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读出课堂最美旋律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指导策略
2021-11-22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永平小学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永平小学 施 萍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大体意思是这样的,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自己主动地理解和感悟,以及自发地思考和探索在语文学习中是尤为重要的。
一、让学生爱朗读
1.成为朗读的主角
在朗读示范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朗读个性,应该鼓励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给孩子们创设一种愉快的氛围,在读音标准、有感情的前提下让每一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让他们读得愉快,读得轻松,读得投入,并且鼓励他们将自己在朗读上的发现分享出来,让学生互相提高,互相启发,这样也会丰富朗读的特色,让朗读更有趣味。
2.了解朗读的目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随着我们知识的积累,以及对学习的不断探索,我们慢慢懂得了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很少,对很多学习方法都是不能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这种引导应该是有效的、良性的引导,应该让学生懂得每一种学习方法的意义以及目的,同时,教师应该适当地采取一些鼓励阅读的方法,对放声朗读、积极练读的学生提出表扬,与学生家长配合,让学生在家也能有效地练习,从而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自信地朗读。
3.体验朗读的快乐
教学中,教师应多形式引导学生阅读,例如,接力朗读、同桌分配角色互读、开展小组朗读竞赛等等。另外,教师应该善于创造或引导学生自发想象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相应的人物、环境、动作以及心理,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生动的画面能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会朗读
1.咀嚼重点词
不理解的朗读就会像“小和尚念经”一样乏味,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字眼”“词眼”让学生慢慢感悟,层层咀嚼。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应就重点词语“找水喝”来进行情感的揣摩和思考,以便于学生更好地阅读。
教师:孩子们,请用一个词形容乌鸦在找水过程中的心情。
学生1:着急。
学生2:急躁。
学生3:迫不及待。
教师:同学们答得很棒,此时的乌鸦在找水的过程中是很着急的,找了水以后喝不到也是很急躁的。那么,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应该是用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焦急不安。
教师:孩子们非常棒,能体现乌鸦此时此刻的心情以及喝到水以后开心的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配合与互动,让学生体会关键词的内涵,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文章中心,对重点词的深度咀嚼能使学生真正感悟,主动思考,嚼出文章滋味。
2.寻味关键句
读书讲究能“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是说读中有思考,读出来是说读完有感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键句子,读出文章的精华和本质,那样朗读就与文本产生了共鸣。
3.完善朗读训练的不足
设定明确的朗读目标,并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读懂、读透。很多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导致很多学生匆忙地完成阅读任务,不能投入自己的感情,很难真正地理解课文,反而浪费了时间。在朗读训练中,学生的参与度尤为重要,教师应该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避免学生只做听众。
三、让学生善朗读
1.以范读奠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各个学段阅读的第一目标。但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并且知识储备不足,读起来就会磕磕绊绊,会出现很多错误,带感情朗读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例如,二年级《风娃娃》一课中写道:“到田野里去吧,你可以帮人们做许多事。”这一句学生需要学着妈妈的语气,揣测妈妈的心情完成朗读。这对二年级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如果教师试一试去做妈妈的角色进行范读,学生就能很容易地领会到其中的情感,并学习到这种朗读方式,这句话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
2.与媒体相结合
朗读与媒体的结合,既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图像能把难以读懂的文章片段变得直接形象,从而让学生记得更深刻;合适的音乐可以营造氛围,让孩子更容易进入情境中,从而让阅读更专注。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不同动物的脚印图,学生就能明白这个小画家的高明之处,阅读也就会变得更加顺畅。
总之,朗读是语文之“本”,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确保正确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具备自己的朗读个性,不拘泥于固有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做朗读的主角,让学生爱上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