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及混合教学模式助力个性化声乐教学
2021-11-22王天佑
王天佑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是近二十年来最耀眼的教育技术创新之一。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了“停课不停学”的纾困之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疫情缓解以后,当教育工作者重返教室,再次站在熟悉的讲台上,才深切地感受到已经对线上教学难以“割舍”。鉴于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在个性化声乐教学方面各有所长,促使其进行深度融合,就成了目前优化声乐课堂的必然选择。
微信是我国当前使用特别广泛的通讯工具,它具有下载方便、使用免费、对使用终端的性能要求不高等大众化的特点,且具备人性化的界面、简单易用的操作、丰富实用的功能。借助微信平台及微信公众号,教育工作者可以立足于现有条件,从容创设声乐教学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环境,充分实施个性化教学。
一、实施个性化声乐教学的原因
声乐是一门关于声音的感知与表达的艺术。“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的灵魂进行自运动。”①与其他学科相比,声乐特别讲究“最内在的自我”,所以,成功的声乐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独特的演唱个性。
(一)学生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所具备的演唱条件各不相同。第一,学生的个性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性格、态度等,其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和人生经历亦不相同,所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第二,学生的唱法不同。除去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等划分之外,演唱者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的声部区分,同一个声部也会因为个人的声带差异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三,每个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同。演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每个学生的理解也会有差别,走腔换调之间都会留下浓重的个人色彩。
(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
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难题——既有发声吐字技巧上的、情感处理上的,又有词曲理解上的、表演细节上的,等等。学生们学习声乐演唱的目标也各不同。有的是为了成为歌星、歌唱家,将来进入演艺行业工作;有的想成为音乐教师,或进一步成为声乐教育家;有的仅仅是为了提高个人的音乐修养,等等。把天赋、个性、性格、经历各不相同的声乐学习者培养成才,正是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目的,也体现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有重视个性化教学的传统
中国目前有十一所独立的音乐学院,综合性大学也大多设有音乐学院或音乐系。其中,音乐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较为全面,开设的专业课程也自成体系,声乐专业又设有歌剧表演、美声演唱、声乐教学、戏剧声乐、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等专业方向。专业上的进一步细分,将有利于培养更加专业化的声乐人才。
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一般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小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个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基本属于“私人订制”。
(四)细致观摩演唱范例,反复玩味重点、难点
细致观摩、反复玩味,是声乐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常规的声乐小课教学,不少学生会录像或录音,而线上声乐教学则可以借助于录屏软件更方便地保存教学过程。现在,还可以充分利用网上音乐资源,精选演唱范例。同一首歌,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无数的版本,很多声乐视频的清晰度较高、音质好,现场感也很强。
除了网上下载以外,教师、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相关视频上传到网上,变成网络音乐资源。借助于这些网上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知识背景、个人喜好、学习风格来选择演唱作品,并针对自己的知识缺陷,有针对性地反复研究重点和难点,实现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个性化学习的时代要求。
(五)声乐教学重视实践性
声乐教学就是教学生“演唱”,“唱得好”很重要,“演得好”也必不可少。演唱中的情感表达,除了声音以外,还有肢体动作、表情配合等。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步伐,给观众的冲击力更为直接,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声乐表演的效果。对于中国学习声乐的学生而言,大多缺少登台演唱的磨炼,舞台经验相对缺乏,声乐教师往往也对“表演”不够重视。声乐教师需要重视表演细节的教学,既要面对面地教唱,也要手把手地教演;既要唱得有味,也要表演得体,充分释放演唱者的个人魅力。
(六)声乐教师要会展示自己的教学个性
没有教学个性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有演唱个性的学生。一位西方教育家说:“如果您仅有的工具是锤子,那么将所有东西都当作钉子来对待是很诱人的。”②缺乏教学个性的教师往往教学手段单一,仅有“锤子”在手,就会不由自主地把学生当成“钉子”对待。只有教师手里的教学工具丰富了,才能培养出演唱风格多样的学生。而每个声乐教师手里都有自己擅长的工具,如有的教师习惯借助肢体语言表情达意,有时候甚至“手舞足蹈”也很常见,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调动演唱情绪,带入演唱情景。
二、微信平台在个性化声乐教学中的优势
微信平台包含微信App和微信公众号,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各种功能完成师生之间的互动、督导、评价等,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信息技术和网上资源支持的微信平台功能示意图
第一,微信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声乐教学使用微信平台能化工具于无形。很多人已经习惯于一有空闲即看手机,顺应大家的生活习惯,立足现有的智能手机,化工具于无形,推进碎片式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二,微信平台的多样化功能为声乐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声乐教学多为小课形式,“一对一”教学是点对点的联系,独享带宽,速度较快,较少出现延迟,足以满足线上声乐教学的需要。微信好友之间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音频或视频聊天,可以多种形式传送音频、小视频(100M以内)及图文信息,便捷、高效。学生也能对这些信息进行保存或收藏,对于出现在聊天中的外文还能即刻完成翻译。通过微信App可以进行视频直播,还能批量传送留言、文件,可以进行微信群讨论和有阅读权限的朋友圈分享,有多种模式供选择。微信公众号可以发布和推送超过100M的大视频,方便学生下载和保存。微信中的搜索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定位信息,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
第三,微信平台已经有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技术因素。微信平台上对好友的活跃度是有统计的,自动进行留言提醒;公众号还能自动回复订阅者的询问,自动统计来访的时间和留言内容。此外,公众号还能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对是否原创进行评测,并给真正的原创者以权威认证。
