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效力•原则•探索:我国新型民俗体育智库发展动力研究*

2021-11-22

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俗智库体育

杨 琴 吕 伟

效力•原则•探索:我国新型民俗体育智库发展动力研究*

杨 琴 吕 伟

(北部湾大学体育教学部,广西 钦州 535009)

体育智能库的构建是新一轮民俗体育传承的奠基性举措,也是信息科学化、专业系统化的新型产物。文章对构建新型民俗体育智库进行了研究,认为:构建新型民俗体育智库应遵循以服务党和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导向原则,以创新改革机制体制为重点原则,保持民族特色为核心原则;体育智库是助推民俗体育治理转型的内在动力,促进民俗体育发展内容的全面性、方式的独特性、效能的多元性、意蕴的内涵性。在大数据背景下,提出推进民俗体育智慧治理的实现路径:建立大数据群众服务平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优化体育智库顶层设计,提升平台内容的实用力度;规范体育智库管理体制,保障平台独立的运行效度;健全创新人才管理体制,维系平台动力的恒久展力。

体育智库;民俗体育;智慧治理

当前我国进入体育发展的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需要、国家政策需求都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全民健身意识愈发强烈。我国体育智库的发展应不断更新调适迎合国家、社会和民俗体育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体育强国建设中,民俗体育作为国家体育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民俗体育形式多样且特色鲜明,是各族各地区人民的智慧结晶,不仅让民俗节日丰富多彩,而且丰盈了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新型的体育智库形式也层出不穷,建设民俗体育智库是深化体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

1 我国民俗体育智能库建设的效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相关意见。2020年3月,中宣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2020-2022年)》(下称《意见》),《意见》强调,要精益求精、注重科学、讲求质量,切实提高服务决策的能力水平。其作为重要的智慧化生产机构,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国际话语权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民俗体育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我国民族体育事业发展、推进民族体育体制改革、迈向新时代体育强国的重要助力,更是民族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首次提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智库建设理念。体育智库在开发利用体育资源、发展管理理体育项目、发扬与传承体育文化、对外传播体育文化、引导民众参与体育锻炼导向等各方面,多维度的发挥着作用。我国民俗体育智库逐渐承担起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振兴以及民俗体育文化的项目开发利用等任务[3]。

2 构建民俗体育智库遵循的原则

2.1 以服务党和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导向原则

20世纪以来,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经历了飞跃式发展历程。在以服务党和国家体育事业的基本要求下并未发生质的改变。民俗体育智库作为专门开展民俗体育政策研究和知识生产的组织机构,民俗智库的研究主要来自政府或公共部门的委托,其研究问题多为社会现实民生问题。因此,民俗体育智库的研究须遵从“问题领域”的范式,而非单纯的“学科”范式。准确而言,在民俗体育智库构建与运行的选择上,要紧扣为党中央决策服务的根本任务,胸怀我国民族体育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用科学专业化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处理全局关系,关乎我国民俗体育如何“绿色生态”发展的重大问题。

2.2 以创新改革机制体制为重点原则

目前,我国存在的体育智库主要有三种形式:官方体育智库(体育发展研究所、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半官方体育智库(体育学术团体、体育行业协会、研究论坛)、大学研究型智库(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室、创新平台),这些存在形式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针对民俗体育智库的发展,可要结合大数据时代,通过互联网+大众传播机构的形式,运用先进的数据传播手段和产业化生产模式,将民俗体育类信息快速进行传播和推广。从大众的角度审视民俗体育发展,通过形成社会舆论和影响力作用于体育决策和顶层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设置条件,筛选一些高等院校、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事企单位参与构建,形成多元主体合作态势,达到“聚智新资源,赋能新功效”。其资金来源不仅仅依附政府机构,将吸收社会资本,接受社会捐助等资金支撑,从而慢慢形成新型大众传播的体育智库。

2.3 保持民族特色为核心原则

民俗体育活动作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是非物质的,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体现着当地的独特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身体文明的 “活化石”[4]。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与现代社会文化相互混淆或渐渐被同化,逐渐失去了本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特色。“新进化论”是 20 世纪中叶在美国人类学和社会学中出现的一次进化论复兴,L. A. 怀特和 J. H. 斯图尔德等代表人物提出了关于物质、文化、能量、生态等理论并研究不同文化对相似环境的适应方式[5]。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保护传承是多层文化生态圈。在构建体育智库时,必须基于传承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的生态文化核层。当文化生态圈出现不平等能量交换而影响文化生态系统平衡的时候,尽可能地利用自身修复功能和外界干预来重塑文化生态圈平稳、和谐[6]。在大数据的时代,体育智库产生,充分利用了大数据的“功能平台”,扬长避短地努力实现发扬各民族体育的特色,保证其在现代化的发展环境下保持原生态的体育文化内涵。

