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育改革研究
2021-11-22张余
张 余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商务大数据学院,重庆 40216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普遍的应用。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复合型技术技能的人才,并且在高质量的教育过程中,为国家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现阶段,在大数据技术应用背景下,给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既要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同时还要积极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引导与运用,逐渐加深学生对大数据技术的了解,明确企业实际发展的需求,从而满足企业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技能性人才的需求。
1 大数据技术应用背景分析
目前,在5G 通信技术的全面推动下,我国信息技术水平走向了巅峰阶段,信息数据的传输更加安全、快速与安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代替了原有人工操作的工作形式,对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很大。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育同样受到大数据的影响,财经专业就业趋势与工作职能都在发生巨大转变。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主要包括财政金融、财务会计、经济贸易、工商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课程,每个课程都有不同的专业方向[1]。基于大数据背景下,这些课程实际运用与开展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要注重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按照市场发生需求与导向合理地设置课程。
2 大数据技术给高职财经专业带来的影响
2.1 影响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大数据代表着现代化社会下先进的技术理念与技术水平,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造成本质上的改变,对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针对财经专业教育情况,在知识结构上发生变化。以往财经专业教学中会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并且过于重视核算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技能方面的传授,如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财务管理等知识。首先,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相脱节,对大数据认识与理解不全面[2]。其次,财经专业教育理念得不到转变,导致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育模式变革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大数据走进企业生产中,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育模式也要做出改革与创新。
2.2 影响高职院校财经人才就业
职业教育的开展往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的教育原则。目前,90%以上的高职院校相继开展财经专业。在对高职院校教育研究过程中发现,财经专业人才的就业市场十分火热,财经专业将课程进行细致划分,对行业类别、职业特点与所有制明确规定。但是这种传统就业思想在大数据影响下发生转变。企业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财务工作形式与方式逐渐丰富起来,财务工作不再是某单位的专属,可以实现共享。财务相关部门不再像以往一样,需要大量人力参与其中,只需要对数据流程进行加工与分析,则可以完成工作任务。传统财经专业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育模式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按照市场需求导向合理设置课程。
3 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3.1 教学观念滞后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中,甚至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究其原因,这些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教学经验与资历逐年加深,同时传统教学观念也根深蒂固,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要摒弃原有教学模式,重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与工作压力。另外,一些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教育中理论知识传授十分重要,学生的实践与技能以后可以在工作中慢慢培养,从而造成了财经专业教育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3]。
3.2 为能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设置课程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从财经教育课程到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职学校在校时间较短,通常经过两年学校学习之后就要离校展开实习,在这两年内,财经专业学生要完成所有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以及公共课程的学习,由于课程种类与学习内容较多,给学生掌握知识与所学内容带来一定的难题[4]。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课程内容与知识结构得不到及时更新,特别在实践课程方面,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相脱节,大多数课程的设置与规划,未能结合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进行调查与研究,导致专业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浪费学生的大量学习时间与精力,而且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技能,在企业实际岗位中无法得到有效运用,企业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培养新人,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3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实际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但未能实现按照企业岗位实际技能需求,制定出订单式培养方案。虽然高职院校转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但是还没有掌握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对教学未能展开深刻的研究与实践。然而有些高职院校不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学仍然停留在PPT 课件上,这些对受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熏陶的学生来说,毫无新意可言,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不高[5]。
3.4 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与信息化水平情况,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效果。基于大数据背景下进行财经专业教学的改革,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在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能力与信息化水平严重不足,无法准确掌握大数据技术的特点与应用价值,对相关技能掌握欠缺。
4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育改革策略
4.1 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大数据技术在财务专业中应用,主要方式就是借助计算机的功能,以计算机软件与硬件作为载体,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要实现财经专业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需要注重财经专业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全面了解知识框架,实现知识结构与技能的重新组合,以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基础保障,对新教学模式进行优化[6]。现阶段,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需要以人为载体,只有掌握扎实的财务理论知识,才会处理好细节工作,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对新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财经能力素养与技能要实现重新组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财经工作技能与技巧,还要求学生进行沟通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弥补大数据技术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4.2 走进市场环境,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前面提出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给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首先,从课程设置方面入手,走进市场环境内,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结合相关部门发布的财经行业政策、制度文件等,与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数据结果进行融合,然后展开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总结出目前高职院校财经专业需要培养人才的类型、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等,并以此作为参考依据,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摒弃陈旧理念与知识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引入,结合新技术、新技能、新方式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以保证学生可以掌握最新的财经知识与大数据技能,从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7]。
4.3 加强教师专业技能与信息素养的提升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育改革中,要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职院校首先要鼓励教师进行不断创新,加强教师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定期培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教师对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认识,并在专业知识技能研讨会上加深对大数据技术的理解。其次,鼓励教师将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来,促进教师大数据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不仅要掌握大数据的思维模式,还要结合财经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自身能力的调整与转型。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8]。但是大数据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需要朝向“复合型”教师方向转变,对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与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提升财经专业教师教学质量与水平。
5 结论
综上所述,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育改革,要完善相关课程教学设计,实现现有资源与大数据技术的整合,将信息化教学融入课程教学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混合教学模式的制定与创新,积极引进校外合作企业走进学校课堂教学与实训中,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与平台,提高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财经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与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