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2021-11-22银志江
银志江
(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九渡中学 广西 河池 530738)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架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其数学知识大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到初中数学课堂之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夯实主体基础,还使学生在不断探索、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因此,本文将从生活、问题、合作三个方面出发,对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效开展进行分析。
1.生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习结合体,其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现象,数学知识可以帮助个体解决生活难题。对此,以生活为目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展开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更好的体会生活、感知数学,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特点,引入生活探究,使学生围绕生活现象展开探究、分析、解决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活动的互动效益。如在“正数和负数”的教学中,为使学生正确了解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从日常生活入手,以生活实例为探究点,如“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我们应如何区别?”“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4米,又该如何表示?”等任务,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具体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以贴近实际生活的话题为目标,更易于学生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满足学生的求知感。
2.问题探究,加深学生课堂理解
课堂问题的提出与实施,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效果,还使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获得有效的思维建设,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问题内容,把握问题层次,正确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保证学生主体的思维效果。同时,在问题的设计模式上,教师可以采取问题串、问题组、单问题等形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加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实现其引思促学的课堂效果。如在“整式的加减”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掌握本章节的主要概念和基础法则,为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我采取问题串的形式,进行相关的课堂提问,如“关于单项式,你知道哪些?”“关于多项式,你掌握了多少?”“什么叫整式?”等问题,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习惯。同时,我还设置相应的探究例题,如“指出多项式a-ab-ab+b-1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项、常数项各是什么?”“甲乙丙三支植树小分队,甲队种a棵,乙队中的比甲队种的树的2倍还多8棵,丙队种的比乙队种的树的一半少6棵,问这三队一共种多少棵树?”等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
3.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探究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认知过程,通过对新事物、新思想的不断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拓展学生的认知思路,保证学生的学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探究的成效终究是有限的,开展合作式的探究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内容,发现更多的新知识,还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合作交流、竞争共赢的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建构与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合理组织合作学习,采取同桌互助、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形式,给予学生更大、更多的发挥空间,促进其主体思维的多元发展。如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情况预设问题: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360千米的两地相向开出,已知甲车速度60千米/小时,乙车速度40千米/小时,若甲车先开1个小时,问乙车开出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结合题目内容,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尽可能的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解法一:设乙车开出x小时后两车相遇,得60×1+60x+40x=360,解得x=3;解法二:将甲乙看做一个整体,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时间=(360-60)÷(60+40)=3小时。通过合作探究、多样分析的实施,既能活跃学生的解析思维,还能保持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将探究式教学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兴趣,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还使学生在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合作讨论等方面得到加强,促进学生整体的多元发展。同时,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立足学生发展本质,以探为引、以究为行,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体系化、全面性的学习架构,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对课改事业的有效推进提供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