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助力“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建构的理论审视

2021-11-22张婵谭飞王岗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德智体美中国武术武术

张婵,谭飞,王岗

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发生着诸多的社会变革。这种社会变革,一方面持续地坚守着深化改革发展的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围绕中国社会发展“富起来”向“强起来”的战略调整,开启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航程。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如何更好地深化改革发展,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给出了明晰、科学、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意义的深刻回答。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多次提到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回答了一些方向性、根本性和战略性问题,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本质和时代内涵。在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报告中三次提到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问题,并在实现新时代中国教育目标的“九个坚持”中,明确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因此,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之后,广大学者以此为理论指引,广泛开展了“教育根本任务”实现的理论探讨,产出了大量的颇有见地和理论深度与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

基于此,在深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武术助力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建构”的理论命题,以期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教育始终的发展体系中。服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

1 中国武术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教育资源的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正是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目标引领下,在“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过程中,我国新时代教育发展开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和做法都要坚决改过”[1]的教育改革行动。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教育、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加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担当满足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苦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中国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总体谋划和要求,从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讲话的内涵出发,站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发展期许的立场上,从201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的意见》文件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个领域”的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国民教育始终”的国家要求出发,认为将中国武术文化教育贯彻于国民教育始终,对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具有一定意义。

中国武术给予受教育者所表现出的价值、功能和作用,具有独特性和显著性。一方面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武术在教育体系中的全面开设,将保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的目标任务实现。另一方面,中国武术在教育体系中的全面开设,可以成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因为,它不单单是一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是一种身体实践教育。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把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理念转化为行动?如何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落实到日常教育实践中?是在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2019年12月28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召开的“如何破解‘五育融合’瓶颈难题?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上就有学者提出:“‘五育’的融合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简单拼凑、整合,而是实现‘五育’的真正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从此意义上讲,中国武术所内含的教育要义,“文化内涵的中华性,道德教育的正己性,知识结构的智慧性,身体行为的体育性,演练展示的审美性,娴熟掌握的劳作性”,正是迎合着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所需要的教育资源。除此之外,中国武术的文化智慧还有很多内涵、思想与精神,需要我们从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出发,在教育教学的形态上、方法上去挖掘和发现[4]。

2 中国武术教育过程中“武德第一”的原则是“育德”教育的一种手段

“德行第一”的中国武术传承和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是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有着内在的深度关联。“汲取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人学底蕴与思想的武术,其人文价值是将培养充盈、硕健、完美的君子人格放在首位,武术关注的更多的是人的修为,人格的和谐美誉,侠义精神、正义理想的养成,”[5]并且这种养成是贯穿于习武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的存在,对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的教育要引导全体人民,“努力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努力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的终极目标是完全吻合的。

作为教育内容的中国武术,内藏着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立德树人”智慧,这种智慧的被开发和利用,会对新时代“立德树人”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起到一定的作用和价值。一份来自基层学校开设了10年武术课的调查显示[6],“珍珠湖小学(江苏苏州相城区)校长及教师对于开设武术课进行武术教育持有积极的态度。认为开设武术课对学生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武术课的学习更加懂得礼貌了,培养了助人为乐的品质,同时精神风貌也好了。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学习和掌握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更可以感悟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体会武术博大精深魅力”。教师更是认为,“武术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会‘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武术中的武德学习使学生在纪律性和礼仪性等方面也得到了加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对于这一点,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早在2017年就以“学校武术教育助力国脉传承”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了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使命,他指出,学校体育(包括武术教育)要实现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塑造健全人格”三大目标,是国运昌盛、国脉传承的基础。武术教育,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武术技能,要通过武术比赛让青少年学会的不仅仅是体育竞赛的规则,还在学习、练习、竞赛中真正实现“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教育目的[7]。