3 体育智库助推民俗体育治理转型的内在动力

3.1 构建体育智库促进民俗体育发展内容的全面性

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生产生活劳动的智慧结晶。我国各地域的民俗体育具有鲜明的特色,是诸多民俗文化的详细总结和高度概括,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民俗体育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同类别的大数据呈直线式增涨,其主要包括项目的起源、执行规则、服装器材、不同地域演绎的方式差异等相关数据,其中包含着政府对民俗项目的管理支持力度、地方发展的情况等,其数据多样、结构复杂、数据量巨大。科学合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民俗体育数据进行整理、挖掘、分析与决策,将其转化为可以服务于地方的可利用资源,不仅促进地方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居功至伟的作用。

3.2 构建体育智库促进民俗体育发展方式的独特性

在大数据背景下,建设特色的民俗体育智库,一方面考虑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民俗体育资源发展与传承以及面临的困难。另一方面,对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结合文化生态学进行“活态”治理保护有助于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可持续传承,助力民族体育文化自信[7]。体育智库有利于政府参与决策,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社区参与式治理,利用新传媒手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阐释民俗文化特色,绽放民俗体育文化新光彩,实现资源互补、服务共享。

3.3 构建体育智库促进民俗体育发展效能的多元性

在大数据时代,新型体育智库正在全方位的与时俱进,在政府与民间的沟通机制、成果的评价机制以及经费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在不断的创新性发展,为民俗体育智库作用的更好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新型民俗体育智库创新发展新格局,改变原始单一依靠政府部门运转,现将联合凝聚省内外体育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实体、专家学者等各方面力量,建设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民俗体育智库组织,通过发挥其“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发展民俗体育的政策研制、决策执行等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8]。其次,民俗体育智库管理的内容丰富,不仅为单一的体育项目,其涵盖了各民族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导致其涉及的领域广泛,比如:民族学、社会学等跨学科,将会是个综合性属性的智库。民俗体育智库的建立要承担起弘扬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责任,保证其在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保持“生态”的体育文化内涵。

3.4 构建体育智库丰盈民俗体育发展意蕴的内涵性

在魏礼群的《新型智库-知与行》一书中翔实的论述到: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必须明确智库的性质和定位[9]。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建立新型民俗体育智库的目标和方向也愈加清晰。首先,新型民俗体育智库采用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作指导,发展传承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体系,对民族体育事业起着引领推动作用,并在推动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其次,我国民俗体育资源丰富,系统运行机制复杂。在构建新型民俗体育智库之初,做好顶层设计,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体育科学分析智慧平台,用科学的手段提升决策准确度,发展创造健康的生态环境做好“设计图”。在组织架构、功能设置、运行机制、成果转化等方面,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建构的设计思路和策略。民俗体育智库发展要避免“有库缺智”形式主义,为国家致力咨政建言、聚焦改革发展,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再次,新型民俗体育智库肩负着对外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从全方位建言“十三五”规划,到助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再到把脉全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所趋。民俗体育智库的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外交手段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交流平台。

4 大数据技术推进民俗体育智慧治理的实现路径

4.1 建立大数据群众服务平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时代,我国网络用户已跃居世界第一。如何将我国各族的民俗体育特色资源借助新型的体育智库平台,传递给更多的人,需要不断完善其功能,宣传推广、提升服务的质量。把握大数据时代所赐予的机遇,利用 3D 扫描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可将民俗体育特色资源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系统性地挖掘整理、记录修复,数字化地保护传承起来。开发民俗体育的APP,按照不同民族、类型分类创建,在 APP 里可设置民俗体育文化知识、民俗体育运动项目技战术、裁判规则、练习方法等,打造不同项目的特色,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各种物资文化需求。同时也可以凝聚起各民族人民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更一步完成民俗体育智库平台。

高度的文化认同要来自于满满的文化自信。在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现代化有效传承与治理中,实现“活态”化发展,需要将“族群文化认同”观念深入到传承主体“人”中[10]。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观,通过推动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话与沟通,化解因族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隔阂。不断激发人们文化自豪感,进而产生文化自信,才是体育智库生态化治理的内核问题,可为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4.2 优化体育智库顶层设计,提升平台内容的实用力度

