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办高中体育健康教育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2021-11-22孙超谢进平
孙超 谢进平
(深圳市西乡中学 广东深圳 518106)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一环,承担青少年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培养的重要任务,在观念层面影响学生健康意识的提升。《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规定,健康教育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必学内容,明确健康教育内容范畴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常见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环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安全运动和安全避险,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与健康教育相匹配的教材参考,不同地区教学实施各具特点,当前高中健康教育内容实施现状如何,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都亟需人们调研、反思。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随机选择14所公办高中的体育教研组长或负责体育教学的中层管理干部进行问卷调研,了解各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学实施现状。
1.1.1 问卷的设计
结合研究目的,咨询相关专家,制定《体育健康教育开展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体育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学生卷)。
1.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采用问卷星设计问卷,为保证问卷回收的有效性,提前设定答题要求。实际发放学生问卷196份,回收196份,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100%;实际发放教师问卷14份,回收14份,有效问卷14份,有效率为100%。
1.1.3 问卷效度、信度检验
效度测试:采用专家测评法,将问卷呈给副高以上职称共5人进行测评,对学生问卷评价非常合理4人、比较合理1人,对教师问卷评价非常合理4人、比较合1人。
信度检验:采用重复法,对50名学生、8名教师进行第一次调查结束后,间隔14天后再次复测,R(学生)=0.86,R(教师)=0.89。
1.2 访谈法
对部分一线体育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深圳市公办高中体育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生表现、开展困境及课程评价等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校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学校14所,来自7个区,其中宝安区5所、南山1所、福田1所、罗湖2所、龙岗3所、龙华1所、坪山1所,其中区属学校12所,市直属学校2所。办学规模30班以下2所,30~40班1所,40~50班5所,50~60班2所,大于60班4所。开展选项教学的有12所,未开展选项教学的有2所。
2.2 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了“健康教育”为必修必学模块,可以分散到高中3年的教学中,共计18课时,学习完成之后,经考核和评定,达到学业要求可获得1个学分[1]。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明确各单位应“保证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和正常教学”[2]。通过对“健康教育”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可知,10所学校选择开展了健康教育,4所选择未开展健康教育。所调研的学校中仍有接近1/3的未明确开展,多所学校健康教育教学未按照课标“必修必学”的要求落实。
课标规定,课程开展可以采用讲授、交流讨论、听讲座报告、参观学习、组织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3]。根据课标的说明,健康教育侧重点2个方面:一是理论学习与健康实践相结合;二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不仅局限于体育学科教学,而且校内的健康教育内容例如专题讲座等,都应该纳入健康教育的范畴。
考虑课程实施的可行性,与调研学校交流,健康教育落实一般采用“室内课讲授、融入日常教学、第二课堂、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选项教学开展情况,在已开展选项教学的学校中,存在2所学校未开展健康教育教学。在已落实健康教育教学的10所学校中,融入日常体育教学10所学校均采用,其次为室内课教授,而第二课堂与专题讲座等仅有2所学校采用。
2.3 内容来源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实施需要教学材料的支持,在落实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中,一般采用参考专业书目编辑教案课件、采用网络资源及自编教学材料,其中参考专业书目编辑教案课件、采用网络资源为主要形式。另有2所学校选择自编校本教材,通过进一步了解,自编校本课程为以上2种方式的组合,未按照自己的思路设置架构,也未对内容进行编纂,仅是对内容筛选。
2.4 课程涉及范围
结合课程标准健康教育模块范畴,对健康教育8个范畴的内容进行调研,即: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运动与营养、安全运动防范、运动与心理健康调适、体育健康的认识、运动生理学知识、常见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已开展实施且公认度较高的内容有:体育健康的认识、安全运动防范、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运动与心理健康调适、运动与营养。而公认度较低的有:常见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运动生理学知识。特别是“常见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仅有2所学校涉及。
