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21-11-22胡梅春
胡梅春
(安徽省蚌埠市高新教育集团第三实验小学 安徽 蚌埠 2333000)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大量新教学模式,而该类教学模式大多与信息化存在联系,特别是慕课、翻转课堂等都应用了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营造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同时也可以将相对抽象的立体图形等用具象化的形态等表述出来,特别是在“图形与几何”等抽象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对小学生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理解图形变换的技巧,改善其学习效果。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师在开展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受到平面教学方式的限制,很多立体化的图形不能直接向学生展示出来,需要学生自己动脑理解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图形变换方法。但是在引入信息技术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所要教学的立体图形特点,将其各平面用不同的颜色表述出来,最终汇总成立体模型。通过信息化的展示来帮助小学生了解立体图形各平面的变化轨迹和相邻关系,可以调动小学生的综合感官体验来学习立体图形知识,可有效加快小学生的学习速度。
例如在引导小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将长方体和立方体通过投影仪、班班通等展示出来,通过动态化的信息设计来展示长方体和立方体平面的展开轨迹,引导小学生了解长方体变形前和展开后其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以指定平面为指导,引导小学生观察该平面在长方体中的位置和展开后所处的位置,可进一步深化小学生对长方体展开平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教师所讲述的长方体各表面面积以及面积和高度之间的关系等将会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出现问题的几率将会明显下降[1]。教师除了帮助小学生认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之外,还应当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向小学生展示不同角度长方体的变化模式以及长方体各表面展开即组合形式,帮助学生正确时便长方体及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了解长方体平面展开图的基本构造,如“1131”形式等,可进一步深化小学生对平面和空间变化的认识,培养其空间思维。
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几何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图形的平面变化和立体变化来培养小学生的立体思维,引导小学生灵活掌握图形变化技巧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将其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通过生活与学习和联系,提高其学习应用能力[2]。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角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角度。例如,学生文具袋中三角尺和支持所蕴含的角度以及课堂钟表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夹角等,在对小学生进行必要的示范之后,引导其主动分享在生活中见到的角,学生会努力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角度,如马路拐角、剪刀开口剪的角等。教师还可以以认识角为基础向学生安排任务,如每天抽取三名学生讲述今天上学路上遇到的角,学生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动明显增强,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3.利用信息技术扩展教学知识
小学数学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知识过程中,也应当以所学知识为指导,通过适当的发散来帮助小学生认识所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和具体情境之间的联系,继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联想能力,真正巩固所学知识。部分小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已经添加了题海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并不符合小学生培养轨迹,教师应当从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出发,来引导小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小学生的联动思维,即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引导小学生学习“认识周长”课程时,教师只是通过黑板上几条线来引导小学生认识周长,并不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课后学习巩固效果也不理想。教师可以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搭建趣味化教学情境,例如再次组建一次龟兔赛跑比赛,此次比赛的赛道是一个方形的花坛,乌龟和小兔子在同一位置围绕花坛奔跑一圈[3]。在信息化演示的帮助下,兔子提前到达了终点,而乌龟只爬行了一半。教师可以向小学生提问:“同学们,此次的龟兔赛跑,是谁获得了胜利呢?”学生自然会回答是兔子获得了胜利,教师此时再引导学生计算兔子和乌龟的前进距离,以兔子跑完全程形成闭合的长方形这一概念,向小学生讲述周长的具体内涵,学生对周长计算将会形成明确的认识。此时教师再通过过多样化的生活事物,如桌子表面来引导小学生计算桌子表面的周长,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周长这一概念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视,特别是几何变化等难以直接理解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将相应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动起来”,以更加直白的方式向小学生展示图形的变化轨迹和变化方式,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小学生了解不同知识的应用方向和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