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民族元素”的渗透探析
2021-11-22乐兆萍
乐兆萍
(江苏省苏州市新康实验小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对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需将民族元素渗透小学美术教学全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及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学习质量与效率持续改进。
1.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元素”的重要性
1.1 提高艺术修养。民族文化体现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智慧,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根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元素,能够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传统民族文化的优秀发展历程,利于强化学生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学生在欣赏优秀民间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利于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文化底蕴与综合文化素养,从而尽快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1.2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元素是民族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可提高学生对民族精神文化的认知水平,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责任感有着积极意义。小学是学生认识世界与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美术学科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元素,可以促使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强化其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通过传统与现代艺术的整合,能够让学生在发现美与欣赏美及创作美的过程中,实现对民族元素的高效利用,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文化创新意识,从而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生代动力。
2.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元素的对策
2.1 转变思想观念。小学美术活动课程有实践性与开放性及综合性等特征,是我国的教育基础学科。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思想观念的转变,充分运用美术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学生在艺术素养与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学情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更利于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而将学生从传统的学习观念与态度中脱离出来。民族元素的渗透,能够拓展课堂容量,为学生营造开放性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更全与更加实用的学科知识技能[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会有更多的感觉与体悟及联想,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与生活功能等方面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但实际上,大部分美术教师的思想观念滞后,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美术学科教学以学生绘画及完成教学要求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授,无法受到艺术的熏陶与文化的洗礼,导致美术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民族元素与小学美术教学整合的重视,根据教学目标与学情合理渗透民族元素。如在欣赏课上,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齐白石等优秀画家的作品,让学生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技巧及主题内涵的同时,充分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再通过作品对比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民族艺术的发展历程,使其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感到自豪。如在绘画课上,引导学生多注意与学习不同的绘画技法,感悟不同绘画技法象征着的精神品质,充分感受不同画家的傲骨品质,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如在手工课上,可以呈现不同民间美术作品资源,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创作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而端正学习观念与态度,积极投入到手工制作活动中来。在理论教学环节渗透民族元素,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与知识面及眼界。在实践活动中渗透民族元素,能够让学生全程接受民艺术的熏陶,与民族优秀的美术创作者近距离对话,能够从创作中感受到优秀创作者的精神品质。因此,将民族元素与美术教学的深入结合,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这与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契合。
2.2 科学规划教学目标。从学情入手科学规划教学目标,更利于推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教师需运用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方面,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使其能够深入观察与理解美术作品。在解放学生的思想方面,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感悟,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对民族元素的特色与内涵有着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艺术创造力。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应当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小挂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民族元素的融入,让学生认识与学习少数民族的挂饰做法及造型和内涵等,在知识目标方面,掌握更多的挂饰制作方法。在技能目标方面,灵活运用各种工具对各中材料进行组合装饰。在情感目标方面,了解挂饰情感纽带的关系,明白挂饰蕴含着一个名族的信仰与气质,从而充分体会挂饰的民族美与装饰美及艺术美。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可培养学生对民族符号与元素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从而尽快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2.3 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受多民族融合的影响,我国的民族艺术在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相对丰富,将多种展现形式与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元素渗透到小学美术课堂中,包括雕塑与剪纸及年画等美术资源,能够拓展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美术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持续改进。首先,将水墨画与其他绘画方式整合。中国画的意境与包容性较强,能够与其他绘画方式相融合。在课上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与欣赏水墨画,在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所学的知识技能重新展现水墨画的内容,可培养欣赏的文化创新意识,在原有画作上添加新的美术元素,更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完成更多富有创意的画作。如在传授学生绘画花鸟鱼虫时,可将民间艺术中的雕梁画柱上的图案引入其中,让学生了解不同绘画方式的同时,使得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加强。其次,将传统美术教学与现代美术教学的整合。我国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有剪纸与书画及陶艺等代表性的技艺,但对创作者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及想象力等要求较高。尤其是民间美术教学与现代美术教学的结合,更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可赋予传统美术文化新的活力,使其做到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教师注重民间美术资源的挖掘与引入,让学生围绕各种美术资源进行欣赏与感悟及创作,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2]。
2.4 优化教学方式。民族元素的涉及面相对较广,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参与热情高与好奇心强等特征,丰富教学方法的同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实现民族元素在课上的有效渗透。一是情境创设教学法:将孔融让梨等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故事、梁祝等民间传说故事、司马光砸缸等著名历史故事以皮影或剪纸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观看自己创作的动画,在实践操作中对民族元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如在《风筝》的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利用图片与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直观观察风筝的外形与构成要素等内容,呈现不同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围绕风筝的外形展开观察讨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民族元素,可在风筝图片中加入传统不同外形风筝的图片,利用话题情境,引申出民间美术艺术,让学生理解在传统节日中,各种风筝图案是如何进行演绎与转变为经典美术作品的。情境教学能够带动学生思维自然过渡,使其自然形成对民族元素的学习链条,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够更加轻松顺利,从而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活力,促使民族元素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更加和谐。二是启发教学法:美术教材中的西方作品素材较多,会引导学生利用西方的思维去发现与解决问题。在民族元素融合的进程中,鼓励学生用新的角度与思维方法去思考,如绘画视角不在同一角度取景,可以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全方位空间的思维去解释。呈现多种民间美术作品,强化学生以虚为实、秩序与混乱等创作观念,能够从创作技法等角度深入鉴赏作品,更利于学生审美能力与思维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强化。或是在民族元素中添加现代美术元素进行美术创作,更利于强化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通过现代与传统艺术的整合,更利于丰富艺术创作的可能。三是探索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与体验创新,与以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不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及乐于探究和勤于思考,能够充分体验艺术发现及创造的能力,利于强化学生探索的创新精神。教师呈现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民族传统艺术,掌握民间艺术工艺的创作技法和技巧,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同时,利于探索与创新及传承非遗艺术。四是生活教学法:美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艺术为生活实践创造价值。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对民族元素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应当充分重视。美术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与人文素养,教师需引导学生用美术思维看待与认识世界,让学生具备发现美的眼光,有意识的观察生活中周围的事物,从而让民族元素渗透在生活的全方面[3]。
2.5 丰富实践活动。民族元素传承与发展的阵地,除课堂外,也可以是各种教育基地。因此,教师需组织学生展开各种丰富的民族艺术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与了解民族元素的魅力,从而强化传承民族元素的意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成立各兴趣小组,协同展开剪纸等主题活动,创作中符合自身特征的艺术品。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欣赏各种民间艺术品,认识艺术品的来源与发展,强化欣赏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及民间艺术的责任。可以请民族美术创作者介入指导,或是积极参与当地的民间美术创作活动,不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全方位加强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
总结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元素,通过民族元素的再现,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与民族艺术的理解记忆。但民族元素的渗透不能一蹴而就,需讲究策略性,需将其体现在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及教学实践等美术教学的全方面,发挥民族元素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民族文化认同感等综合素养的载体及教育作用,从而实现美术教学质量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