总之,在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范畴中,不论是现代武术中对武德礼仪的强调和推崇,还是传统拳种、门派对武德的遵守和传承,都应该是超越“技术层面的事情”。它不是说教式的教育,而是将武德教化融通在习武者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这一点在武术文化学者的文章中是这样表述的:“武德教化对于参与者而言是最基本的做人教化,它会直接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只要牢记并在生活中实践,就能成为知德知礼之人。中国武术的教化核心更多地隐藏在中国武术的技击理论和思想要义之中,表现在以‘环境’熏陶参与者‘向善’的意识,以‘武德’作为参与者‘向善’的标准,以‘大爱’作为参与者‘向善’的意义”[8]。

可以说中国武术的教育价值,是有利于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正如所谓“拳虽小技,却涵至道”那样,在历朝历代传承中国武术人的心目中早已形成了“做人第一,学拳第二”的铁律。这个铁律造就了武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攻防格斗教育,而是直接将其教育的功能指向了人的“锻炼体魄、认识世界、体验哲理、求道和造就最高人格的工具和途径”[9]。所以,中国武术内隐的这种“育德”教育方式的采用和重视,是有利于克服和校正当前“德育仍存在‘软、浮、虚、乱、散’问题”[10]的。因为,它是一种贯穿生活之中的教育,它是一种行为教育,是一种过程教育。

3 中国武术教育过程中“文化内涵”的体现是“智识”教育的一种途径

学校教育的核心主题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到系统科学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智识”的核心素养提升。

杨文轩教授撰文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急剧的社会变革,使得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范和危机,有学者提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人性危机”[11]。这种诸多的危机出现,与这几十年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内部“人文教育”缺位相关。因此,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体系重构面前,国家提出“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把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给我们指明了教育工作的着力点”。落实过程中,在对此“着力点”进行解读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建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时代使命面前,从“建构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出发,发挥中国武术对人的“智识”教育价值,是有一定意义。

对于中国武术的学科属性、文化属性、价值意义,在很多学者,都有过精辟的论述。著名历史学教授马明达先生就曾指出,“武术是一个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质的现代体育项目……它的内涵与结构比一般体育项目复杂得多,应该说,武术是一个多成分多功能的复合体,一个从时间到空间都难以把握其范畴的文化现象”[12];著名体育社会学家卢元镇教授也曾撰文指出,“中国武术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我们称它为文化丛群,是因为它以多个触角与哲学、军事、教育、医学、养生、竞技、娱乐、休闲、民俗等相关联,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跨人群的性质,它不仅仅属于体育”[13];著名武术教育家邱丕相教授也曾多次提出,“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大载体,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14]。

基于对以上学者的文献观点的学术梳理,可见,中国武术不单单是一种身体文化和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它更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体和全息凝练。就“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并重”意义而言,其所具有的对于受教育者的“智识”教育价值是可行的,应成为新时代“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2]的内容而加以关注和重视。因为,中国武术不单单是一种民族的身体行为文化,它更是一种充满民族智慧的智慧文化。它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这个知识体系是具有显著“中华性”与“全息性”的充满中华智慧的知识体系。从这一意义上讲,使受教育者接受中国武术文化整体教育,将有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为何学”中“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的价值和意义[15]。“因为武术是可以用个人的身体和心灵来体验古人哲理的一种非常难得的途径,武术是这些哲理的身心体现和身心载体”[16]。在它充满智慧的知识体系中,蕴含着强健体魄的功能,蕴含着捍卫生命安全的价值,蕴含着人际交往的尺度,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蕴含着家国天下的情怀。所以,武术是一种“智识”性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先生所倡导和强调的“开发民众‘智识’是强国之本”具有高度吻合性[17]。

4 中国武术教育过程中“身体行为”的特征是“育体”教育的一种手段

中国武术属于体育的范畴,这一结论,从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史中就可以管窥明晰。围绕着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国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具有独特价值和作用。所以,在我们努力实现新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在我们下决心抛弃掉“体美劳是短板”[18]的工作进程中,认识到中国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应该是有意义的。

