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学文化 培养学生创造力
2021-11-22江倩倩
⦿江倩倩
小学数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文化脱胎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其内容、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渗透数学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潜移默化中启发并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一、联系生活素材,理解内涵
生活元素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事物,生活元素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可以拉近学生与理论之间的距离,进而在教学中根据理论去映射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内容以及考虑教学方法时,应考虑数学知识与生活元素的结合,进而实现概念理论的抽象化向生活素材的具象化映射。
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由于方向与位置本身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生活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可以从教室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如讲台在东,那黑板报、窗户、走廊分为在哪个方位。其次,基于学生所在的方位,随机让学生划出分别位于自己东、西、南、北方向的同学位置分布图,基于此,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前、后、左、右来辨别认识方位。最后,结合校园和自己所在的教室位置,带领学生认识校园内建筑设施的方位。通过这样的教学就实现了方位与生活素材的紧密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主动联系思考上课所学的方位知识,提升对方位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与生活素材的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数学与生活结合,可以让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生活的思想,促进他们内心“数学文化”的形成。
二、咀嚼名人典故,发散思维
数学是历史悠久的一门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名人趣事,这些素材是数学文化形成发展的瑰宝。利用这些名人趣事,一方面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数学的妙用,拓展思维空间。因此,小学数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数学文化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在“比的应用”教学中,单纯地直接按教材讲解相关应用,学生容易因为做题产生枯燥感,同时也不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典故来引导学生对“比”进行深入思考。如,大侦探福尔摩斯在探案过程中在犯罪现场发现了罪犯留下的脚印,并通过测量脚印的长度,结合人脚与身高的比为1:7,确定了罪犯的身高,以此完成了破案。通过这个故事,将“比”应用到破案当中,有效促进学生对学习“比的应用”产生浓厚的兴趣。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关于教材中比的一些应用,学生从思维上会更深刻地去认识比的概念,也有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去观察与“比”有关的事物,从视野角度促进思维的发散和应用思考习惯的形成。
“名人典故”不只是人文学科的素材,也可以作为数学学习“兴趣”入门的敲门砖。学生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引导渗透数学文化,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余,应当去收集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名人素材”。
三、指导动手操作,融入思想
数学的魅力在于通过思考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小学数学表面上是计算、画图等“纸上谈兵”,但事实上,其在实际问题中具有强大的力量,这也是小学数学隐藏的“文化”。数学教学中,必要的动作操作,可以启发学生多维度、多角度思维思考同一个问题,进而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完成后,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基于表面积计算创设情境供学生动手思考。如,可以让学生准备两盒牛奶,要求将两个盒子对齐后包装在一个盒子里,随后让他们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方案。确定方案数量后,再让学生从中选取一个最优方案,使得所用的新包装纸用量最少。随后,当结果出来以后,老师可以让大家谈谈自己如何确定最优方案的,有些学生会完全遵循立方体表面积的求法测量新的立体三维尺寸来确定,而有些学生则直接运用了“减法思想”,原先的两个盒子总表面积减去重叠部分的表面积就是新的立方体表面积,因此,重叠部分面积越大,用纸越少。通过此,学生会发现几何的妙趣所在,同时也会启发他们动作操作中需要多维思考需求最优最佳方案和方案的思想。
数学文化的形成与探索和思考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去面对新的问题。立足课本知识,通过方法的引导,培养思维和思想,深入体味数学思考的独特和奇妙。
数学从产生之日就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它后期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真正起始阶段,必要的数学文化渗透,对学生后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围绕着教材内容,一方面自己去积极思考数学文化,提升认知;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尝试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形成“数学教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