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研究
2021-11-22王成旁
王成旁
(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中学 江苏 新沂 221400)
初中物理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更包含着许多的实验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实验教学对于物理来说十分重要,也是教师需要加以关注和研究的。通过实验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1.实验教学法的意义
1.1 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实验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充分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将现代教学理念融入到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学习知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开展实验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学习[1]。
1.2 有利于强化学生主体。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主体,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主体,也无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而通过实验教学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物理知识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地位,让学生感受到感受到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1 利用实验演示,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感觉到一些难度,无法进行深入学习,尤其是在一学习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如光学和电学这些知识的时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而很多学生无法通过直观感受去学习,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实验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的时候,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思维障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凸透镜实验,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教师可以遮住凸透镜的上部分,或者下部分,然后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在被遮住的凸透镜是否还能够成像完整。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探知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三条特殊的光线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了解到无论是减少光线的照射还是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凸透镜都能够完整的成像,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2 开展自主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教书需要提高学生课堂地位,通过开展物理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探究和理解物理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电路”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等,让学生进行自主连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连接,并分析学生连接电路的特点。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让学生对所学概念有着更加清晰的理解。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组织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设立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为学生后期学习打下基础。
2.3 通过实验,对物理规律进行探索。初中物理知识是一门探究规律性的学科,其中不仅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联系[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以减少学生不切实际的猜想,通过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物理规律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杠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跷跷板,或者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利用杠杆的事例,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用生活案例,并对生活案例进行简化,顺势提出动力,动力臂、主力、主力臂、支点等相关概念,让学生在生活实际基础上进行学习,并引导学生猜想和总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4 利用物理实验,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且很容易使课堂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情感,也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因此,在新时代,教师需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并积极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实验,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方法展示相关的情境,或通过与学生自身为基础进行实验,如一个让一个胖学生去拉一个瘦学生,并分析其中存在的摩擦力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且双方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一致的。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对摩擦力的作用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分析和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尤其需要融入各种实验进行教学,并采用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着全面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