第四,微信平台多维度、立体化的实时交互功能,为实施个性化声乐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讲授,学生反馈,这是教学过程的基本活动。线上声乐教学中的“面对面”视频互动,虽相隔遥远,但彼此看起来很清楚,能真切地感受到彼此的气息。教师借助微信进行互动的方式很多,如点对面的群发。针对特定情况的私聊或进行点对面单发的信息,可以照顾到一些学生的个人隐私和个性化需求,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不同的群进行分组互动,不同的互动形式足以应对声乐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重要的是,可以跨越时空邀请多方人员参与声乐教学互动,例如邀请其他的声乐教师,邀请亲朋好友参与线上的音乐会等,这些互动是多维度的,也是立体的。微信公众号的机器人客服一般参与自动回复之类的交互,随着智能化程度的加深,人与机器人的互动也会更加频繁。
第五,微信平台的督管功能有利于实现声乐教学中的监督、引导和管理等任务。课后作业,即便是大学生也需要督促。学习中的偷懒现象常有出现,这就要求师生多进行视频互动。有些学生确有应付作业的情况,对演唱作品敷衍了事,教师要求把演唱视频发送到指定的地方,也将会起到监督作用。本科学生上台演唱的机会比较少,参加线上演唱会也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好的演唱视频,可以鼓励学生分享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不但可以从留言中听到别人的简评,同时还能起到督导的作用。微信公众号可以对不同的客户赋予不同的权限,可以允许一些学生参与管理公众号,甚至可以让合格的学生直接担任公众号的客服参与公众号的运转。
第六,借助微信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声乐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微信平台能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互动积极性、督查记录、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活跃度、学习效果等数据,这将有利于基于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对微信公众号的投票功能可以设定成学情调查,机器人自动出示调查结果,这对学生了解自己声乐学习情况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七,第三方接口有利于拓展微信平台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声乐教学。微信平台提供了强大的公共平台接口,可以引入第三方服务器上的有关用户服务,通过对微信平台的二次开发,整合学习资源,搭建属于自己的音乐资源平台。
三、个性化声乐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一)个性化教学理念对个性化声乐教学的影响
个性化学习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及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到了工业革命时代,批量、快速培养人才的时代要求,才使得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得到大力推行。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到班级授课制的致命缺陷,“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除了统一的入学时间和统一的上课地点,还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统一的考试评价来培养虽然年龄相同但个性迥异、能力水平不一的人”③。
当今社会,出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和“每个人都能被培养成适当人才”的理念,重新重视个性化教学思想。学者邓志伟认为,个性化教学是适应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学安排适应个性差异的环境条件,创设相应的情境,建构相应的课程知识,以及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④湖南师范大学王中华教授认为,个性化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教师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提供学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以推进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的个性化的学。⑤对个性化教学虽然没有一致认可的定义,但也有共识,如因材施教,尊重差异,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方面因人而异,教学手段人性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些共识可以指导我们进行个性化教学。
由此可见,个性化声乐教学就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人性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沿着各自适合的方向,以各自适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能得到高效发展的教学过程。
(二)个性化声乐教学需要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
微信公众号素材库中的数字化声乐教学资源是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构想的基础,在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与资源调用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微信平台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想示意图
1.创设人性化的学习情境,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是帮助学生做好自主学习的个人规划。目前,在声乐教学中,缺少科学的声乐学情分析系统,没有学情分析,学生也就很难做到在声乐学习上有“自知之明”。所以,声乐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做好专业学习的个人规划,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其次是把选择演唱曲目的权利交给学生,将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性的权利体现在曲目范围的设定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曲目的选择,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并预估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引入经过挑选和整理的网络音乐资源
要加强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把声乐教学相关的各种图文、PPT、曲谱、演唱音频和视频等资源信息整合到公众号的素材库中,必要的时候可以快速编成组合资料信息,推送至学生微信。也可以将自己平时常规课堂的实况录像、线上课堂的录屏视频,以及学生演唱的视频等,一并保存到公众号的素材库里,随时可以推送供学生参考。
网上资源是海量的,学生可以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快速检索,但从中快速找到合适的资源并不容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会积累不少歌剧演出视频、歌唱家演唱视频和音频,还有一些网上精品课等,也可以保存到自己的百度网盘里,需要的时候在微信互动中放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让学生下载或者在线播放。
3.线上、线下教学要相互衔接
线上教学可以充分使用网上的音乐资源,而且可以跨越时空限制,但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声音经过网络传输后会有失真、延迟等现象,而很多线上表演的细节表达不够精准、缺乏场景感等,这些缺陷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线上声乐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线上、线下取长补短。笔者认为,常规声乐小课仍然应该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学形式,但也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微课课件、短视频或PPT等网上资源,以便更直观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从工作量而言,即使每位声乐教师一周只上20节声乐小课,每个学生都进行个性化教学,工作量也是很大的。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公众号和微信群批量处理交互事宜,甚至可以把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放在网上由学生自行查阅,并自主学习。
