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试点体系构建研究
2021-11-22黎其健
唐 臣 黎其健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广西 崇左 532100)
2019 年9 月,教育部又启动了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强化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适应性,有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积极按照“1+X”证书制度要求,结合职业技能认证标准,改革课程内容,革新教学评价体系,增强校企合作,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一、开展“1+X”证书制度实施试点工作的意义和影响
(一)开展“1+X”证书制度实施试点的意义
1.促进教学与职业的对接
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考试可以考高分,却难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根本原因是教育与职业要求脱节,仍沿袭应试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岗位适应性差。实施“1+X”证书制度后,将教学与职业紧密结合,学生在职业技能证书取得过程中就可以准确了解到职业特性,快速适应岗位,促进培养职业素养。
2.促进教学与产业的对接
随着经济环境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对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但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普遍滞后于产业发展,毕业生通常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更无法助推产业升级。而“1+X”证书制度体系下的职业教育,强调产教结合,要求主动对接市场人才需求,构建“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产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对相关的职业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3.促进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的对接
以往的专业课教学中,多重视学历教育,忽视技能教育。而“1+X”证书制度体系下的专业课教学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可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促进学历与资格证书的对接,使学生知识体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学生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后,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这更加符合职业教育初衷。且根据职业资格取得情况,还可准确判断专业教学与职业认证间的差距。
4.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实际上,很多的专业课教师是毕业后便开始从事教学工作,自身对产业动态不了解,缺乏相关工作经历,职业经验不足。在“1+X”证书制度体系下,教学思路、教学要求、教学标准发生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相关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还要提升自身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自身符合用人单位的职业要求。因此,教师要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完善知识体系,做好职业规划。显然,实施“1+X”证书制度后,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开展“1+X”证书制度实施试点工作的影响
1.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但以往的职业教育中,大多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程度不够。而实施“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更加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教学内容设置上,要以职业为导向,以岗位标准要求学生,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学模式上则要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形式,强化实训教学,重点锻炼职业技能,着重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问题。教学考核评价方面则要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突破传统卷面形式的局限性,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水平都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因此,职业本科教育要正视“1+X”证书制度实施试点带来的影响,进行教学改革,构建全新教育机制。
2.对学生培养的影响
进行“1+X”证书制度实施试点不仅给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带来了影响,而且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首先,进行“1+X”证书制度实施试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成长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根据相关的政策规定,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支持学生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部分课程,且根据学生的学历证书,参加职业技能考试时,可免试部分内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更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也有更多精力进行职业规划,利用充足课余时间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其次,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将成为学生学习主要目标之一,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帮助。“1+X”证书制度应重视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实践所学知识,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有益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二、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进行“1+X”证书制度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院校在进行“1+X”证书制度试点教学实践中,存在难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试点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一)校政行企协同动力有待加强
为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教结合,政府和学校都在提倡“1+X”证书制度。物流管理专业要想实现“1+X”证书制度实施目标,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多方配合与协作,构建协同联动机制。目前校政行企合作力度协同动力有待加强。尤其是相关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仍未摆脱产教脱节现状,教学与职业标准、岗位要求有差距,学生难以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二)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有待丰富
要想使学生获得相应学历的同时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多技能训练机会,通过不断运用所学技能,完成对职业技能的积累。很多院校缺乏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缺少相关的教育培训资源。
(三)缺少配套考核评价体系
要想更好地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不仅要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实训教学进行革新,还要搭建配套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确认学生学习状态和教学质量。尤其物流管理专业,有效的教学考核评价至关重要。然而,很多院校未能结合“1+X”证书制度要求,构建配套考核评价体系,普遍保持卷面成绩考核模式。
(四)难以适应证书考核要求
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包含专业知识水平考核和专业技术实操能力考核两部分。但目前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仍无法适应证书考核要求,教学核心仍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主,实训内容匮乏,实训教学实效性和有效性有待加强。
三、推动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开展“1+X”证书制度实施试点的策略
(一)建立校政行企共同参与机制
为了落实“1+X”证书制度,要构建校政行企共同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让学校、企业、政府都参与到职业教育活动中。具体来讲,应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教学标准制定,以及课程体系设计中。让企业根据职业标准、行业发展动态,为学校指明人才培养方向,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与岗位的联系,对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从而使学生符合职业标准。为教师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帮助教师熟悉行业,熟悉岗位,强化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让教师先适应“1+X”证书制度要求。而政府要担负扶持和监管职能,加强对学校的扶持,加强对行业及企业的监管,构建良好校企合作环境。
(二)丰富职业技能培训资源
物流行业涉及仓储、配送、运输、信息、分拣、单证制作、供应链等管理要素,专业性和复杂性强。学生只通过书本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无法完全掌握职业技能。各高校要丰富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学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物流实训室,通过物流实训室的模拟和演示,为学生呈现完整的物流管理运营模式。例如,建立3D 模拟实训室、仓储模拟实训室、软件综合实训室、菜鸟驿站实训室等。利用好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实验、实训、技能训练提供配套的教育资源。
(三)建立配套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教学考核评体系,使之符合“1+X”证书制度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建立全新考核评价体系。具体来讲,要适当调整成绩比重,突出职业技能水平考核。可根据职业标准、职业要求降低卷面成绩占比,增加技能实践水平考核。例如,为学生布置具有针对性的学习项目,基于项目教学法,根据学生项目完成度与完成情况,对学生技能实践水平进行考核。在考核指标的制定过程中,要让企业参与进来,根据企业建议,结合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实践考核指标。
(四)主动适应证书考核要求
“1+X”证书制度的核心是证书的取得,其教育思路与传统教育间有着一定区别,仍沿袭传统教育思路难以满足证书考核要求。因此,各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证书考核的要求,加强实训教学。具体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实训教学课时进行调整,做好实训教学规划,增加实训课程时长,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例如,将“现代学徒制”融入到实训教学中,通过“师父”带领“学徒”的方式来进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