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
2021-11-22潘禄生
文/潘禄生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到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909万人。由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导致我国就业市场面临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企业为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另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断层,不仅浪费了人才资源,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我国未来的人才战略。这种现象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进行变革[1]。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面临的问题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推动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进程,但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总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2]。
(一)学校层面
1.职业生涯教育缺乏长期规划。高校应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遵循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以系统的、可持续的教育方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课程目标不明确、内容和结构不够完善等。主要体现在课程覆盖面窄、授课时间短、重理论、轻实践。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都是由辅导员或招就处教师担任,专业知识缺乏,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掌握不到位,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效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缺乏深度。
4.就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不完善。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发展不足,一方面导致高校不能有效地掌握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综合因素导致就业创业课程还是停留在书本理论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锻炼。
(二)学生层面
1.自我认识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大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并未接触社会,对企业和岗位的需求认识十分模糊,对企业本身的关注远高于职业对自身素质的要求。根据麦可思公司公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近一半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转换了职业,这充分说明了高校毕业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认知能力较低[3]。
2.专业兴趣和认知的缺失,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行为。专业兴趣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自我探索基础。调查发现,有近一半大学生在选专业时,考虑的是专业的就业面,而非个人兴趣爱好。缺乏兴趣爱好的引领,一方面导致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能保持专注力和洞察专业发展方向的能力,另一方面导致其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的缺失,无法有效地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为企业或者个人的职业提供更长久的规划,无法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作出更高的成就[4]。
3.大学生自身就业意识不足、缺乏创业主动性。由于我国高校在产学研发展方面较为落后,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职位目标并没有切实的了解,没有明确的就业意识,而由于对行业了解不足,也打消了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欲望。与此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一部分学生的就业信息来源仅限于学校和家长的推荐,被动的求职思想导致了自己准备不充分,并错失了很多工作岗位的招聘信息[5]。
二、新时代推进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我国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通过深入大学生教育和宣传引导,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融入国家建设过程中。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涉及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四个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因此,推进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社会层面: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社会育人环境
1.加强政策引导。政策引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合理的就业教学政策可以有效地调动社会和学校的教学力量。通过政策形势鼓励社会教学力量进入高校,将社会需求直接反馈给高校,让高校在职业生涯教学过程中贴近社会,提高教学效果。
2.加大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投入。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国家和政府不仅需要制定政策,还需要在财政上投入职业规划教育,提供专项资金,帮助高校建立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适合不同专业的专职职业规划教师。
3.强化社会力量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引导作用。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对人才需求上有了清晰的认识。传统企业被动式地接收人才,不仅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对人才进行再教育,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通过强化企业和高校联合办学,将人才的职业教学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主动培训人才,可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同时也能有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果。
(二)家庭层面: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家庭环境
1.建立和谐家庭,转变人才观念。古语有云“欲寻忠良将,先登孝子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工作以前,家长们重视学生的成绩。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家长对孩子工作的关注点也主要体现在薪资的高低、工作的稳定与否、社会地位的体面与否等,而不是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以及特长等,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家长应转变人才观念,了解家庭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孩子上大学之后,一般都暂时脱离家庭而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距离和时间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变得很少,沟通的变少也直接决定了家长对学生的个人发展的引导和帮助。所以,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生活中的困惑,更可以强化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能力。
(三)学校层面: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
1.加强理论教育,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现代大学生正处在性格的塑造期,科学的理论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各种不同的社会人生道路的优缺点,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基础。
2.建立专业的适合各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如前文所述,不同的专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建立起适合本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更有利于本专业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通过校企对接,为学生就业提供充分的资料,帮助高校建立更有效的职业规划课程。
3.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体系。职业规划教学与其他教学过程类似,需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通过完善层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方案,将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就业教育,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
(四)个人层面:端正态度、强化技能、积极面对
1.端正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态度。长期以来,学生对理论性的说教有着天然的逆反心理,一方面认为就业距离自己还远,另一方面认为职业教学意义不大。所以需要让学生意识到:方向错了怎么努力都是无用功。端正态度,不仅是为了了解目前就业的严酷性,更是对自己今后的学习提供指导。根据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个人技能、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为就业创业夯实基础。
2.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一方面,发挥个人的能力技能;另一方面,在活动中锻炼个人的沟通协作能力。与此同时,在社会活动中发现个人能力的缺陷和不足,为以后在学习过程中的补强提供依据,分析个人的性格特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
三、结语
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造”精神,要在理论方面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这是大势所趋。今后,各高校应根据我国大学生实际情况和高校的教育程度,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经验,研究出适合我国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规律、理论价值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