在健康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学校教师青睐与运动实践的相关性更大的内容。多位教师认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与体育学科无直接相关性,此部分知识应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教授。
2.5 课时安排
健康教育课时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学单位或教师对该内容的重视程度。课标要求健康教育内容高中3年应设置18课时。所调研的学校中,按照课标要求设置18课时的有4所,少于18课时的6所,其中4所无固定课时,无固定课时反映到教学中其实是无明确的课程要求,侧面影射健康教育在高中教学中地位相对薄弱,重视程度尚达不到课标要求。
通过访谈,课时量不能保证18课时的问题主要有:现有教材未有18课时的内容;迁就学生,将课时量调给技能课;体育教师健康教育方面知识较弱;课外的健康教育形式未明确统计方式。
2.6 学生情意表现
健康教育倾向于理论课教学,学生积极性与教师教授的内容、风格、方法等密不可分。所调研的学校中,师资水平、教学模式、风格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对健康教育课程均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说明学生内在需求为主要的动力。健康教育课程知识是高中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如运动损伤与预防、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运动与营养等知识,高中其他学科基本无涉及,此类知识贴近生活,与学生生活、生命息息相关,学生表现出一定的需求[4]。
2.7 学生健康认知表现
随机选择196名学生进行理论调研测试。测试内容为健康的认识、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运动与心理调控、运动安全、运动保健和运动处方、运动与营养等方面。结果显示,高中生当前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整体准确率仅为46.15%,特别在体育运动的生理学基础、体育运动对体质健康的影响、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运动与营养、安全运动与避险等方面在平均准确率以下,体育健康教育效果不佳,学生体育运动健康认知较弱。
对学生健康教育实践情况进行调查,内容涉及运动损伤与预防、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运动与营养等方面,特别关注运动队学生的实际表现,发现学生对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是实际操作的科学性、严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2.8 开展困境
健康教育教学在开展过程中,有别于体育技能教学,所调研的学校中,教学资料缺乏、教育教学安排及自身专业知识不足均是阻碍课程开展的重要原因。通过访谈可知,当前尚未有学校形成系统化的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另外,调查反馈学生学习兴趣是课程开展的最大难度,这一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存在一定的矛盾。进一步了解得知,学生学习之初,表现出良好的积极性,但是随着教学的开展,学生积极性呈现一定的下降,教育教学方式过于依赖讲授式是主要的原因。
通过访谈可知,健康教育课程基本由体育教师负责,其他学科教师未直接参与健康教育教学,或者已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未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范畴,仅仅是作为校园活动的一部分。
在课程授课方面,体育教师对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授表现出积极性。在调研课程支持因素中,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料和利于开设健康教育的学校政策是教师最迫切的需求,说明课程资料缺乏和学校课程设置可能是落实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矛盾。另外,教师对健康教育方法指导也表现出一定的需求。体育教师多进行运动技能教学,对于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手段是很多体育教师所欠缺的。反观一些技能比赛,例如电教平台使用、板书、教学设计等比赛常常将体育教师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体育教师成长。
2.9 课程评价
当前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认识体现在以结果为导向、以可应用为目标、以可测量为原则、以提高质量为宗旨等[5]。系统化的学业质量评价,可以清晰地界定不同阶段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的具体水平,可以有效指导教学,提升教师水平。健康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健康认知、个人或团队健康行为和家庭健康行为等方面进行评定。所调研的学校中主要的评价方式采用主观评价方式,实际操作中一般为教师评定,互评及家庭健康行为的调查评定未广泛采用。而针对健康认知的理论考试,所调研的学校中未有采用。当前体育健康教育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水平,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借鉴作用不明显。当前健康教育评价尚未形成规范的、系统化的模式,评价反馈作用弱化[6]。
3 结语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开设情况不容乐观,所调研对象尚未完全普及健康教育,未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健康教育内容多以运动技能相关性较大的知识为主,健康教育内容课时量大多达不到课标要求。
师生对健康教育学习均表现出积极性,但因教授方式较为单一,教学实践缺乏,同时缺乏必要的学校政策、教授材料支持,对教学效果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相对单一,多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缺乏互评及理论考核等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