目前网站类课程大部分采用的是“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驱动等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先给学生传授使用Dreamweaver等软件制作网页的有关知识点和操作技巧,然后给学生展示一些内容丰富、布局美观的网站,并对部分网页进行分析,讲解它们的制作步骤与方法.教师在上机教学的过程中,一边讲解一边演示网页的制作方法,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完成网页的制作,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线上与线下教学不要对立起来,选择哪种方式要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只要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都可以经由线上方式,让学生课前或课后来解决。而线下声乐课,则是用来解决必须面对面教学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大幅提高教学效率。
4.为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奠定基础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必需品,声乐教学可以从其积极的一面切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推动碎片式声乐学习。例如,将声乐演唱范例通过微信平台分享给学生,每天推送几个,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学习,积少成多,坚持下来就有惊人的收获。
(三)个性化声乐教学需注重课内外教学的融合
个性化声乐教学本身是一个教学体系,课内与课外也仅仅是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图3所示为基于微信平台的课上课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想模型。
图3 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想示意图
课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熟悉作品背景,做好进一步学习的个人规划,并经过微信平台的互动向教师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后阶段应为学生参加声乐实践进行成果验证创造条件,可以考虑把作品分享到有专业背景的朋友圈或微信群,也可以借助有声乐专业背景的公众号推送出去。声乐实践的主要渠道还应该是音乐会,如能走上舞台进行展示,肯定会有更好的锻炼效果。线上音乐会在“疫情”时期得到推广,其投入成本较少,锻炼效果也是不错的。对线上、线下各种简评或者留言,应督促学生高度重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仍可回到课堂接受教师面对面的指导。作品完善以后,应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总结,并借助各种线上资源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四、存在的问题
基于微信平台的声乐教学,给师生双方都带来了便利。以前的声乐教师只钟情于琴房,现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精彩纷呈的声乐演唱,还能长久保存这些声乐资料并一键分享,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受教于不同的声乐教师,可以与各方行家互动,使用手机微信即可在自己方便的任何时候观摩各种教学范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声乐学习的体验。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也会形成一定冲击。
(一)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
声乐资源信息库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其建设仅凭声乐教师个人往往难以取得满意效果。且不说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仅就耗费的精力和时间而言,就已经比常规声乐教学付出更多。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声乐资源良莠不齐,需要去伪存真,只留下经典、有价值的范例。除此之外,还要归类保存,有一些需要进行剪辑、修整,这个工作量也很大。
微信公众号素材库里的资源使用起来方便,但检索、下载、收集、编辑、归类、上传等烦琐的工作都需要声乐教师自己完成,这个工作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笔者认为,这个工作需要一个基于共同理念的团队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如果再有单位领导支持,甚至辅以项目资金的扶持,那就更好了。
(二)对师生双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声乐信息资源库里保存的音频、视频等,有一些是需要自己编辑的,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常规课堂的视频录制、声音录制,也需要具备一定摄像和录音的技巧;线上课堂的录屏需要熟练使用录屏软件;微信及公众号的操作也需具备相应的信息化能力。数字化教学信息的设计、录制、传输、保存、检索、使用、推介等方面,都应该具有互联网思维框架下的应用能力。
(三)对学生的碎片式学习需要进行有效管理
鉴于声像信息的娱乐性较强,学生在用智能手机学习的时候,经常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目标的偏移,这既与他们的个性和年龄有关,也与专业信息的吸引力相联系。声乐教师有责任加强课后学习任务的检查与督促,如果监管不力,碎片式学习就有可能转变成碎片式娱乐。
大学本科生的微信好友以同年龄的同学、朋友为主,具有声乐背景的好友人数有限,其在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中分享的演唱视频,多以鼓励性评论为主,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师不能对来自课堂外的评论有过高的期望。
(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多元智力理论表明,人有八种不同的智力类型,所以,音乐天赋好的学生未必反省智力也好。教师都喜欢有悟性的学生,教起来省心,进步也快,但也有反应较慢的学生,缺少自省能力,不太善于发现问题。除此之外,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相当一部分还是习惯由教师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太习惯自主学习。这都提醒我们,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个性化教学任重而道远。
(五)微信平台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微信作为一种大众化软件,并非为教育教学研制,但作为教师还是希望它也能成为得力的教学工具,包括深度学习、模式识别、声音识别、情感计算、学习分析、人机协作等关于智慧的技术进入深度的应用,具有教学所需要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微信公众号的权限应该实现多样化,可以对关注公众号的特定账户进行个性化关照,可以方便地了解客户的个人需求和喜好,了解在声乐学习方面的进展和缺陷,能自动精准地进行个性化信息的推送。
注 释
①〔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2页。
②Maslow A. H. , 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 A Reconnaissance.(Washington DC: Gateway Editions, 1996), p.15.
③朱永新《未来学校》,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版,第17页。
④邓志伟《个性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⑤王中华《个性化教学的理想与现实》,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年版,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