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

2021-11-22曾玲玲

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团成员体育

蔡 艺 曾玲玲

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

蔡 艺 曾玲玲

(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高等学校体育社团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国内外高等学校学生社团发展历程,分析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有利于了解和解决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社团在管理、组织和经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得出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社团有自愿性、多元性、竞赛性、社会性、相对独立性的特征,具有培养大学生运动习惯养成、促进大学生情感交流、加强大学生管理与组织能力、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功能。

高等学校;体育社团;大学生

高等学校体育社团有利于建立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并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了解体育社团特征有利于社团良性发展,明确社团优势,建立种类繁多的体育社团,保持社团之间的独立性。对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特征和功能进行研究,有利于获得高等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巩固体育社团地位,发挥体育社团优势,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身心承受能力,缓解就业压力等。因此,促进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塑造学校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高等学校体育社团发展概况

1.1 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定义

社会团体简称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1]。目前,许多学者对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定义各抒己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1)体育社团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束缚,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其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2]。(2)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在高等院校内部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并以体育为共同特征的学生自发的社会组织,具有同一性和互益性,是大学生中的非正式团体[3]。通过上述定义可得知,体育社团具有民间性、非盈利性、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的特点,对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体育社团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体育社团在高等学校中的发展尤为重要。

1.2 高等学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历程

高校社团随着大学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大学诞生于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当时的教师行会和学生同乡会相当于现在高校的“学生组织”雏形[4]。在美国、德国等国家,国家重视高等学校学生社团,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使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我国高校社团的发展较为缓慢。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第一个高等学校学生社团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抗俄铁血会[4]。新文化革命后,中国高等学校社团受新思想的影响,学生思维受到解放,社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学生社团迅猛发展,这是民主爱国运动和五四新文化的产物,带有政治色彩和意义。“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高等学校社团的发展几乎瘫痪,社团发展陷入低潮[5]。改革开放后,人民思想得以解放,学生受新思想的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学校社团及社团文化得到复兴并迅速发展。

1.3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高等体育社团的成立与发展始于解放初期,应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思想深入人心[5]。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展现状大致如下:(1)体育社团成员主要由大一、大二学生构成,社团成员男女比例不均衡,例如健美操、舞蹈等项目女生成员居多,足球、篮球等项目男生居多。(2)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经费匮乏,来源单一。(3)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扩大体育社团的成员数。(4)高等学校体育社团成员流动性大,组织不稳定。高等学校体育社团发展虽蒸蒸日上,但也存在如下问题:(1)高等学校体育社团运行经费匮乏,是体育社团发展的最大障碍。开发多种渠道扩宽社团经费来源成为社团发展的重要任务。(2)学分制存在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学分制促进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整体发展,但学生逃课、早退现象频繁。(3)管理的目标性过强,过于追求社团活动产生的荣誉和稳定,忽视了体育社团对建设校园文化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4)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活动组织量少,活动内容较随意,组织形式缺乏灵活性,出现社团人员流动性大、组织不稳定的现象。(5)高等学校体育社团指导人员缺乏培训和激励机制,导致体育社团没有系统的活动组织,社团成员逐渐懒散。(6)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设施和场地不足。每个体育社团对设施、场地的要求不一样,这就导致社团需要根据体育项目选择场地。而高校体育设施、场地的使用需要社团向上级部门层层申请。

综上可知,当今高等学校体育社团尚存在许多问题,体育社团发展的道路依旧障碍重重。因此,高等学校应对体育社团特征和功能有所了解,发挥体育社团的最大优势。

2 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特征

2.1 自愿性

自愿性体现为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或为达到某个目的而自愿参加体育社团。自愿性与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内部动机密切相关,在环境支持条件下,当内部动机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便会主动、自愿参加社团。例如,某大学生最先是观看足球比赛,慢慢地喜欢、热爱足球运动,并且学校有开展足球社团,该学生由于对足球的喜爱,自愿参加足球社团的机率将大大提升,而且该类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持久性和主动性高于其他学生。还有些高等学校体育社团采取学分制促进社团发展,大学生会根据自己学分需要,自愿加入社团,但会存在积极性不高、拿到学分退团的现象,虽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社团的整体发展,增加社团成员的人数,但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不强,人口流动性大,导致参与效果不佳。

2.2 多元性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不得不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花费在提高成绩上,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往往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因此进入大学之后,新生想要了解和接触自己喜爱的项目,就会从体育社团入手。在大学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决定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成绩被学校更为重视。体育活动大多以户外形式展开,能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协作精神、交际能力,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因此,高等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3 竞赛性

体育本身就具有竞赛性,竞赛模式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激情。因此体育社团不管是内部较量、联谊活动还是比赛都具有竞赛性的特征。内部较量大多是以社团成员选材为主,在成员相互比较的环境下,促进成员竞技水平提高,为比赛选取优秀人才,并为取得优异成绩做准备。联谊活动的竞赛性相对较弱,多以学习、交流为主,大多为比赛前相互切磋与交流的环节。比赛的竞赛性最为强烈,是在严格规则下,为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活动,社团参赛成员的状态、技能、承压等能力在这时都会通过比赛表现出来,是检验成员近段时间训练成果的最直接方法。竞赛性在高等体育社团是比较常见的特征,不管是选材、游戏、比赛等都具有一定竞赛性,因此竞赛性在体育社团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2.4 社会性

体育社团的开展和组织,对高等学校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都有一定影响。体育社团作为高等学校“第一课堂”的延伸,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游戏、竞赛是有要求、有规则的活动,参与人员要符合参赛要求。在活动过程中,参赛人员、裁判和赛事安排人员要严格遵守比赛规则,这个过程对大学生遵守社会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长治久安。社团包括管理者、指导者和成员等角色,管理者、指导者等职位往往由成员内部选举产生,因此存在角色相互转换的过程,这有利于大学生提前适应角色互换,促进大学生角色社会化。体育社团对大学生政治态度和情感认知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例如关注国际体育赛事,加强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5 相对独立性

