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亦是一首“痛曲”
——《童趣》的“浮生”主题探究
2021-11-22陶承林
陶承林
(安徽马鞍山市博望区委党校 安徽 马鞍山 243141)
《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值得思考的是,笔者怎么也不会相信这竟是沈复46岁且饱受生活苦难满目沧桑时写的,文中“趣在自然、趣在想象、趣在天真”的怡然自乐令人费解。不妨先来关注“物外之趣”一词,其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可当你走进沈复的心路历程,不难发现:“物”还是其“物”,“之趣”的面纱已滑落,“之痛”的轮廓渐渐清晰。也就是说,“童趣”折射出的实是一首“痛曲”。
1.“童趣”中里有一段辛酸的生活史
沈复出身于清朝幕僚家庭,少时随父游宦读书,深谙官场黑暗,终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他好游山水,能工诗善画,娶妻陈芸,感情甚好。因家庭遭遇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靠卖字画为生,生活窘迫,妻子因无钱医治而逝,后依父亲关系学做过一段时期的幕僚,不久便解雇了,过着浮沉不定的生活,《童趣》一文恰恰就作于此时。
面对家庭的变故,结发妻子的早亡,子女培养的失败……此时沈复这样的心境与“童趣”、“童真”是格格不入的,这个疑惑很不解。可是,如果我们把“苦楚”与“欢乐”这两个主题换个角度去理解,二者却很合理。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如梦,为欢几何”一句一语破的。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浮生”一词就语出该句,“浮生”一词为一生浮荡不定之意。人的一辈子就像梦一般缥缈易逝,抓不住。一辈子中开心的事情有多少?在哀时光之须臾,感外物之行林中,不如把周遭的劳苦愁烦抛开,将眼前的争逐看淡。每况愈下的生活困境和痛苦的精神打击压在年逾半百的沈复身上,是何等的苦楚。他需要的是一块心灵栖息地,需要一个解脱自我的精神家园。想到童年是自己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衣食无忧,自由快乐,没有亲人伤逝的眼泪,没有生活的辛苦恣睢……《童趣》的创作初衷就应运而生了。
2.“童趣”里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童趣》中一句“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二虫”嬉戏于草间,或追逐、或附耳私语,何等的快乐惬意,这幅温馨美好的画面随即被庞然大物“癞虾蟆”打破了,只见“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顷刻间,“二虫”被扼杀了,“趣”也踪迹全无。读于此处笔者若有所思,出神之余不觉“呀然一惊”,此言此境与沈复婚姻生活的际遇竟相吻合。
在年幼时父亲曾为沈复定下一门娃娃亲,可惜她在八岁时夭折,后来在父亲的安排下,娶了舅舅的女儿,比沈复大十个月的陈芸为妻,那年沈复十八岁。陈芸是个善良、贤淑、有才气的女子,她幼年即口能诵《琵琶行》,还能吟出像“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手能绣《金刚经》,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林语堂先生曾经称赞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在陈芸的照料下,沈复陶冶出一身的艺术细胞。二人性情率真,情投意合,常结伴游历天下名胜,又有挟青楼女子畅游的癖好。可是,在父亲看来,沈复不学无术,不思上进,被斥之“滥伍小人”,加之陈芸与青楼女子交往甚密而“不受闺训”,二人被驱出家门,后妻子陈芸身染重病,却无力就医,还要靠自己的女红补贴家用。悲哉!沈复,堂堂七尺之躯,却不能给家人营造一方自由生活的栖息地,走投无路之下,妻子陈芸只得寄居在扬州一个幼年闺密的家中养病,最终客死异乡,被草草葬在了扬州。就这样夫妻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载,终于画上了悲情的句号。
3.“童趣”里有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锁
众所周知,“蚊”是令人生厌的,“鹤”又名“仙禽”,形象高洁脱俗。这二者无可比拟啊。凝神细思,却又一番妙解。首先,“蚊”的处境好似沈复的境地。蚊不劳而获,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沈复从小锦衣玉食,风雅韵事倒是精通不少,可却没学到什么生存能力,不善游幕和行商,过着到处受别人接济的日子,最后连妻子治病的钱都拿不出。其次“鹤”其实就是沈复精神追求的外化。清代陈淏子的《花镜》有云:“尝以夜半鸣,声唳九霄,音闻数里,有时雌雄对舞,翱翔上下,婉转跳跃可观。”鹤姿态闲静,品性高洁,热爱自由的鹤成了文人墨客的生命状态的象征。沈复包括婚姻、职业在内的人生蓝图早已被父亲制定好了,当时的大清朝,师爷参政议政风气盛行一时,父亲要沈复跟他学做幕僚,也就是师爷,可沈复刚一当差,轻率气盛,与同事不合,就被冠以“自视清高,性格孤傲,与人不合”,结果可想而知,毫无社会经验的沈复只得拂衣归里,摆了个书画铺子。这也许就是沈复终生不愿考科举踏进官场的缘由吧。在沈复的内心世界,渴望有这样一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封建礼教森严制度的束缚,没有浓厚的世俗传统观念的偏见,和自己最心怡的爱人,选自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追求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本性,像一只飞鹤在广阔的云端展翅高翔……
综上所述,脱去《童趣》童真神往的外衣,浮生如梦真身显露出来。最后以一首无题小诗来作结:
拾趣几多须凝神,
朔风扬尽世封尘。
观得童趣亦痛曲,
一声唏嘘叹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