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郴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发展研究——以白露塘狮子下崽为个案考察*

2021-11-22黄先锋

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郴州狮子文化遗产

黄先锋 周 琥 李 晖

新时代郴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发展研究——以白露塘狮子下崽为个案考察*

黄先锋1周 琥1李 晖2

(1.湘南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2.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课部,湖南 郴州 423000)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章以白露塘仙溪冲狮子下崽为个案,对郴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政府重申报轻保护、保护传承力度不够、体育非遗项目经济自生能力不足、缺乏经费扶持、新时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力不足的困境。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传承与发展机制;增加政府经费扶持,争取社会力量经费资助,提高项目经济自生能力;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推动项目进当地校园,扩大传承人培养范围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路径。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狮子下崽;传承与发展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历史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越来越重视,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提出,给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尊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自身规律,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基于此,笔者对郴州市白露塘镇仙溪冲村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子下崽进行了实地调研,访谈了狮子下崽项目的传承人和其他成员,对狮子下崽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对白露塘狮子下崽项目的个案分析,探索新时代郴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民俗体育提供一点理论支撑与思考。

1 新时代郴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现状

为了解郴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发展问题,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利用2020年暑假时间,对郴州市白露塘镇仙溪冲村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子下崽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仙溪冲村村支书、村长、传承所所长、项目传承人及其项目部分成员进行了座谈,就狮子下崽项目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度访谈。

1.1 狮子下崽项目基本情况

白露塘仙溪冲狮子下崽是2012年被立项为郴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传习所就设在仙溪冲村一座废弃的院子里。仙溪冲狮子下崽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当地一位叫“仁师傅”的村民将广东的舞狮带回家乡,逢年过节,村民婚庆迎娶,仁师傅便前去舞狮以示庆贺。由最初的一头狮子演变成狮子生下小狮子,即一母狮一崽狮的舞狮活动,这便是现在的狮子下崽非遗项目。该项目由摆门蹬、美女照镜(洗脸)、抢腊叶(采青)、上香、五点梅(戏尾、戏裆、起小跳)、怀胎、下崽、母子情深故事情节组成,整套动作下来23分钟左右,表达的是喜庆、爱情故事、传宗接代和新嫁姑娘回门的含义。整个表演队16人,其中打鼓和打罗4人,舞狮子6人,协助4-5人以及表演崽狮子的孩童1人。

1.2 狮子下崽项目传承与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狮子下崽不再是逢年过节、婚庆迎娶,已延伸扩展到嫁聚婚喜、大厦落成、乔迁誌庆、开业庆典、金榜题名、高升发财、商业促销和娱乐等重大喜庆活动,以示庆贺和祝福。狮子下崽项目1983年中断,到2008年才恢复重新组建武术队进行表演,期间曾间断25年,为了保护和传承该项目,2012年申请立项入围郴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由郴州市苏仙区武术协会管理,但具体事务管理还是仙溪冲村村委会,其现任队长也是传承人王祥榕,武术队的事务由他负责。仙溪冲村常住人口2千多人,以王姓人士为主,后有部分外姓人士迁入,狮子下崽是仙溪冲村王氏人特有的民俗体育传统项目,在传承上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目前传承人最小的73岁,最大的81岁。整个队伍除了狮子幼崽是6岁的孩子,其他队员平均年龄50多岁。重组以来,参加了几次大型活动,如三下乡、申请非遗、公益活动等,平时只有逢时过节或者接到表演任务才表演。武术队的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主要靠政府拨款,地方政府隔四五年才拨款2-4万,从申遗至今也只拨款10多万,平均一年不足一万,武术队平时的活动经费主要靠村民拼凑,而一套狮子费用15000元左右,两年得一换,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武术队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土地被征收,年轻人进城务工,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由于经费和人力不足,开展活动的场地有限,传承所的维持非常艰难,狮子下崽项目虽已申遗成功但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2 新时代郴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2.1 政府重申报轻保护,保护传承力度不够

目前,郴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总共有8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9名。虽然一些体育项目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濒危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1]。政府只重视非遗的申报,申报成功后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得不到重视,缺乏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场地支撑等,各项保护传承工作没有具体的措施。国家非常重视文化自信,但是对文化传承力度不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够。体育非遗项目的档案保护是特殊传承群体的集体记忆,是让每一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历史、内涵变得有迹可循,也是各项保护工作的起点与根基[1]。据调查所知,狮子下崽建档与保存存在不足,文字音像资料很少,除了传承所墙壁上挂的几幅项目表演蕴含的意义的说明图外,很少有其他的资料,音像资料也是申遗时当地电视台录的采访视频。缺少完整的文字音像资料,不利于狮子下崽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2.2 经济自生能力不足,又缺乏经费扶持

