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田径训练中合理运动负荷研究
2021-11-22张国平
张国平
(甘肃省武威第十九中学 甘肃武威 733000)
运动负荷的理论构建与完善,能够促使体育训练的效果逐渐朝着高质量、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对于运动负荷而言,其通常又被称作为生理负荷,主要指人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其自身生理机能能够承受的运动极限。对于运动负荷而言,其通常包含运动强度与运动量两方面。在初中体育的田径训练中,只有确保运动负荷足够的合理,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如果运动负荷太小,则无法实现训练目标;果运动负荷太大,则又会超出了中学生自身的承受限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并影响到训练任务的完成。因此,在初中田径训练中,体育教师需注重合理控制中学生的运动负荷,从而使学生训练质量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促使中学生的身心实现健康发展。
1 运动负荷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
运动负荷主要是由负荷强度与负荷量所构成,二者通常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任何运动方式的负荷量均是通过相应的强度作为其存在的基础。负荷量通常会反映出负荷对于人的机体造成刺激量的高低与大小,负荷的强度则呈现出机体受到刺激程度的情况。其中,负荷强度通常对机体造成的影响更大,但需注意的是,其必须将负荷量的不断积累当作基础。在负荷的强度逐渐加大之后,负荷量就会逐渐下降,若负荷强度与负荷量一起增加,就会使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的现象,从而对训练效果造成严重影响[1]。基于此,在具体训练中,负荷强度及负荷量的安排需呈现出波浪型起伏形式。在负荷强度较大的情况下,开展大负荷量的田径训练,需确保学生在可以完成大负荷量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田径训练。
2 运动负荷对中学生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体能训练属于业余体校开展体育训练的重要部分,而体能是人体体质的一部分,属于人体各个器官系统进行活动过程中表现的能力,属于学生想要使其田径运动的战术水平及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必备的一项运动能力,通常囊括了身体形态适应性的力量与变化、耐力、速度等相关素质[2]。初中生进行体能训练时,其训练效果通常和体育教师对中学生的生理机能、体态结构在所处年龄段的发育情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具有直接关系,且体育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相关状况与需求,选择相应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就运动负荷而言,其通常对中学生自身的体能训练具有显著的作用,表现为:第一,对中学生的田径训练状态进行调整,运动负荷属于关键的变量因素;第二,体能训练属于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其主要是依赖于运动负荷产生的变化而不断完成的;第三,初中生田径训练的水平呈现通常是将其对于运动负荷的具体适应度作为标准的。
3 田径训练中运动负荷调控与监控的原则
3.1 田径训练中运动负荷调控原则
运动负荷的调控中,最重要的目标是保证初中生的身心实现健康发展。中学生进行相关运动的时候,如果承受的运动负荷太大,很快就会感到疲惫,而对于体能相对较弱的学生,就有可能出现事故。此外,初中生如果长期处于高运动负荷状态下,其再次上体育课时,就会出现畏难心理,并对其自身具备的创造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对运动负荷量进行设置时,其衡量指标主要就是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只有确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合理增加田径训练的运动负荷,因此,体育教师需准确把握中学生在参与田径训练时的规律,并根据学生的健康状态,对运动负荷实施适当调整。在对负荷进行调整与控制的时候,体育教师还需不断加强对中学生体能差异的重视,对于初中生而言,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身体承受力[3],同时,对于类型不同的中学生,其呈现出的需求也存有相应的差异性,面对各层次的学生,体育教师就需注重设置不同的运动负荷,该做法本质上就是要求注重分层教学法的引入,对学生体能承受力的差异性进行充分考虑,因材施教,从而使各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合理的锻炼。在具体上课之前,体育教师要重视对班级每个学生所承受到的运动负荷的总量进行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安排出最适合其自身需求的运动负荷。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需根据负荷量及强度的不同,对具体田径项目进行交替安排,如短跑、长跑、跳远、跳高等。对于体质表现相对较弱的中学生而言,体育教师需注意不能强制其完成相关的运动量,而需适当减少学生的运动负荷,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结合进行运动负荷的安排,才能确保有效把握各个层次学生所能承受的运动密度与强度,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3.2 田径训练中运动负荷监控原则
3.2.1 注重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个体差异
初中生与其他的群体共性不同,每个学生之间都存有相应的身心差异。学生在进行田径项目的学习时,其技能水平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与此同时,体育教师需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检测,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并依据相关发展变化,更改教学方案,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监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
3.2.2 培养中学生形成相应的运动意识
