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
2021-11-22高俊峰
文/高俊峰
当今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相对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而言呈现出短缺的特征,各大高校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和探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破矛盾,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1]。
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许多高校已积极启动校企合作机制,在本科生阶段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为学生搭建与企业合作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企业项目,设立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指导疑难问题,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激起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并培养相关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但从整体的效果上来看,高校的一系列措施的效果并未符合预期。以下分析这一问题的潜在原因[2]。
(一)企业缺乏动力
对一个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所以对人才的要求相当高。而对仍处在本科阶段的学生而言,只是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浮光掠影,难以入木三分。在浅薄的理论知识指导下,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经常在实际工作中辨不清方向,摸不着头脑。企业虽然与高校开展了合作,但仍然以利润为主,毕竟企业资金的投资需要审慎处理,确保高的回报率。因此,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由于难以从学生身上看到高回报的希望,热情大大降低,投身于合作的动力流失,久而久之,沦落成形式上的合作,丧失了初始的合作意义[3]。
(二)教师缺乏积极性
除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动力外,高校教师也未能在校企合作中展现出充分的积极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纷杂,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和教师过分看重科研成果,所以对校企合作不够上心。对高校教师而言,往往比较看重教授的评级,这就要求教师在科研成果上有所建树,从而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在科研上,在校企合作上难留余力。缺乏了相关专业的教师的指导,学生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表现出色,进一步削减了企业的合作欲望,导致恶性循环。
二、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现存的问题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高校的开设如火如荼,大部分高校都能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合格平台,并给予一定的技能指导和思想引导。但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并不尽如人意,未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应有的成效。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双创”基地建设缺乏经验
根据唯物辩证法,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新时代社会发展下的产物,各高校都是在初次尝试中摸爬滚打,缺乏实战的经验指导和理论来源,在实践中很难做出良好的表现。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和阅历的局限,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短缺,不能使学生明白创新创业的内涵和意义,难以配合高校和教师完成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4]。
(二)学生方面遇到的难题
在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被多种多样的问题绊住手脚,不能在创业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在高校所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中,由于对自身的实践能力缺乏基本的认识,不敢投身于比赛中;也可能找不到符合自己兴趣和优势的比赛项目,从而放弃比赛;学生可能在初次的尝试中遇到瓶颈,而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和教师的帮助,导致比赛半途而废。对理工类的学生而言,通常会被硬件设施所限制,高校所能提供的相关器材不符合学生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打消了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想法。对非理工类的学生而言,某些高校受到专业本身的局限,难以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大赛,学生获取不了渠道,即便有想法也无的放矢,无法付诸实践。
从创业资金的角度来看,任何创业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大学生往往由于缺乏足够的创业资金而被迫放弃,即使有再多关于创新创业的想法也只好付诸东流。虽然相关部门给予了多渠道的资金赞助和优惠政策,可依然难以满足人数众多的学生的创业意向。并且,部分学生对各种途径认识不足,从而错失了参与创业活动的机会。除了资源的匮乏,大学生缺乏相关经验也是导致创新创业活动不能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科阶段的学生只初步研习了专业课的理论知识,未能形成一个成熟的知识体系,更不能从中凝练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部分。并且,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充沛的精力与时间从事社会实践,对社会上的许多既成规则和运行机制一窍不通,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很容易屡屡碰壁,打击自身的自信心,逐渐丧失掉创业热情[5]。
三、“双创”实践基地在校企合作下的建设策略
(一)加强不同专业间的合作
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学生不可能得到源源不断的企业资源。为了在这样的现状中尽可能地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引导学生之间积极开展合作。比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在创业活动中想要设计制造某一智能化产品,该产品具有便利生活的功能。那么,创业者可以联系本校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进行编程设计,联系电气专业的学生协助参与设计制造的过程。在产品研发成功后,创业者还可联系本校广告传媒专业的学生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做好产品的宣传工作,为推广产品作出必要的行动。一旦产品推广成功,项目扩张,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多,创业者还可以联系本校的管理类专业和财务类专业的学生,弥补团队的职位空缺,填补团队的职位需求,为团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样一来,通过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有效的资源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促使有创业创新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创业活动中各司其职,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避免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发展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二)审慎选择合作企业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高校与企业是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展开合作的,任何一方都理所应当地以自身的利益为第一目标,并据此行事。因此,高校在选择企业时,一定要避免利益冲突。如果企业与高校的利益目标重合,将产生矛盾和竞争,不利于合作的继续进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的利益目标与高校的利益目标应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状态,一方在合作中作出的行动可以为另一方带来效益,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比如,高校在选择企业时,可以尽量选择在校友管理下的企业。一方面,校友作为本校往届的学生,多少有着一定的母校情结,对母校的学弟学妹会自然地生出好感,在合作过程中会予以适当地关怀与指导,帮助学生进步,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母校人才济济,培养出的学生能在社会实践工作上达到优异的成绩,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那么校友作为往届生,一样会由此受益,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名誉。由此可见,在符合基本合作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高校与校友的企业合作,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其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推行,进而促使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养
为了建设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高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作为具有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学者,不论是专业知识水平还是社会阅历经验,都远在学生之上。但是,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尚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指导。高校可以借鉴相关领域中的杰出模范,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建议。高校可以调整教授评级方面的规章制度,与教师名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相挂钩,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让广大教师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当中。高校要与教师进行沟通,让其在平日的专业课讲述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丰富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应多与学生交流,询问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指点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比如,对于理工类的学生,想要进行机器人研发,但在某一环节的设计上遇到了瓶颈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找出问题在哪里,是否存在理论知识上的误解和不足,并及时给予纠正和补充。在学生的研发过程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想法,培养其创新意识,锻炼其创新能力。在高校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会取得快速进步,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四、结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的进步之魂。高校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必须担当起重任,做出不懈努力。在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下,高校应重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与企业展开紧密合作,审慎地选择合适的企业,避免无效合作。在校企合作下,高校应积极研究并改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使其在日后的社会工作当中尽其所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扬创新创业精神,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