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提升路径探究
2021-11-22关琳
关 琳
(乌鲁木齐市职业大学,乌鲁木齐 830002)
0 引言
对企业来说,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部门,几乎所有企业都有对财务人员的需求,然而在现实招聘中,企业往往很难招聘到满意的会计人员。与此同时,我国高职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毕业即失业或者改行的局面。一方面是市场对会计人才的缺口,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大量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会计工作的情况,造成这一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高校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一定问题,造成会计专业人才技能不够,综合能力不强,不符合目前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提升路径的探讨对改善我国这一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对会计人才技能培养方面往往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校教学往往以课本为主,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企业中更加重视会计人员实际动手能力、财务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等综合性技能,这些都是会计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以培养核算型会计人才为主,缺乏对会计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将会计信息合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能力,导致会计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难以满足岗位需求。
其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仅仅是对会计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缺乏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以及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意识,这对会计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都是极其不利的。
再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当前高职院校所设置的课程往往以会计专业方面的课程以及其他辅助学科、公共课为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会计核算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但是高职院校却缺乏对此方面课程的设置。
最后,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不统一。一方面,高职院校通常采用的是“2+1”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会计专业本身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面临的教学任务很重,在两年的时间内难以完成理论知识的教学,因此,很多高职院校便通过压缩实践教学时间进行理论教学,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实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理论教学是以基础课堂为主,而实践操作需要在实训室进行,两者相互独立,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不统一,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很差。
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提升路径探究
会计人才技能的培养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需要社会和企业的共同配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 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行业和基础岗位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会计岗位的需求也同样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传统的基层会计岗位相比,目前许多财务的基本处理工作都可以通过财务软件自动进行,因此,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市场上通用财务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通过本专业的技能考试之外积极考取与之相关的技能证书,积极响应国家“1+X”证书教育模式。此外,还需要关注学生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工作能力的培养,紧跟当今社会时代的发展,明确企业会计岗位工作实际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将人才培养目标逐渐从只会进行简单核算的会计人员向具备更多会计专业技能、能够对财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能力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转变。
2.2 修订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会计专业学生走向毕业岗位之后必然会对所在企业的一些财务数据、商业机密有所掌握,因此,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是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因素。高职院校需要在进行会计人才的培养上加强德育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其次,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不少基层财务岗位逐渐被财务软件取代,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及时进行相关课程的增设,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最后,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专业核心课程的研发,定期开展企业调研,结合企业需求改进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2.3 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会计专业虽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但是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会计人员所面临的业务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还需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方面可依据会计专业在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充分结合本校特色进行一些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例如,开设经济与法律方面的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具备正确的工作态度;开设偏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开设企业财务信息分析方面的课程,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财务信息分析的学习提高自己对财务数据的敏感度、判断力和分析力等。在企业中,会计岗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趋于全面化、复合化,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仅仅是会计方面相关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创新和变革,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由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当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敢发表不同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学校实训室安排学生进行相关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练习,例如,对成本会计课程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授课,同时结合Excel 表格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Excel 进行财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再次,定期开展以学生团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单元,根据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状况,设置在实际工作中会计需要接触到的其他岗位,学生进行不同岗位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们通过一起模拟企业运营来领悟相关会计业务的处理,以此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在进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需要加大实训课的课时比例,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建立实践学习的实训基地,通过实训提升学生会计专业的综合技能,企业也可从中选择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2.4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从而在就业中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会计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进行证书的获取,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其次,学校可以积极举办一系列的会计技能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于表现优异者进行一定的奖励,选拔优秀的学员代表学校去参加省级以及国家级会计专业类的技能比赛,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赛促学。通过各类比赛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可通过勤工俭学、学生社团、社会公益活动等增加社会实践经验,提升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沟通技巧,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岗位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便于学生找到学习奋斗的目标,制订清晰的学习计划,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2.5 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
学生职业意识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此方面的培养。首先,在会计专业学生新生上课之前,可由专业教师召开新生专业动员会,从会计专业所需具备的职业道德、需掌握的专业技能、未来所要从事的岗位以及目前行业企业对会计岗位实际要求的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展开介绍,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方向和发展,明确职业规划,以便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取更大的学习动力;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积极向学生传达会计岗位的最新动态,使学生能够及时调整学习战略,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3 结语
会计职业的未来发展越来越趋于智能化、综合化,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方面还需要从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学生自身也需要从入学开始对自己所选专业有更为全面、可观、清晰的认知,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自己在未来就业中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