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城市体育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
2021-11-22宋聪秋鸣
宋聪 秋鸣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
近几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成都市体育产业迅速发展,产业收入由2014年的204.58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732.6亿元,5年实现近3.6倍增长。成都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全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给飞速发展的城市体育服务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该文以成都市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以国家统计局《体育产业分类(2019)》分类标准[1]为依据,选取12家位于成都市具有代表性、不同规模的体育服务业企业进行调研,并对其中8家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详细访谈。调查研究疫情对城市体育服务业发展影响及行业发展现状,并对后疫情时代城市体育服务的恢复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 短期内疫情对成都市体育服务业的影响
1.1 体育管理活动停滞,疫情后相关组织管理活动难度加大
疫情发生后,市体育局、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等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心由政策制定和实施、行业监督管理等转移到了疫情防控及相关工作上,行业规划延迟推进增大了疫情后体育行政工作的难度。其他体育企业、体育行业团体和体育基金会等原定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也在这一时期停滞。疫情防控成为疫情期间各部门及组织的主要管理活动,原本体育管理项目延后和管理计划推迟,加之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要求,使体育管理活动恢复正常进行的难度增大。
1.2 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取消或延期,赛事扎堆成为疫情后行业发展的一大难点
大量赛事被迫取消或延期、疫情过后赛事数量将爆发、价值链其他环节受到冲击是疫情对我国体育赛事行业造成的主要威胁[2]。对于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来讲,大赛的筹备工作受阻加大了政府和相关组织的工作难度,大量商业赛事取消影响赛事公司生存,职业联赛取消或延期加剧了俱乐部经营压力。另外,原本基础好、热度高的成都市非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也受到巨大影响,如“跑遍四川”系列赛等赛事都因为疫情取消或者延期举行。有限的体育基础设施和其他体育资源加大了主办方的竞争压力,赛事扎堆而出现的同质化问题是行业的重大挑战。
1.3 体育场地和设施空置,群聚行越高的场馆损失越严重
小型体育场馆的长时间歇业直接影响着场馆的生存状况,疫情期间对场馆进行升级改造是小型场馆减少损失的主要措施,这类场地管理企业能实现2020年的收支平衡就是最好的结果。一些中型场馆,如量子光电竞馆2020年一年仅王者荣耀停止线下举办就损失上千万的营收,其他商业活动的叫停进一步加剧了亏损。而其他承办职业赛事的大型体育场在往年本就不盈利的情况下,2020年上半年赛事全面停摆让其经营情况雪上加霜。
1.4 体育教育与培训业受疫情影响严重,众多小微企业难堪重负而倒闭
成都市近50%主营少儿足球培训的小微型足球培训机构或俱乐部由于线下活动的停摆而相继倒闭,仅一些有一定规模、运营较为成熟且资金比较充裕的机构或俱乐部能坚持到线下培训恢复正常,这是城市体育培训行业的一个缩影。学校体育教育方面,线上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成为线下学校体育教育的替代品,体育本身具有的交互性效应在空间限制和个体孤立的情况下大大减弱,使体育课程的质量严重下降。
1.5 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旺季撞上疫情,室内健身行业发展尤为艰难
室内健身行业是体育健身休闲业受疫情冲击更严重的一项细分产业。春节后是健身培训行业会员缴费的旺季,疫情的发生使现金流缺失成为了这些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疫情带来的持续性不利影响造成持续亏损是导致一些企业倒闭的最主要原因。体育休闲活动最大的特点也在于线下聚集、交互和娱乐,在这一特殊时期,“休闲之都”的全民健身活动、传统棋牌类休闲活动等其他体育休闲活动也因为疫情防控而无法进行。
1.6 其他体育服务业遭受不同程度损失,疫情后的恢复有赖于线下体育活动的开展
疫情对依赖商业赛事、全民健身等线下活动的多元化经营企业影响严重。这类综合体育服务企业发展依赖于其他企业体育服务购买和政府体育服务采购,大型赛事筹办及宣传工作是这类企业快速成长的契机,但是疫情导致相关工作的停滞延缓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占体育服务业增加值近一半的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行业受疫情影响整体相对较小。一方面,疫情带来的居家健身热极大地带动了体育产品销售业的线上销售[3]。另一方面,疫情对行业线下业务的负冲击给疫情后行业线下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此外,疫情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类企业在产品和内容上的创新,推动了“体育+新媒体”的发展,但缺乏线下活动的支撑则是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2 长期来看,成都市体育服务业长期向好的发展基调不会改变,疫情将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1 地方政府主动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政府在引导行业发展中会更加重视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首先,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更科学、更具针对性。以往体育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扮演了响应者、落实者、执行者的角色,跟随性的状态较为明显[4]。疫情的爆发,要求各地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要以各地情况为基础,如成都市政府、市体育局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来指导、提振体育产业的发展。疫情促进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今后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上能更加务实、更加接地气。其次,政府引导行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更加注重与其他行业融合。疫情后,政府对经济效益的要求推动了政府和社会企业的良性结合。例如,2020年5月,温江区文体旅局牵头策划的“风筝节”系列活动吸了大量人流,提振了周边商圈的发展,成为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典范之一。
2.2 行业企业优胜劣汰,行业内部自主高质量发展革新加快