体育教师不仅需注重学生自身的体质,还需注重每个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感受。在具体教学时,促使负荷量实现数字化,通常能够使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与兴趣得到显著提高。基于此,体育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时,需注重在合理化的运动负荷下,根据趣味性的教学目标,实现高标准教学[4]。另外,体育教师还需使学生获得正面化的心理感受,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得到有效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面对运动的态度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使学生具备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
4 初中田径训练中合理运动负荷研究
4.1 初中田径训练中合理运动负荷的依据
中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通常是安排其体育训练与负荷的主要依据,在具体训练中,中学生的机体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对学生训练负荷实施调控的主要依据。相同的训练负荷,对于不同人的适应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并注重合理调控。在每个周期或者1周的训练当中,训练负荷也需依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相应调整[5]。
4.2 初中田径训练中合理运动负荷的方法
4.2.1 理解教材与教学目标
初中体育的教材内容安排时,可注重大负荷运动与小负荷运动练习的交替安排,比如,强度较小的投、走和强度较大的跳、跑等相关内容相组合,这就需体育教师在具体备课时,考虑周全,并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关注学生的感受,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变化,并将其当作教学计划调整的依据,开展高效的体育课程教学,从而使中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实现循序渐进的提升[6]。想要确保运动负荷的合理性,体育教师可注重相关教学活动的安排,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自身的身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依据学生各自的运动能力及体质状况等实施合理分组,以此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安排。因此,体育教师需积极主动地关注每个学生的自身需求与个体差异,依据相关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并依据学生自身的承受力进行相应的运动安排。
4.2.2 教学规律的合理应用
通常来说,一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有双峰型、标准型、前低后高与前高后低型等各种模式。不论是何种模式,其运动负荷的调节都需要注重动静交替、高低结合。一般来说,正常的学生要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应使其心率达到120~140次/min。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只有该心率的具体保持时间超过10min,并将中等负荷强度及中等负荷量相结合,才能确保田径训练的合理开展。
4.2.3 体验与恢复的时间调整
学生领悟或者学习相关教学内容通常包含了泛化、分化及自动化等阶段,每个阶段中,学生所投入的消耗量也会有所不同,通过充分认识到各阶段学生所投入的精力及实现的效果,对学生需要恢复的时间进行观察,才能高效完成田径训练内容,从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体育教师需注重对学生的田径训练时间及恢复时间进行相应调整,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课堂学习时间,充分掌握田径运动的相关练习方法及动作技能,从而为田径训练的进一步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
4.2.4 合适教学模式的选择
初中体育的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模式就是传统化模式与多样性模式,这两种常见的模式通常有其各自的功能与特点,且不同模式下,也会形成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在具体教学时,体育教师需注重依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要求与时间、重点与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水平为原则,进行教学模式或者交替模式的合理选择。
4.2.5 练习方式的合理运用
初中体育的田径训练中,教学手段及练习方式的运用通常会对运动负荷造成相应的影响,这就需确保田径训练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中。传统体育训练中,部分课堂教学较为枯燥单一,部分课程运动负荷量高低不一且参差不齐,而部分课程则分配合理、游刃有余。基于此,在体育田径的训练中,需注重对教程及学生自身需求的分析,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及其拓展性能力进行有效结合,以促使运动负荷的开展更具合理性,从而使课程的育人意义得到有效增强。
5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的田径训练中需注重对负荷量的合理控制。在具体运动中,体育教师需注重对每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进行合理安排。此外,初中生通常具有不同的体能承受力,应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相应运动负荷的设置。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对体育课中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设置时,需注重准确把控负荷量,防止出现过度损伤或负荷量太小的状况,通过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把控,确保初中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