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就业问题研究及对策

2021-12-17胡敏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8期
关键词:毕业生精准院校

文/胡敏

一、就业趋向分析

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2019届与2020届毕业生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就业去向分析,得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发生的一些具体性变化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类型问题。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2019届与2020届的毕业生去向分布图如图1、图2所示。

图2 2020届毕业生去向分布图/%

对比两年的就业去向数据,可以看出以下几个趋向以及问题。

1.签协议或劳动合同就业人数占总人数比重从2019年的57%下降到2020年的41%,这个数据折射出:2020年大部分企业由于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急剧下降。因此,2020届毕业生在签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的人数下降了16个百分点,造成了史上最难就业季[1]。

2.面对企业招收人力资源的困境,党中央随即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最主要是增加转本考试院校数及录取人数,2020年总共扩招了32.2万的转本学生。

3.因转本扩招,升学录取比例上升,原计划接本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同时也参加了转本考试,并顺利通过考试,这一原因使2020年接本学生人数下降。从两图对比数据中可以看出来,下降了9个百分点。

4.除了扩大招收转本升学人数这一主要渠道,党和国家还在征兵入伍和公务员、事业单位、三支一扶等其他公考中加大了对应届毕业生的倾斜力度。所以,参军人数和公考人数占比在2020年共增长了3个百分点。

从应届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来看,2020年就业率较2019年是整体持平的,尽管签就业协议或者劳动合同的比例下降,但在升学、参军、公考中的人数有所上升。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就业促就业的措施起到了实效,抵消了大环境给就业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校层面上,从校党委到院党总支,各个部门都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调到最高级别[2]。

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2019届与2020届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的未就业数据中可以看出,此项人数保持一致且比例不低。这说明,在就业工作中还有不少壁垒没有被打破。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问题的成因渐渐浮出水面。

(一)客观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持续扩张,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但人力资源市场的就业需求因受经济结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社会变革等客观原因影响,并未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幅保持同步,造成了就业市场供需出现不平衡,矛盾加剧,每年都会遗留下部分应届毕业生到下一年。另外,由于现有教育体制滞后的影响,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例如:毕业生大多向往高薪、体面、舒适的工作岗位,而一些真正需要用人的西部地区、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等地方基本无人问津。

(二)主观原因

未就业人数偏高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毕业生自身的“慢就业”心理。这些毕业生存在拖延、消极、逃避就业的现象,甚至心甘情愿成为“啃老”一族。“慢就业”现象在高职院校中较为普遍。

1.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较本科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高职院校软硬件资源都比较有限,导致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实践方面都有所欠缺。就业市场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多为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操作工或者销售类的工作,岗位提供与毕业生心理预期产生了落差,直接致使很大一部分学生丧失就业的信心与动力。

2.一部分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学习就是抱着延缓踏入社会的心态,一旦面临就业,便会想尽办法退缩逃避。还有一部分学生有就业的打算,但没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因此在选择工作和职位时摇摆不定,一直处在观望中。

3.高职院校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较本科院校的低很多。甚至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只需顺利拿到大专学历即可。少了来自家长的期待和关心,学生在毕业就业问题上就采取了能拖则拖的慢就业等待。

4.全球经济暂处在下行期,必然会导致就业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就业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疲软的就业市场,只会变得更加拖延和逃避,不愿做出努力与改变。

三、“慢就业”对策分析

面对毕业生主观拖延的现象,做实做细毕业生就业工作,最重要的抓手及对策是实施精准就业策略。精准就业不同于以往的“一刀切”“一把抓”就业策略,针对不同学生所出现的不同就业方面的问题,给出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在学生就业周期内,实时追踪学生出现以及反馈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查找问题源头并作出适当调整。精准就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做好毕业生心理辅导工作、掌握就业意向

“慢就业”最直接的诱因是学生主观意识上出现消极、懈怠和逃避的思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牢牢把握“心理辅导”这一牛鼻子,用好“专业辅导”和“朋辈辅导”这“两只手”,开启“双引擎”。引导学生敢于跳出大学“象牙塔”的舒适圈,踏入全新领域的职场,积极迎接困难和挑战。由于不同学生个体在学业成绩、兴趣爱好、家庭期待、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就业意向自然会有许多不同类型。毕业班班主任或者就业辅导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职业规划,做好就业台账记录,实时跟踪毕业生求职状态,针对出现的常规或突发状况,及时提供帮助。通过严格贯彻落实“一人一本”的就业台账制度,精准掌握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动态的求职过程。

(二)精准推送就业相关信息

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种资讯平台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虽然信息渠道和资源增多,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认知及辨别负担。当毕业生在面对庞杂的招聘信息时,经常手足无措,不仅不能分辨出其中的真伪,更不能辨别哪些信息对自身有用。学校就业管理部门应采用日益成熟的大数据技术,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设计基于本校学生所学专业、个人就业意愿、学业成绩、个人特质、期望薪资以及岗位要求等精准推送就业信息的算法。

(三)精准做好就业指导

身处科技迭代迅速、社会发展快速的新时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时常会感到迷茫和无助。特别是面对就业和择业时,更加会无所适从,由于缺乏理性分析,容易盲目从众,所做的决定往往不切实际。因此,来自教师的专业指导意见便十分重要,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整个大学生涯期间。在大一、大二期间,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帮助学生设置合理的就业意向,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学生面临求职、求学、参军不同选择,这个时期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精准施策、精准指导。对求职学生而言,学习求职知识、面试技巧、制作求职简历、熟悉职场礼仪等知识更为重要;针对求学学生,帮助确定深造学校、制定复习计划,调节心理压力等因素需更加重视;对于想参军的学生,应多帮其了解参军流程、体检标准、优惠政策,准备政审材料等。

(四)加强家校联动,拓展精准服务路径

家庭因素是就业工作中比较容易忽视,但能起到促进作用的重要一环。经过调查研究,本研究通过重视就业工作,鼓励积极就业家庭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职业规划能力,也更容易获得工作岗位。针对学生的就业意向、求职与心理状态等具体事项,增加学校与家庭的交流,尤其是一些就业困难的学生,更需加强沟通,深层挖掘问题原因,共同商讨对策。

(五)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毕业生进入职场后所具备的职业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工作心态等职业综合素质是衡量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而职场所需的技能和理论知识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波动。面对这种情况,应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原有模式,前置企业的用人需求。

进入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就业工作也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变化。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工作的各项要求,高校各部门各学院只有严格按照学校党委的顶层部署,通力配合,层层压实责任,调动所有积极性,激发系统活力,创新就业机制,才能有效啃下学生就业这块“硬骨头”。

猜你喜欢

毕业生精准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最“叛逆”的毕业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