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疫情常态化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状与优化研究
2021-11-22杨博钧李朝福
杨博钧 李朝福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2020年全球疫情大范围传播以来,我国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处于常态化。身体健康是个体有效预防疫情感染的前提,其重要性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与认同,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成为防控疫情的有效手段。作为提高大学生机体免疫力有效手段的高校体育价值在此期间进一步得到彰显,时代赋予了高校体育新的意义和内涵。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开展高校体育课的基本宗旨。疫情常态化下,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正常进行,并有效平衡体育锻炼与疫情防控是当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该研究对牡丹江市3所大专院校进行实地考察,选取牡丹江市区3所高校的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每所学校随机抽取50人,发放“疫情常态化下的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与优化路径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96.7%。
1 疫情常态化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 相关政策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为有序推进高等学校复学、复课,教育部、卫健委在2020年8月13日制定了《高等学校秋冬季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提出了复学、复课后的组织保障、制度和人员管控等要求,对体育场馆和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活动也做出了要求。因此,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总体要求下,要以防控疫情为前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除了室内课程以外,户外活动和体育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体育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身体机能的下降及产生的抗拒体育活动的心理,要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1]。但不能为了避免意外发生而降低体育课程教学次数及教学难度,这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极其不利,不容忽视。要坚持健康第一,循序渐进,合理把控运动强度[2]。
1.2 复课后高校体育的教学现状
1.2.1 复课后体育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现状
通过对牡丹江市3所大专院校的实地考察和体育教师访谈了解到,牡丹江市大专院校复学、复课后,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一些高校在复学、复课初期,为了避免大学生聚集感染疫情,要求大学生无论室内室外必须时刻佩戴口罩。复学、复课伊始,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防控交叉感染等风险,大部分高校基本上是借助腾讯课堂、钉钉直播间等网络平台实行“线上”体育教学,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基本上以室内为主,并未安排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开展形式也比较单一,多以体育基本健身知识和室内操课2种形式为主,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以比较传统的讲授法和示范法为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较低。
疫情逐步稳定后,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也逐渐趋于合理,但教学模式老旧,缺乏创新。
对刚入学的大一学生,教学内容以太极拳和体育游戏为主,运动强度较小。针对大二学生,他们的体育课程(如足球、篮球、排球)内容基本上按照原有的规则要求进行“线下”体育教学。但通过调查发现,不论是哪种教学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懈怠,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为避免意外和风险而忽视课程编排和运动强度合理性,导致了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不重视和存在抵触心理,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心理也会产生抗拒锻炼等恶劣结果。
1.2.2 “线上”与“线下”体育教学衔接情况
疫情期间,体育课程也以崭新的形式进入到网课的行列当中,对于大学生和体育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线上”教学期间教师对大学生不能够实时的掌控,大学生也从刚开始的新鲜感后陆续出现懒惰和应付的现象,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复课后,由于“线上”与“线下”体育教学衔接不好,使大学生对于户外活动的期待和体育教师谨慎小心的教学态度发生了一些冲突,学生希望更自由的活动,而教师则以安全为出发点尽量地控制体育课程的内容与节奏,尤其是在天气陆续转冷的情况下,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上体育课的热情,这是值得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关注的[3]。
1.3 复课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分析
由于居家隔离,大学生活动量不充足,与2019年同期相比,部分大学生在疫情期间体重增长迅速,身体机能下降。根据调查数据和2020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体重没有增长的大学生只有24.8%,体重增长一般的大学生有33.8%,体重增长显著的大学生达到了41.4%。耐力素质下降非常明显,800m/1000m及格率只有58.6%,比2019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其他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50m跑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立定跳远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
1.4 学生对“线上”与“线下”体育教学满意度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对于“线上”体育课程学生满意度和教学效果一般,有50.3%的大学生认为“线上”体育教学效果一般,只有11.7%的大学生对教学效果非常满意;感觉“线上”教学效果一般的大学生超过了调查总人数的一半,这是非面对面教学存在的感受不直观所带来的弊端。大学生对于“线下”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满意度要好于“线上”,有61.4%的大学生认为“线下”体育课程比较满意,认为“线下”体育课程一般和不满意的大学生有18.6%;对于“线下”课程的满意度情况主要是因为受疫情防控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体验感较差,这是大学生复课后对体育课程总体感觉“比较满意”的关键。
2 基于疫情常态化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优化策略
2.1 紧跟政策引领,量身制订计划
要根据当地和学校具体情况进行符合自身发展的体育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展,各高校要在领会国家关于疫情常态化下体育课程开展的方针政策之下,根据教育部的教育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选择与设计,尤其是在应对天气变化和疫情起伏的基础上,以较短的时间提升大学生的身体机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大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确保大学生能够在任何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以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求[4]。
2.2 选取合理教学内容,运用科学教学手段
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复课之后,首先要明确的是高校开展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改变,要时刻以大学生身体发展为中心,促进大学生身体发展的根本宗旨不能动摇。因此,体育教师要转变理念,选取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来满足大学生体育健身的需求。复学初,在充分考虑大学生身体机能下降的基础上调整教学方式,要选择趣味性强、运动负荷适中、活动充分的教学内容,同时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调控课程的节奏,减少自由活动时间,从而降低大学生发生意外的几率,确保在防控疫情的基础上,大学生在每堂体育课中都有所受益。
2.3 “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相辅相成
目前,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环境中,高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线上”与“线下”课程并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确保体育课程更顺利、更高效的开展[5]。“线上”体育课程可以采用播放录制视频和直播授课并行的模式进行开展,可以通过布置观看“线上”教学视频再到“线下”进行反复练习的形式,快速恢复大学生身体机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线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大学生身体变化,根据大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更为细化的教学安排,确保大学生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健身[6]。
3 结语
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够夯实自己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在教授体育技能、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特定的环境中,学校要能够高度重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开发与推广,向更多大学生提供科学化、个性化体育学习与健身空间,确保体育课程的质量与有效性。同时,高校体育的管理和评价要跟随疫情变化的形式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要能在够疫情常态化下对教学内容、手段、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变,满足不同大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为应对长期抗击疫情和大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