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体系构建探讨
2021-11-22陆玉馨
文/陆玉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体系构建直接关系到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未来就业发展以及现代化技术的实践探索,中职院校不能简单地以未来中职生的就业率为重点,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专业化知识的理解以及实训体系的实效性。为此,中职院校应以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为教学方向,分析并建立相关的证书制度,通过项目教学法、理论实际结合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构建自身独特的教学特色,以培养专业技术高超、知识结构完整、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1]。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能够多元化机器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增强专业化实训效果
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机器人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可以促使中职院校的管理层更加注重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实训效果为教学核心,这样才能更加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实训体系的构建能够转变传统的学生进入企业实训模式,让校企联合式实训合作—即企业把设备、车间等搬到学校,让学生的实训更加便捷和高效;也有助于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企业管理文化,让工业机器人的设计与实际客户需求紧密相连,对提高实训机器人专业实训效果十分重要。同时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广阔,知识创新能力和复合型创造意识显著提升[2]。
(二)能够培养高素质中职毕业生,打造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中职院校不是社会公众眼中的只为了培养工厂流水线工人,更不是为了培养只会操作机器的工具人。因此,通过工业机器人创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训计划,可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以及工业机器人全学科的专业化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专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实训体系,能够从课程设计、专业整体规划、焊工实训以及电子工业实训方案与实际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学习导向,与高等院校学科有效衔接,确保学生的机器人工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创新型实训机制能够为中职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与实训基础设施,为实训地与社会高科技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从而有助于培养一批素质高、技术全面的复合型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
(三)有助于打造中职院校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体系,形成科学的教学就业循环
许多中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只是盲目地跟随其他院校设置而设置,缺乏自身的教学特色,更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与众不同的实训教学方案,这样致使中职毕业生很难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帮助中职院校寻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案:一方面,围绕中职生的学习特点与习惯,设计生活化、探索式的实训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能够促使中职院校立足自身的院校专业特色,寻找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突破口,真正实现院校实训教学体系与企业的科技研发、技术提升有效衔接,切实避免让学生学习陈旧的知识和技术,确保中职生的实训效果更具竞争力,从而形成科学教学、促进就业的良好循环。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方面实训课程与社会实际机器人研发技术有较大差距
很多中职院校的实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且有的院校在实训的过程中给学生讲授的都是一些工业机器人早期的技术和模型,缺少与当今先进技术的有效联系,很容易让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未来的就业选择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在机器人传感器方面的实训内容,大部分的中职院校都不太重视先进传感器的实训教学:一是中职院校教师在先进传感器实训教学方面缺少深入的研究,造成教师实际教学内容与社会先进技术的脱钩;二是传感器实训对实训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许多中职院校为了节约资金而忽视了对先进传感器教学设备的购置,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中职生在传感器实训方面的实效性大幅降低。
(二)PLC课程对于中职生的深度编程技术要求过高,致使学生学习难度增加
如何把工业机器人实训过程中涉及的PLC课程更加通俗易懂地讲解给学生十分关键,其中不单涉及中职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在课下、课后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和编程理解。面对中职院校的PLC课程项目存在的教学盲目性、教材选择的随意性,极易造成学生在学习PLC课程难以快速学习并掌握更深入专业的编程,许多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导致中职工业机器人实训效果大幅下降。另外,如何把PLC课程教学与实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同样是中职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其中更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互动互信式教学关系,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灵活思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内容沿袭高职或其他高等院校内容,与自身教学特色缺少紧密联系
许多中职院校在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内容设计中缺乏针对自身专业特色的考虑,盲目选用高职或其他高等院校的教材,并缺乏对中职教师的专业化指导培训,这样极易造成教材的内容或难度过高、实践与理论知识的联系不够紧密。与此同时,每个中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与骨干师资力量,如何正确的看待工业机器人这一新型的专业,根据中职院校自身的实力与特点,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十分关键。但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中职院校没有意识到完整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导致教学与实训的盲目无序性,虽然表面上许多中职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相关的企业工作,但从长期的工作适应能力、专业技术再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看,中职学生则完全不具备竞争力。
三、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体系构建的创新策略
(一)分析工业机器人的岗位需求,制定科学的专业实训体系构建原则
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教学与实训应与社会企业的岗位需求紧密相关,而不应是成为企业的“机器人”,因此需中职院校与企业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以确定企业对不同岗位人才需求,帮助中职院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训方案。一方面,要确保实训体系规划整体性原则与科学合理性原则,不要让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沦为千篇一律的“平庸型”专业;另一方面,加强对中职院校的焊工实训技术培训,并细分制定电子工艺实训、传感器原理实训方案,从而确保学生的实训体系完整,让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效衔接,这样才能大幅提升学生的实训效果,建立科学特色的实训体系。
(二)灵活设置校企合作的模式,让中职院校实训项目的选取与设置更加灵活
工业机器人专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因此其专业技术发展方向更加灵活多变,如何根据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这一特点来制定更加灵活多变的中职院校实训方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人才储备与发展、中职院校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与实用性。为此,中职院校可以与不同的企业建立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一些初创型设计企业因其机动性更高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而更适合中职生去企业参和学习科研设计并提高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对工业机器人的制造类企业,校企合作应当以企业参与投资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实训模式的构建,这样既能够多元化学校基础设施资金的来源,又能让学生的实训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联系。
(三)根据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特点,引入相关的证书管理制度
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训学习技巧,并能根据相关模块的学习,取得国家认可的证书。因此,中职院校的管理层应与教师充分认证证书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让1+X证书管理制度成为机器人实训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根据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师资教学现状,为教师制定定期的培训制度,增强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让教师的工业机器人的专业化知识学习保持同步,并合理培训指导学生考取相应的证书,让证书管理制度与学生的实际实训紧密结合。同时,根据校企合作“订单式”管理模式帮助中职院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训管理模式,确保工业机器人的实训效果。
(四)合理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校企互动式实训办学模式
工业机器人专业的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学会根据项目的专业研究,灵活掌握机器人模块学习与项目研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探索思考问题。因此,中职院校应与企业实施互动式实训办学模式,让中职生参与到企业的研发、让企业参与到中职院校机器人项目教学研究。这样有助于形成校企之间的互动,让中职生感受到企业竞争文化,有效地提升其自身的竞争意识,提高其心理抗压能力。而企业参与到中职院校的项目教学能够让企业优化中职院校的教学环境,为中职院校的模块教学、项目教学增加更加具有实际研究意义的内容,同时有利于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管理文化。
综上分析,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实训体系的构建关系到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和机器人专业的特色,为其实际更加灵活多变的校企合作实训模式,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