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向和推进策略
2021-11-22刘欣
文/刘欣
为贯彻落实教学创新改革,创新我国教育发展事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型人才,必须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向落实到切实培养人才、提高教学素质、教学育人质量中去,使人事制度符合我国教学要求,为教师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推进中小学育人工作的开展,推动优秀人才基础培养,通过中小学人事制度的改革,合理、有效地规划教师教育资源,明确教师责任分工与教学任务安排,才能有效提高教学中用人效率与备课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推动人文教育的发展。因此,应选择正确的改革方案,切实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1]。
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学工作开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
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到切实培养人才、提高教学素质、教学育人质量上,有助于通过改革来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与教学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教学目标的设立,可以更加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育人能力,发挥出更好的水平来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推进基础教育发展[2]。
(二)有利于贯彻教育改革和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小学人事体制改革有利于贯彻全面素质教育改革理念,更加快速地适应全面素质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中小学人事体制改革能够发挥出现实作用,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
(三)人事制度改革有新的指向
在社会普遍认知中,教师行业属于“铁饭碗”“永不失业”的行业。因此,在认知与“终身制”人事制度下,部分教师教学工作出现了一定的懈怠问题,对今天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体现,在此弊端之下,中小学人事制度应当有新的指向,应及时且摒弃当前人事制度的不利及消极方面,为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新的方向。
二、当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向和推进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只重形式忽视改革方向转变
在教育改革大形势的变化下,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际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改革过程中“形式主义”仍然严重,并未从根本上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也没有做到对当前中小学人事制度的缺陷进行深入剖析,而忽略改革的目标性,改革漫无目的,在改革过程中存在应付、形式主义等问题,导致改革后仍然起不到很好的成效[3]。
(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缺乏创新
目前,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存在为了改革而改革的问题,没有认清改革的实质意义,没有认识到改革创新对人事制度的重要性,使在改革中缺乏创新意识,改革仍遵循原本的人事制度,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改革效果却微乎其微,导致改革“换汤不换药”,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起到改革的作用。
(三)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向脱离实际、脱离教学工作
当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向与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紧相扣时,能使改革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收获良好有效地改革效果,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成功。反之,甚至可能会产生阻碍改革,影响教学质量的消极作用。我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向与教学实际、教学工作应当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相互关联,但在当前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极易被忽视或不能够很好地将两者相结合,从而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达不到理想的人事改革效果[4]。
三、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策略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推进策略,让人事制度改革有更加深刻的目的性与方向性,在改革中始终按照制定的方向与规划实施,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开展,为改革提供重要依据与预期目标。
(一)打破“铁饭碗”常规认知,多种用人机制相结合,推动岗位竞争
“铁饭碗”是社会对教师行业的普遍认知,很显然,这样的认知非常片面,忽视了教师工作的教育性,忽视教师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此种片面观点对教师行业用人上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教师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抑制教学工作积极性。
例如,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应当摒弃“铁饭碗”的观念,中小学在用人上应敢于打破“终身制”,将聘用制、临时制等灵活用人制度应用到人事制度中,使人事制度更加灵活,用人上更加高效,提高中小学教师上岗的灵活性。将聘用制应用其中,在聘用时应注重考察参与聘用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德素质、自身修养、自身知识储备、教学育人能力的考核,择优聘用。通过聘用制来选择更加优秀的人才,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来增强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岗位的自由竞争,并在竞争中选择岗位的最佳人选。
(二)根据需要选择人才,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
在中小学人事制度中,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责任,不同的岗位需要特定合适的人才,在人才选择上要切实了解岗位需求,根据需求选拔人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在自身岗位的作用和价值,使岗位责任得到真正落实,减少岗位责任失误。
例如,中小学在人才选拔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列出选人用人的具体要求,然后向社会公布,并让候选人达到一定的人数,形成岗位选任中的“差额选拔”,根据要求进行层层选拔,增强选拔的严密性,重视候选人能力要求,并在为候选人设定特定的符合相应岗位的情景模拟,从中选择出真正合适的人选。此举能够减少日后工作中“在其职不谋其事”现象的发生,减少工作中特定岗位人员能力不足、经验不够的现象,从源头上减少日后工作的低效性与不足。
(三)定期开展考核,定期组织学习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设立定期考核、定期学习对教师尤为重要。根据教学的变化,形势发展,定期考核可以有效地检查出特定时间内的不足,通过定期的考核与定期的学习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例如,人事制度改革要重视定期考核的设立。以一个月或半个月为一个教师考核周期,对教师开展考核,考核包括教学工作、讲课授课、教研学术等方面,在考核中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定期考核后及时组织教师进行定期学习与交流,在学习与交流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通过考核与学习充分挖掘出教师自身的潜力,提高教师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有序的教育。
(四)设立激励制度,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对学生的引领与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积极性对学生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对教师教学工作开展、学生培养、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激励制度是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的重要制度保障。
例如,定期对教师课堂、个人能力等方面进行评比与考察,并根据评比考察结果进行汇总,选出8名~10名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并给予教师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进行激励和鼓励,并组织优秀教师讲授自身教学经验,鼓励教师之间自主交流、共同探讨,以此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推动教师教学积极性自主性,从而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发挥出人事制度改革的良好效果。
(五)设立教师学科小组,给予小组一定的管理权利
不同学科间有不同的学科要求,而学科备课与教学内容复杂,设立教师学科小组进行学科共同探讨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出个人想法,充分丰富教学内容,在小组制度下推进教学工作的准备。
例如,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设立教师学科小组,并以一个小组为一个基础责任单位,组长由组内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教师组长负责管理小组并组织教师进行备课、讲义等教学内容的共同探讨,并在小组制中设立小组教师共同负责制,在教学内容的合作探讨中各自承担一定的责任。教师学科小组制度的设立通过教师共同探讨、相互合作、知识综合,能够切实发挥出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科小组制度也在教师管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结语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与今天的教育改革创新息息相关,对人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与教学实际、教学工作相融合,对于学生培养,教师教育能力的不断完善、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基于教育改革的大形势背景下,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更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改革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创新,探索出推动改革发展的可靠手段与路径,推动基础教育水平的发展与完善,为人事制度改革注入新活力,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贡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