由于大部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先天条件,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主要靠政府拨款艰难地维持项目的活动开销,严重阻碍了保护与传承。据调查知,区政府每年投入非遗的资金一百万,但一半的钱投在湘昆上,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就非常有限,狮子下崽立项12年来政府拨款平均一年不足1万,这些经费远远不足以维持平时训练的器材购置和场地的维修。狮子下崽项目自身存在表演场面不够热闹,观赏性不足的局限性,因而商演的机会很少,缺少创收。队员训练没有任何报酬,有时候还要队员垫付活动经费和购买训练器材以及场地维修的经费。政府行为的主导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力度不大,又缺乏政府和社会力量资金的扶持,导致项目维持下去的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3 新时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力不足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白露塘已经完全实现了就地城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弱化了村落体育,一些传统体育活动正逐渐消失,取代的是现代体育。土地被征收后,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传统文化给下一代的传承链条发生断裂,加上年轻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不感兴趣,缺少年轻力量传承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的最大问题。居住村里的传承人老龄化日趋严重,缺失中青年传承人,老传承人只能苦苦支撑着。据调查所知,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狮子下崽项目表演队人员不齐,导致无法组队训练,只有每次有活动的时候,提前三天把在外地的队员召回来组队训练一下就上场表演。幼狮崽由儿童扮演,由于学生学业重,很多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不愿意孩子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方面,幼狮崽的人选也很难挑选并固定。新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3 新时代郴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路径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传承与发展机制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制度,但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制度还不完善,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不利于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建立完善的传承与发展机制,使体育非遗项目实现数字化保护。通过扫描、数据库、多媒体、3D虚拟交互、VR、AR、MR等高新技术,将体育非遗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2],使体育非遗项目的保存实现动态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将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体育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3.2 增加政府经费扶持,争取社会力量经费资助,提高经济自生能力

当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改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困境,首先要增加政府经费扶持。体育的发展只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3]。因此,争取社会力量经费的资助,拓宽项目经费的来源。除此之外,还需提高项目经济自生能力。例如,狮子下崽项目,可以保存一套完整的原滋原味的套路,另外在原基础上创新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和商演的套路,提高项目的观赏性和热闹性来增加商演,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以此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提高项目经济自生能力。

3.3 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推动项目进当地校园,扩大传承人培养范围

加大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一是利用村落、乡镇等行政部门,发动全社会开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传和传承,为狮子下崽表演提供更多的宣传和支持以及表演平台。二是利用好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狮子下崽进行广泛的宣传,不断推动狮子下崽的传承和发展。三是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特别是自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特殊功能,通过手机微信等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实时共享,传播体育非遗的相关知识与讯息[4]。提高体育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同时推动狮子下崽项目走进当地的学校体育课堂,扩大传承人培养范围,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有目的地选取传承人,使传承人活态传承,建立稳定的狮子下崽项目表演队,将有利于推动狮子下崽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于历史,存活于当代,延续于未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5],是民众生活水乳交融、娱乐、信仰和人际沟通的体现,是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6]。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迟,传承和发展白露塘狮子下崽非遗体育项目,不仅是对体育文化的保护,也是对村落体育的传承。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崔家宝,周爱光,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危状况与保护措施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7):25-29.

[2]陈师鞠,徐妙妙.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式保护进展研究[J].中国档案,2016(6):74-75.

[3]娄章胜,袁校卫,陈薇.社会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42-46.

[4]晏瑞琴,杨世权.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隆高竿舞狮的传承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0,39(3):118-120.

[5]崔家宝,周爱光,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体育科学,2019,39(4):12-22.

[6]刘少英,黄文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证考察:以湘西为[J].河池学院学报,2018(8):55-59.

[7]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75-80.

[8]陈永军.区域民俗体育当代传承的困境与破围:以巢湖虾子灯活动为个案考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9):75-80.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enzhou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in the New Era-- A Case Study of the Lion has Cubs in Bailutang Town

HUANG Xianfeng, etal.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 Hunan, China)

基金项目:2018年郴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郴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号Czssk12018066);2019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基于扎根理论的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研究》(编号XSP19YBC305)。

黄先锋(1981—),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周琥(1966—),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与体育管理。

猜你喜欢

郴州狮子文化遗产
郭文龙
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中共郴州历史的重要启示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狮子的喷嚏
与爱同行
——郴州慈善之歌
狮子鱼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