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种类繁多,各个体育社团之间相对独立,在管理、组织和资金等方面互不干涉。每个体育项目组成的体育社团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群体,社团管理人员只负责该社团内的事务,对其他社团的事务不具备管理权力和义务,资金上只收取该社团成员会费,不收取其他社团成员会费,也不参加其他社团活动。在一定的的环境和条件下,社团之间会组织联谊活动,表面上是一种社团“融合”,实际上是社团之间的较量,成员在活动过程中以各自社团为群体,进行切磋、学习和交流。相对独立性使成员对所在社团关注度提高,社团成员之间的情感浓厚,在竞赛中具有较强的好胜心,积极参赛和创造优秀成绩,为社团获得荣誉。

3 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功能

3.1 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体育社团相比其他社团而言,最大区别在于体育社团是以身体运动为主,且社团在组织活动上大多数以体育游戏或体育竞赛展开,对身体的协调、灵敏、耐力等方面有较高要求。一方面,大学生为加强身体素质、获得优异成绩、突显自己等目标,会在日常进行系统训练和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运动的习惯。另一方面,当大学生受兴趣激发加入体育社团后,会出现一种现象:动机越强烈,越有利于大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形成;动机越微弱,大学生的运动习惯就越难形成。综上可知,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要从大学生的体育动机入手,并且要强化大学生的内外动机。内部动机往往从强化大学生对该项目的热爱度、增进成员之间的情感和培养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入手,而外部动机来自学校实施的强制性规定、学分奖励机制等方面,为达到学校要求,大部分学生在完成要求的过程中,慢慢地发展成内部动机,最终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然而,外部动机在一定环境下,会出现一些如逆反心理等不良现象。例如,不积极参加活动、无故缺席和早退等现象。因此,外部动机要适宜,不能强加给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且以培养大学生形成运动习惯为最终目的。

3.2 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大学期间,不同课程会有不同同学参与,这导致大学生无法建立固定的同学关系,不利于情感交流。社团的优势在于,有相对固定的成员组织并共同进行活动,成员之间的接触和互动多,有利于促进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体育社团大多是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以及身体接触等方面,升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体育游戏过程中,成员为在游戏中获取优胜,会通力合作、进行交流并提出想法,越是在竞争的环境下,情感的表达与交流才会更加强烈和明显。在一定环境下,成员之间或许因意见不合出现争吵,但冷淡期结束后,成员之间的情感会出现质的飞跃,进而打下深厚的友谊基础。体育竞赛可以用来检验社团成员的情感,如成员为集体荣誉感加强训练、为参赛队员加油打气、主动安抚参赛队员情绪等行为,大多出自于对社团、队友有着深刻情感而表露出来的行为。

3.3 加强大学生的管理与组织能力

社团中管理和组织活动的人员,大多由成员内部选拔产生,是可以获取成员信任并且有能力担任的人。各个体育社团中有不同的部门和职位,每个部门和职位负责的工作内容也不同。例如社长负责召集并主持理事会,提出议案,并指导下级的工作;监督社团活动及财务情况。秘书长负责发动会员,上传下达,协调各部工作;负责社团的形象设计和宣传。财务部负责大活动的财务预算;收取管理本社的各项收入。组织部负责各种活动的组织、策划;社团内部的通知、联络工作等。在大学期间担任社团职位,能扩大交际圈、加强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以及管理团队的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可以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

3.4 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毕业数量剧增,岗位“供不应求”的现象日益明显,毕业大学生竞争工作岗位变得格外激烈,此使大学生社会化的问题备受关注。社团在学校与社会之间起着良好的桥梁作用。体育社团有管理者、指导者、宣传者和成员等人员,扮演着不同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任务和职责,职责担当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角色。体育社团的活动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竞赛性,能够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敢于争取的品质,增强大学生身心承受能力,承受住竞争压力,更好地展现自己。体育社团由不同的小群体组成,群体内部、群体之间需要沟通,强化语言表达,处理好人际关系,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处理社会关系,适应社会环境。

3.5 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全体人民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人民身体强健[6]。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贯彻,最直接的方式是参与体育活动。因此,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可以说是全面健身开展情况的最直接反映。首先,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组织的活动是以身体活动为主,其本身就具有健身意义。其二,高等学校体育社团培养社会所需的体育人才,为广大群众提供体育相关服务。其三,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体育竞赛,有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加强人民的体育认知水平,重视体育的健身功能,从而激发全人民参与体育活动,并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使全民健身计划得以实施。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开始逐渐重视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但是,高校体育社团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经费与人才缺乏、学生积极性不高等。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社团可以在原有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做出适当调整。首先,要了解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内外动机,增强社团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向高校主管部门宣传、介绍体育社团的特征和功能,让学校主管部门认识体育社团的“魅力”,从而获得学校在经费、场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最后,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质,加强大学生事务的管理能力和敢于面对竞争压力,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大学生。

[1]王颖.中国的社会中间层:社团发展与组织体系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刊,1994(2):24.

[2]刘明明.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3-85.

[3]吴敏,王东升.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体育科学版),2008(3):82-86.

[4]皮莉.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程及其特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8):119-120.

[5]黄林.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1):44-45+48.

[6]任程芳.《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成效的历史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1.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s

ZENG Yi, etal.

(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Hunan, China)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项目“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研究”(XJK20BTW004)。

蔡艺(1979—),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史学。

猜你喜欢

社团成员体育
缤纷社团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2016体育年
K-BOT拼插社团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