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电子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1-11-22刘帅甘文斌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8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院校

文/刘帅 甘文斌

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承担着培养我国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中、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是近年来政府与教育部门十分重视的问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衔接方面做得不到位,无法有效指导实践的情况,造成具体实践时出现偏差,或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着手点,提高电子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1]。

一、电子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衔接状态不通畅

就当前情况而言,我国中、高职衔接处于几十年的试点状态。大部分中、高职衔接依托办学实体搭建衔接框架,实现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之间的衔接,这种衔接关系发生在特定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或是存在若干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

高职院校情况差异较大,有些高职院校电子专业的前一阶段中、高职贯通招生计划中招生目标的10%,大多在30%左右。例如“3+2”分段衔接学生需要单独成班,制定单独的培养计划,但实际中有的班级仅有几个学生,存在浪费资源的情况。总体呈现出试点规模小、招生比例低的情况,不利于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

(二)专业现状不理想

首先,电子专业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生源规模不足的问题。这是由于实际中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生,虽然对口升学招生指标已经放宽,但总体比例依然偏低;合作学校分段模式下需要学生在中职末期参与“3+2”转段统一考试,成绩合格的才能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就读,但这个过程中学生升学意愿可能会发生变化,无法实现招生规划目标。

其次,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中、高职衔接体系。中专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衔接关系在实践中简明地理解,这一观点有助于落实衔接工作,但却无法建立多层次覆盖大多数专业的职业教育体系,无法长期解决完善教育体系问题的作用[3]。

二、电子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建立中、高职衔接标准体系

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要加快基层标准体系建设,完成衔接过程中的专业布局,推进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完善中、高职衔接专业目录。要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形成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发展体系,需要从专业层面针对教学目录的衔接进行布局和优化,打破当前由学校层面设置导致的衔接错乱,针对衔接专业的目录进行制定和完善,并将其当作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依据。其次,需要统一相关的职业标准。在制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当前社会人才需求、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现有教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但仅依靠学校层面提供的调研结果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则显得过于片面和不准确。最后,针对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标准进行规划。课程核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众多课程规划、制定课程标准的关键,它对中、高职衔接人才的培养起着整合和指导的作用。而中、高职院校单靠合作参与制定的课程标准并不具有权威性,不能体现其整合、指导功能。不管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还是课程标准的规划,都要从国家层面出发,进行全方位、科学的规范,确保其权威性,推动中、高职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4]。

(二)推动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想要取得成果,必须针对课程系统实施改革,建立长效动力机制,提高学生、教师、院校以及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行因地制宜及个性化发展原则,并根据中、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现有知识水平、身心发展特点等设计开展教育活动。此外,还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从基础层面入手,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以提高实践能力。课改是课程发展的常态,课程改革能促进教师的发展,而教师发展则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先学习,又要从学生个性出发,综合多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教师在选课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在开展高职教研活动时,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加强学生能力体系的培养,以及反思研究策略。借助于教师反思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将自己的注意力一直关注于学生成绩单上的数字。加强中、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课程改革的推进必须以院校内涵及发展特色为基础,否则就像雾里看花、水中捞月,给人一种虚渺之感。而伴随着产业升级,刚好为中、高职院校课程内涵建设提供了机遇,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使企业参与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计划中,为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参与课程改革的同时,促进人才培养,针对不同层次的技术能力的人才进行挖掘与提升[5]。

在校企联合模式下,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法双方权责的有效划分,但是,通过签约制可以很好地规避该问题,使校方、企业和学生各自明确自身权利和责任。与此同时,在法律的约束下按照合同条款履行自身职责,即职业院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利用现有资源开设学徒培养计划,在管理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同时校方根据发展需求成立学徒班,学生根据自己发展计划向校方提交书面形式的申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计划从中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教授学生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顺利进入学习的学生如果想毕业后继续在工作,不仅要保证自身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还要成功考取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中高级岗位操作证,这样才能获得优先聘用的资格。这样,将一切的问题、职责、要求,未来发展需求等详细清楚地罗列其中,在达成合作的同时方便各自维权。此外,现代学徒制应用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进度、侧重点等,根据需要全面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向社会输出更多高质量型的技术性人才。

(三)学校与企业联合,搭建校外实践基地

职业院校应用校企合作模式时,学校对部分用人需求不大的企业,尝试整合双方资源,成立职业教育集团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的有效模式。中小企业通过加入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集团,可以获得满足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还可以与集团内部的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方便企业开展相关业务。对职业院校来说,可以根据学生未来规划和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不同的实训基地和岗位,以满足其各方面的发展计划。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期间,只要表现良好,就可以进入意向企业进行岗前实习,同时参与到相关工艺改进和产品研发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锻炼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所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学校与企业能维持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并且通过专门的指导和引入,双方合作的过程中也更加细化,甚至可以通过专职、兼职等方式,或者直接让教师参与到企业工作。将企业合作作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通过学校资源开展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学校可引进学工结合的方式,形成校企合作的新形势,相互优势互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引进企业品牌,借助股份合作方式完成办学任务,开展员工岗位教学,实现理论实践与技能型生产的有效融合。

(四)创新考评机制,发挥现代学徒制优势

当前职业院校教育考评机制大多偏向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无法对学生真实操作能力进行检验,致使许多学生无法对自身能力进行精准定位,盲目自大或过于自卑,不能制定详细且合适的职业规划等,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和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模式,对考评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分开,分别交由不同的教师负责,并将学徒日常学习状态和工作表现纳入考核评价中,对学徒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系统的评价。在优化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通过评价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将学徒生涯作为自己人生拼搏一的次体验和学生涯的一次奋斗历程,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以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岗位实习,给教师提供丰富的企业资源,保证教师掌握业界先进理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前瞻性。

三、结语

电子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及时调整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依据电子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的目的。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