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做合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2021-11-22程卫英
程卫英
(广东省茂名市第二中学 广东 茂名 525000)
引言
我们通常认为在数学教室中,老师扮演着绝对权威的角色。学生只是一个顺从的角色。例如,在数学实践课上,为了证明两个线段相等,大多数学生使用“只要两个线段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就可以得到结果”的方法。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一些教师直接选择上述方法之一进行评论,这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老师假装“自己不能解决”,学生将留出两到三分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而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1]。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大胆让学生“做”,大胆让学生“着急”,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1.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数学课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他们的知识,并且经常参考教学参考内容来“填补”学生的知识。但是,学生很少有实际参与的机会,尤其是当学生很少有时间阅读,思考,提问和表达时。陶行知的“教与教相结合”,“团体交往”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课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整个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每节课都是有意义的。例如,当解释“同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内容时,老师允许学生进行问题探索和合作探索活动。在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条件和要求时,学生意识到验证问题的关键是使用等价三角形判断法构造两个等价三角形。这时,老师要求学生根据确定的判断方法找到等价关系,填写遗漏的问题类型条件,并确定两个三角形的等价条件,从而得出结论和求解方法。证明问题。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索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通过交流,他们总结了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教学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要领,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做”的能力和技能,从而达到被人接受的目的。能够解决问题并相互推论。
1.1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众所周知,在数学课堂上,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它,盲目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厌烦。在学生的心中,“数学课很无聊”的概念会更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可以准确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在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小组合作,沟通和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品尝收获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当的生活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2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做”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效果是使学生获得“自我满足”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一种自我学习感。经过“边做边学”和“边学边做”的过程,学生知道了哪些知识可以自己解决,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了如何配合学生探索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七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时,要求学生“玩”纸板,要求学生将纸板剪切或粘贴或折叠成课本中的三维图形,也可以根据老师指定的尺寸制作,要求小组合作。最后,他们比较哪一组学生产生多种类型的三维图形。学生还被要求在未来的课堂上保留他们的成品。其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学生能做出三维图形,就已经掌握了不同三维图形的一些重要性质,已经知道了基本的三维图形,老师就不用费心告诉他们什么是立方体,什么是圆柱体了。比如在《勾股定理》的课上,要求学生做这个实验,随机切出四个边长为a、b、斜边为c的全等直角三角形。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将这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放入一个大正方形中,然后结合图形,用两种代数方法计算出这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推导出勾股定理。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动手操作、实践探究、问题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发展优秀技能,树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品质,实现教与学的协调统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3]。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教与做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学完之后感叹自己学到的知识是自己的,学到的方法也是自己的,老师只给一点点指导。所以学生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的努力是一种收获,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了这样的快乐,他们自然增加了学习的欲望,增加了获取知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了创新能力。
结语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的中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教会学生学习,结合各种渠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他们以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