作为学校教育中的身体行为教育的中国武术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在校生通过对中国武术的文化与技术的学习,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从“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策略出发,从“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体系建构出发,中国武术由于其内容的极大丰富,社会习练人群众多的优势,都可成为助力这一策略的实现和这个体系建构的基础和条件。

此外,由于中国武术文化是以身体行为文化为载体,以参与者身体练习为主要学习和修炼方式的特征,使得它在教育系统中角色定位在“体育教育中”成为必然。所以,它具有体育锻炼和增强体质的功能和价值。在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体系中,从历代先师所流传下的歌诀来看,中国武术的“三节九段”的被训练和被强调,更是对受教育者的体育锻炼和增强体质的效果有着极其强大的促进作用[16]。这种关乎人身体所有关节的训练要求,从今天的身体锻炼而言其价值是超越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

在“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早已成为所有武术技术体系中都在强调和追求的目标下,在“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能力培养中,这种内外一体的修炼方式,呈现出一种极高的身体活动整体要求。这种身体技术上的整体性特质,表现在运动轨迹上就是中国武术身体技术呈现为“多向度”“立体式”“整体观”的运动行为和轨迹特征。这种多向度、立体式、整体观的身体行为特征,从促进健康的角度出发是更有利于促进学校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多向度表现在技术上,是技术构成不是只追求向前或者向后的运动,而是身体动作技术的完成包括前、后、左、右各个方位;立体式表现在技术上,是因为中国武术技术的构成不是在身体的水平线上,而更多的技术构成是不仅有水平方向的运动,还有“求高”和“求上”“求低”和“求下”“求近”和“求远”并存的要求。诸如此类的技术动作要求,就构成了中国武术技术上的身体行为的立体化模式。中国武术整体性特征,表现在从技术构成上,不但有“进攻”的技术,还有“防守”的技术;不但有“极速”的强调,也有“缓慢”的苛求;不但有“刚烈”的表现,还有“轻灵”的追求。诸如此类的“矛盾呈现”构成了中国武术技术不再是类似于西方身体运动那样的单纯的“一分为二”的身体行为,而呈现出显著的“合二为一”的“整体性”特征。这种“整体性的运动技术体系构架”,这种“矛盾性的运动行为设置”,这种“求全性的身体运动轨迹”,从今天生命健康促进的需要来看,都为中国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育体”目标的实现,准备了最夯实的内容资源。

5 中国武术教育过程中“审美意蕴”的展示是“美育”教育的一种载体

对于受教育者的“美育”教育,历来都是我们国家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和标准之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美育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可以说在“五育并重”新的教育体系建构过程中,做好“美育”教育工作,夯实“美育”教育基础,补齐“美育”教育短板,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要务。在习近平总书记“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9]的纲领引领下,将中国武术文化基于“美育”教育的力量发掘出来,开发出来,利用起来,应该成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内容。

很多学者对中国武术的艺术属性作出了殷实、科学的论断。邱丕相教授指出:“中国人(还)具有一种普遍的泛艺术观念,使之看待世间一切事物充满了自觉的审美意识,可以说‘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注重日常实用,又追求境界般的理想。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也正是中国文化有一种审美文化的倾向”[20];“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对美无限追求的民族,她所哺育成长的武术也从头到脚、从外及内,处处闪耀着美的光芒。美是武术的灵魂,美是武术的化身。武术更是一种美的艺术。”[21]

