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2021-11-22张家榕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21期
关键词:精细化体系建设

张家榕

(西安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399)

1 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缺陷

1.1 研究主体单一

由于上市公司需要公开披露信息吸引投资与消费,其数据易于获取并且真实性高,因此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以上市公司为研究主体;由于国内上市公司起步较晚,企业制度不健全,内部混乱以及经营方式复杂,出现亏损等情况,以上市公司为案例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建设发展得十分迅速。但这也导致了对我国中小企业、事业单位、政府等组织缺乏内部控制的研究。首先,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更加规范的环境中公民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披露程度和内容要求愈发严格,而在会计制度、监督机制上其都存在滞后性。其次,政府部门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保证公职人员履行职责的监督体系,并没有形成同营利企业一般的新理论来支撑。最后,相比其他组织,部分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着重关注成本与利润,缺乏长远的、对外的企业责任,因此在内部控制上很容易出现不顾道义降低成本的行为。

1.2 研究偏好结果导向化

大多数学者研究内部控制偏向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其集中于对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等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然而这种内部控制体系仅仅让企业处于一种被动的控制上,而非自发性在程序上进行自我控制。

1.3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流于形式

企业的内部控制除了过程把控,还应对多样决策后果进行预判、细致分析。对于内控制度来讲,主要是在考核与程序上的把控,很容易忽略战略决策的层次分析,仅从制度角度来约束员工行为会降低管理效果,并导致内控制度建设粗糙。不能够轻视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落实,也不能过于重视内部控制的形式,使得各个环节的流通过程变缓、执行过程虚假。因此,将个人意识与战略导向结合,精细化管理是内控体系建设的重点。

2 对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

2.1 研究主体多元化

我国中小企业、事业单位、政府等组织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这些组织未重视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事业单位中财务部门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有效的内控管理,促进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实现国有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加强非营利性企业内控建设理论,优化其内控的流程设计。此外,政府内部控制的重点在于职责,而非经济效益。政府具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应当重视公务人员的廉洁问题,从福利待遇上、惩罚力度上,效仿营利性企业的内控流程,预防贪污腐败事件的出现。此外,从中小企业角度来看,在内控方面,除了对资金风险的把控外,还需结合创新行为与社会影响进行研究,其管理人员不应只重视利润,还应重视企业领导层对企业资金流通、财资成本控制的认识程度。

2.2 建设以意识导向为辅助的内部控制体系

学者可以开始尝试从个人意识、员工心理的角度来研究内部控制问题。参考现有基于文化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是从企业文化、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三种文化维度展开,以文化熏陶员工的行为品格,以下意识的行为来杜绝红线行为。从意识形态方面来强调重视员工及管理者的自控,有利于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员工会有意识地向特有的工作风格靠拢,通过降低企业内外部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2.3 促进内控体系建设精细化

企业要实现长期经营发展先以战略决策为前提,并且在流程中修改新的战略目标。此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软件、媒体平台来进行有效的内控管理。然而促进内控体系精细化,要保证各个环节的信息质量。无论是会计信息还是其他信息,为了促进内控环节的各要素质量均衡,信息的互通需要通过具有即时性、真实性、留痕性的方式,例如运用OA 文件收发、权限限制、签字核查、定期归档、数据透明等方式。

3 结论

历经多年来的发展,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渐多元化,也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其涉及方面有信息质量、盈余管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质量等,主要方向为管理方法,如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盈余管理等。

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内部控制也越来越重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除了企业自身文化风格、品牌荣誉建设,内部控制也是企业自律和自我约束的方式,平衡制约着各个部门。可以见得,内部控制的含义发展到如今,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问题。

现如今,内部控制相关研究内容十分丰富,近几年研究多集中在程序化制度建设方面,着重于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与内部控制带来的经济后果,主体单一、偏好单一。内部控制的研究应具有多元、多方面的偏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从会计内控角度精细化。

猜你喜欢

精细化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如何打造精细化立法产品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