一方面,疫情加快了行业优胜劣汰的过程,提升了体育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疫情的爆发,使一些运营水平低、战略布局差、风险管理弱的企业不堪重负而退出市场,但留下了经营完善且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同时,不管是疫情后存活的企业还是今后新进的企业,它们的风险意识及应对能力必然增强,在经营模式和发展思路上也会有很大的改良。另一方面,疫情加快了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体育热”将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线上消费和娱乐需求增加呈现了多元化的供给和需求特点,促进了“体育+”的发展。线上内容的开发让企业今后的发展有了更多的突破点,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成为一些体育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此外,疫情唤起的大众体育意识将会进一步促进城市的“体育热”,加之城市高质量的赛事及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城市体育服务业将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
2.3 大众体育健康意识提升,助力体育服务业长期健康发展
首先,疫情唤起强烈的健康危机意识将促进人们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后疫情时代,生命、生存及生活的三生教育价值将进一步拓展[5],通过体育锻炼提升身体健康水平将成为全民共识。从终身体育习惯养成来看,疫情促进继发终身型和波动型[6]两类体育人群的增长则是促进体育行业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其次,线上体育教育积极推动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的互动,为三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启示。疫情间,居家线上体育教育能以“以学带学”的方式促进家庭体育开展,以家庭体育为基础的社区体育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学生为纽带,通过学校体育来带动我国长期基础薄弱的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从文化根源上提高市民体育素质,是弥补我国体育文化基础薄弱的良好路径之一。
3 后疫情时代城市体育服务业恢复和发展对策
3.1 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直接补贴等方式提升行业企业恢复经营的能力,也可以以政府服务购买等方式激活体育服务市场进而帮扶行业企业。在扶持过程中要注意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体育企业帮扶的平等性原则。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资金和政策引导等方面的作用,以行业投资、政策导向等方式提振行业信心,让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经营市场,为市民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2 做好顶层设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首先,市政府及体育局应当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充分了解群众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在“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齐心协力把《城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好。同时,要加快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在政府掌舵引导、市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协同配合、群众积极监督的全局参与背景下,以政策、规划的有力推进来促进行业的恢复和发展。其次,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是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体育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产业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一是要合理利用社区自带体育场所、城市规划绿道、体育公园、体育文化园区等现有资源,形成分散与集群相结合、个性与综合相协调的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体系,从居民需求端优化体育服务业的空间布局。二是要加快高质量大型综合体育场的建设,做好城市国际大赛的基础保障工作,以大赛合理的空间分布带动体育服务产业空间结构优化。
3.3 解决产业供给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多元主体协同不通畅、供给资源投入不充分、供给空间结构不平衡、供给监督不规范是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现实阻碍[7]。解决供给过程中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入不充分问题和发展过程中地域间发展差异大等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两大着力点。第一,政府要以强有力的政策吸引社会各方资源投入到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中,通过市场发展和政策调节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二,要以城市各区独特的区位、资源和品牌优势,推进特色体育产业布局形成,使城市成为集办大赛、满足市民需求、体育产业良好发展为一体的现代化体育城市。
3.4 体育企业应调整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
疫情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体育产业的线上模式发展,是对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有效补充[8]。“线下+线上”多元化发展模式成为今后体育企业发展的趋势。各类体育企业要根据自己业务的特点,创新产品、服务和运营模式,以“体育+互联网”加快体育产品线上与线下多渠道、全方位供给体系的形成,以灵活多变的发展思路和多元的发展模式来应对多元需求和快速变换的外部环境。同时,大型体育企业要积极寻求与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院校的合作,推动城市体育领域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城市体育服务业多元繁荣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4 结语
疫情后体育服务产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疫情给行业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疫情对城市体育服务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也促进了整个产业的良性重构和革新,同时从长远来看,疫情对大众体育意识的提升为行业今后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疫情后,城市体育服务业的恢复和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部门要更好地发挥引领、协调和服务的重要作用,为体育服务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体育企业要全力展开自救,做好充分准备,以灵活的发展思路和多元的发展模式迎接行业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