在我们确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18]的美育教育实施策略确立的基础上,践行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和意义的中国武术在美育教育中的作用,具有一定意义。作为文化的中国武术对于受教育者的“美育”教化而言,不是单纯的“美育说教”教育,而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行为的体验、感悟和表现,来感知着“美”,展示着“美”,言说着“美”。其美的精神内涵是“言‘天人合一’的大美关怀之‘志’;寓‘至善至美’的完美道德之‘理’;达‘形神兼备’的审美修炼之‘神’;造‘情景交融’的美学意象之‘境’;统‘知情意行’的美育教化于‘一’。”[22]正是由于中国武术中内隐着这些“艺术”与“美学”精神,使得中国武术在文化、艺术、影视领域受到了高度重视。“塔沟武校建校40年来,17年间16次登上春晚,塔沟人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让武术逐渐成为春晚的一个符号”[23],应该就是最好的对中国武术艺术价值诠释的铁证,“看上去很美”早已成为国内外受众对中国武术艺术表演效果的习惯性评价语言。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提出,中国武术不是纯粹的体育,不是纯粹的运动项目,它从自身技术诞生的源头就与“舞蹈艺术”表现出“同体婴儿”的状态。“舞武同源”的说法,在大量的史料中都有记载。所以,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站在体育的角度去审视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技术动作之美,也不能只站在艺术体操的角度去评判中华武术的身体行为之美。中国武术的学习和修炼,更是一种对人的“美”的熏陶和养成,中国武术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美育”教育的知识和智慧。它有戏曲的“起承转合”的内涵,有中国书画艺术精髓的“浓淡、枯润、疏密”的变化,还有音乐与歌曲的高亢、轻柔和抑扬顿挫。对此的阐释,不论是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的“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现套路运动”的强调,还是邱丕相教授的“武术套路对攻防格斗的提炼和想象,还是诗意地做,套路在起承转合中,有格律的章法,有合韵的旋律,有体姿的起伏,有气势的跌宕,它是运动的诗”[20]的总结,都在一定意义上给我们阐释出中国武术内隐的“美的知识”和“美的要义”。

所以,在强调“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补足体美劳短板”的当下,挖掘和开发好中国武术中育人的“美育价值”,无疑是一件事半功倍的行动。

6 中国武术教育过程中“务实修炼”的要求是“育劳”教育的一种方法

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体美劳”教育短板的现实问题,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文化培养作为主要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目标的主要拓展和整体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出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和目标细则,“制定各学段劳动教育大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独到评估中……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18]。基于以上这些纲领性文件精神内涵和要求的理解,我们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好中国武术教育教学工作将有利于受教育者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树立和培养的。

中国武术作为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中一直都具有内在的、紧密的勾连。“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应该就是中国武术与劳动紧密勾连的最好写照。

“中国武术本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而同样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去参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人生命系统的过程。”[24]内藏在这个过程中的种种对“体力”的磨砺和修炼,应该是具有“劳动”教育和价值意义的。中国武术中的“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的警言与劳动中的“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的笃行都在叙说着一个“体力劳动”的道理。这个道理同样告诉受教育者,不论是中国武术的“练”还是劳动生产的“积”,“成功的实践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辛劳,也需要付出智慧”,“干好就要久久为功……干好就要勤奋劳动。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识,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15]。

我们认为,中国武术所秉承的“持之以恒”的习武精神与广义劳动所给予人的精神价值相一致;中国武术所高扬的“实践第一”原则与广义劳动所给予人的践行态度相一致;中国武术所推崇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原则与广义劳动所给予人的专注热爱相一致。所以,在“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列入全面发展素质要求,丰富了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引领下,在“强调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美育,要求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功能被确立的时代面前,按照“要找好载体,通过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的要求,审视中国武术对于受教育者的“育劳”功能和价值,用好这个已经存在于学校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武术教育,在强化其“德智体美”教育价值和效果的同时,挖掘和弘扬好其“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使其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育劳”教育的一种选择方案。

7 结语

在立德树人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的今天,在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面前,我们提出挖掘中国武术“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教育资源的构想,助力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目标的实现。中国武术有道德教育的标准和要求,有智育教育的内容和知识,有体育教育的形态和方法,有美育教育的意蕴和表现,有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手段,应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积极弘扬与践行。

猜你喜欢

德智体美中国武术武术
七律·吾校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武术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