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21-11-22黄雪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8期
关键词:思政融合政治

文/黄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现场聆听该校思政课时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等院校是对当代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给大学生上好人生中的“关键课程”。当前,媒体融合技术通过将传统媒介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实现了传播学的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对思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人群广、易扩散易接受等特点正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如何发挥好媒体融合实效性、互动性和服务性强的优点,让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当前思政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引导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面临挑战

媒体融合、互联网信息、大数据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西方文化势力侵略提供了平台,也为许多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国内外不良势力充分运用这些信息技术,把想要传播的错误价值观和观点通过视频、小电影等青年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实施包装,危害极具隐蔽性,且传播速度快,青年学生极易被误导[1]。高等院校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责任面临非常大的压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挑战[2]。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的主导地位面临挑战

随着新媒体运用的媒体融合,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各类融媒体产品层出不穷,为青年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许多产品内容中的反动思潮或隐藏的不良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不利于青年大学生长远的发展,给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传统的高等院校思政课堂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强,大学思政教育实效性低,大学生更愿意使用融媒体来获取知识和思想。所以,高校思政课处于被动位置[3]。

(三)高校运用媒体融合等新兴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新兴技术运用不断加强,这对高等院校新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高校运用媒体融合等新兴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新技术意识不足,既掌握媒体融合技术又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人才紧缺;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共享性不高,数据价值有限;三是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制度有待健全,信息安全隐患较大。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机遇

随着媒体融合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人们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获取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也给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媒体融合技术的应用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平台

媒体融合时代,大量融媒体平台出现在公众视野,海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共享。为此,大学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完成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线上”“云端”的模式,通过移动设备,运用学习通、网易云课堂等常用软件,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而形成个性化学习方式。它可以突破空间的束缚,实现师生之间灵活地教和学,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兰州大学的“兰大e学”等融媒体平台都是成功的应用。

(二)媒体融合技术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知觉生长模型》一书中关于首因效应提到:人们对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影响更为深刻,都存在一定的先入为主思想。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异常严峻,一些国外势力和国内不良媒体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快的特点,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输送负能量,一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占领先机,纠正大学生的错误思想,再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就会非常困难。媒体融合充分运用了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音视频整合等现代信息化技术,速度快、黏性强、覆盖广等特点给高等院校抢占思想引导的先机提供了可能,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4]。

(三)媒体融合可以提高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具有知识和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常常保持好奇心,学习能力强。在传统模式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常常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教学目标,课本和书籍讲授的内容往往十分有限,对学生的吸引力小。媒体融合技术通过现实与虚拟结合,终端与渠道融合,跨界整合信息,不但可以让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可以增强思政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育人工程,媒体融合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其巨大动力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

(一)利用媒体融合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媒体融合技术的发展为思政教育方法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18岁~22岁这个年龄是人们改造和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期,思想政治引领的效果尤其关键,优秀的教育方法事半功倍,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关系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媒体融合背景下要创新教育方法,以契合高校学生的特点,精准把握高校青年思想动态,以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利用融媒体的便捷和时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进行知识传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入脑入心,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5]。

(二)利用媒体融合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教育肩负的使命重要、责任重大,对青年大学生影响深远。内容创新是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适应时代性。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也普遍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缺少民族文化自信等突出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立足于新时代特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通过运用媒体融合技术,将一些历史文化和优秀事迹生动地搬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力求培养思想政治坚定、综合素质过硬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利用媒体融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学思政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思想活跃,极易接受新生事物和使用新技术,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授课模式很难吸引学生,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应用新兴技术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娴熟运用媒体融合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政课堂模式是“老师—学生”静态单向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吸收的教育模式跟不上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时代要求,必须顺应和利用媒体融合带来的变革,通过创新课前、课中、课后教育模式,提升高校青年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参与感、获得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主课堂的作用。

(四)提升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媒介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的时代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必须时刻与学生同在、与科技同步、与新媒体同行,与此同时,高校要注重对教师队伍媒介素养教育,增强他们善用新技术分析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的能力,提高使用融媒体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要把青年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也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整体推进,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各类教育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培养和提升学生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熟练运用融媒体的优势来解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扰,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四、结语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立足高校实际,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研究媒体融合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依托媒体融合技术,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融合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