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构建聋校语文智慧课堂
2021-11-22曹星星
曹星星
(安徽省蒙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安徽 蒙城 233500)
一项教育心理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由此可见,增加视觉信息量是增加信息最可靠的方法,多媒体教学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使无法讲清楚的知识重点、难点更加易于理解,也能化抽象成为具象。在聋校教育中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丰富的色彩、逼真的画面,将聋生带入到一个不一样的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从而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形成,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1]
1.巧用多媒体,利用视觉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情基础上的,要让想让他们积极地去学习首先要让他们对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对于聋生而言,他们的世界没有声音,因此视觉会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针对于聋生的特点,教师可以从视觉、触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他们自己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如:“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静、清、绿、奇、秀、险”的山水特点和优美画面是无法单纯的从文字中获得亲切地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就是正常的教师用口语向学生描绘这些内容,也很难表达出这样的语境,更何况是手语老师向聋生表达。而这时候恰好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关于桂林山水的视频,让他们眼见为实,清澈碧绿的漓江水,形态万千的险峻山峰顿时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画面的视觉冲击达到最大程度,引起学生对于美景的共鸣,然后与课本相联系,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学习到自然文化知识,一举双得。[2]
2.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动画等,适时的创造氛围,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激发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之能与作者、作品的思想感强合拍,从而更深地走进文章、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教学《王二小》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小兵张嘎》的电影,让他们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孩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课文的学习做一个铺垫。在正式学习课文时,先让学生自己看一遍课文,之后在展开讨论,讨论围绕着王二小的品格展开,例如他面对敌人时的冷静机智、以及他把敌人引入陷阱时的自己英勇就义时的无畏等。在对王二小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对他的感情进行一个升华,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对他的感觉化抽象为具象;此时老师在对文章做一些延伸,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战争中孩子们的故事:十五岁牺牲的刘胡兰,在狱中的小萝卜头。让学生在和平年代也不要忘记曾经的耻辱,使他们对家国情怀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巧用多媒体,自主体验,促进个性发展
聋生虽然接收不到声音,但除了先天的失聪,其余的聋人是可以说话的,只是他们的发音非常的不清楚,但只要通过后天的锻炼,他们是可以说话的。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海伦凯勒,后天的疾病导致她即失明又失聪,直至后来不能发声,她是不幸的,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她碰到了她的老师,她的老师教会她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所以对聋生而言去学会说话也是可能的,学会说话以后就可以朗读课文,学习中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例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中,国王“高兴”和“不高兴”是文章变化的重点,如果学生可以读好描写国王表情的句子,那他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展示国王高兴和不高兴的两张图片,让学生去观察他们的脸部状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最后发现高兴的是嘴角上扬;不高兴的是嘴角向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国王的表情,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对口型去教会学生们读书,让学生从一个轻松地、有趣的氛围中去朗读。
4.总结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给聋生创造更丰富的视觉空间和思维空间,让他们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不仅仅只局限于那个小小的课本中;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激发学生们的对学习的兴趣,老师们挑选适合他们的多媒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将多媒体内容和教学内容联系到一起,达到课程效果最大化,提升聋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