民俗体育智库的顶层设计研究需要扎根实践基础。而通过对相关成果的考察发现,主要侧重于民俗体育理论研究,而民俗体育实践推广策略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实际操作的决策参谋建议成果有限。民俗体育智库的构建应以现实问题为引导,与当地的民委、体育部门、学校等部门建立“联姻”的互动关系,提高智库成果实际转化,将民俗体育与人民体育锻炼的需要起“化学效应”。利用高清数码相机等设备,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完整记录,包括文化背景、服饰、器材等,通过数字化仿真技术、编辑合成技术、语音讲解,甚至包括动作教学、规则讲解,形成完整的虚拟体育活动的可视化。部分项目可以通过穿戴设备,借助VR技术可以参与体验民俗体育。例如,壮族的抛绣球,实现“抛绣球”在多维度、多层次的媒体形式上向各类用户开放,让用户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壮族抛绣球”各方面的信息与特征。大幅提高体育智库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的实用性,深层助力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

4.3 规范体育智库管理体制,保障平台独立的运行效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体育法规的修订还是体育政策制定,无论是体育规划的编制还是中央部署统筹体育体制机制改革都处在探索改革中。这一历史时期,对体育智库赋予了更重的历史使命。我国体育智库的发展还相对落后,针对发展民俗体育的专业体育智库少之又少。在民俗体育智库建设中,要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科学的成果评价,充分调动智囊团队积极性,赋予智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进行制度创新,鼓励智库向组织多样性、发展多元化成长,进而形成智库建设的创新长效发展机制。

4.4 健全创新人才管理体制,维系平台动力的恒久展力

古人云:“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牢固树立人才是战略资源理念,是通过制度建设培养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的前提。党的十九大对人才是战略资源的定位,是对人才重要性的深刻揭示。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计划指出:调整人才结构,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阶梯化配置、科学顺畅流动,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活力[11]。当前,我国民俗体育人才区域分布和人才结构失衡问题依然突出。我国民俗体育资源集中在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在这些民族地区更为匮乏。依据国家政策指导,开拓培养民俗体育人才渠道。一是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以区域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更有吸引力的制度优势和环境优势。二是民俗体育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健全民俗体育人才顺畅“旋转门”交流长效机制。

5 结语

本文以我国当前社所处的大数据时代为研究背景,提出大数据和民俗体育智库的有机耦合是我国民俗体育智库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体育智慧信息平台,实现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民俗体育资源三者的合理科学配置,来满足人们对体育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快了“健康中国行动”的进程。在建设新型民俗体育智库要找准自身定位,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中国民俗体育的特点、精神,讲好各民族体育“故事”,形成自身特色和品牌。逻辑分析其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转型现实路径,以期为我国民俗体育智库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创新理念和发展思路。

[1]国务院办公厅.体育强国建设纲要[DB/OL].[2019-09-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2]王顺英.近20年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进展[J].浙江体育科学2020,45(9): 9-13.

[3]柳颖,额尔敦巴根.新进化论视角解读我国当代教育若干问题[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2):12-16.

[4]孙群群.大数据背景下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保护生态化治理路径研究.体育科技,2020,44(2):67-68.

[5]涂传飞.近10年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述评[J].体育科学,2019,39(8):50-60.

[6]体育经济司.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B/OL].国家体育总局.[2016-07-13].http: / /www.sport.gov.cn /n316 /n340 /c733605 /content.html.

[7]刘盼盼.体育智库建设与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体育学刊,2015,22(1):18-22.

[8]傅莹.中国智库的时代责任[J].世界知识,2013(16):26-28.

[9]魏礼群.建设智库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8.

[10]白杨,郇昌店,等.大数据背景下群众体育智慧治理的路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2019,36(1):53-56.

[11]董立人.智慧治理: “互联网 + ”时代政府治理创新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6(12):33-37.

Effectiveness • Principle • Exploratio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tivation of China's New Folk sports

YANG Qin, etal.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 535000,Guangxi, China)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东盟的变迁与文化认同研究”(20BTY116);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民俗民间传统体育的传承与特色文化建设研究”(2020KY10005);2021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广西智慧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2020KY0414)。

杨琴(1985—),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俗体育文化。

吕伟(1983—),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俗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民俗智库体育
民居智库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民俗中的“牛”
漫画民俗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