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实践育人机制探讨
2021-11-22陈星宇顾羽城于平平马子俊丁一晨
文/陈星宇 顾羽城 于平平 马子俊 丁一晨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校园生活更加多丰富多彩,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为校园文化的繁荣做出重要贡献。高校大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顺应了社会人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1]。
一、大学生社团育人发展现状
(一)社团缺乏活动主体
1.社团参与率过低
社团的主要目标是育人,其主体是社团成员,现有社团大部分是文艺类和体育类,存在着数量偏少、种类具有局限性等特点,没有真正做到以育人为目标。在已建立的社团中,仍然存在着学生参与不积极,缺少热情的现象。因此,社团在分配人员方面没有做到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各成员之间的优势。
2.优秀的社团干部稀少
在社团中,“因人而异”是一个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活跃、优秀的社团,必然要具有一位组织能力强、领导能力强、负责且优秀的领导者,否则该社团就会出现社团内部管理松散,社团成员工作热情不足、社团活动质量低下等现象,甚至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和活动。
3.社团缺乏管理者和专业指导者
社团数量众多且杂乱,高校只分配一到两名教师负责管理全部社团,导致无法全面管理社团,对社团缺乏有效约束。此外,出于各方面原因,育人社团的挂靠单位对高校此类需求并无太大兴趣。有的研究所甚至不愿意或拒绝高校社团提出的挂靠请求。因此,对社团指导教师,学校应采取必要的鼓励政策来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团成员能够得到长期的专业技术指导[2]。
(二)社团缺乏物质支撑
1.经费不足
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校活动自身所配置的经费。高校社团一般由团委统一管理,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团委的资金支持;第二,团费。收取一定数额的团费是为学生会活动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团员需要定期缴纳团费,团费收取的标准为每人每年10元;第三,校外赞助。通常由学生会外联部的成员负责,通过向社会上一些成功企业介绍我们社团的优势来获取赞助费用,但获得校外赞助的机会却寥寥无几,如双方的磋商和对话、双方的利益等方面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这就是校外获取赞助难的原因。由于经费不足,许多社团育人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就算有一些活动,也会因经费的不充裕而草草了事,因而达不到理想效果。长此以往会降低社团的影响力,削弱社团的育人功能,从而导致社团的支持率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2.活动场地不足
高校由于自身规模小,没有给予社团安排固定活动的场所,不便于社团内部组织会议进行研究与讨论,社团间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社团长期处于一种懒散的状态,成员的热情受损,积极性降低,社团的育人功能也无法实现。
(三)社团缺乏有效载体
高校社团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活动内容大同小异,缺少创意。一部分社团的活动内容缺少新意,社团成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体现社团文化本质的内涵要求,导致社团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其育人功能更是无法实现。教育职能协会的一些活动只是开展一些并不提高会员能力的活动,并未考虑到会员的实际生活中的需求和内心感受。另外,社团活动的开展缺乏专业性指导。高校社团是由学生自行组建而成的,并无其他外界人员的干预,所以,在举办社团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学生。教师虽在社团发展前期起辅助作用,但在社团发展的中后期,部分教师会直接让学生自行管理社团。教师虽有引导的义务,但不能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团工作中。
(四)社团缺乏足够重视
高校对社团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高校角度看,社团短时间内不能带来明显的利益且需要高校提供各方面活动经费;学校重视的是考研率和就业率,对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多关注。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自己对社团的重视程度不够。伴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时代发展的巨大转变,大学生选择将自己大部分的课余时间投入到各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训中,热衷于准备各种职业证书,以提高自己的学历,却忽略了自身个性、特长的发展。
(五)社团成员缺乏平衡的整体结构
社团联合会的成员大多是学生干部,而大部分大三学生要忙于考研、大四学生要忙于毕业论文答辩和实习,没有更多精力去管理社团,因此其成员主要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然而,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足,普遍缺乏对高校社团教育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削弱了社团教育功能在文化层面所带来的影响,此外,社团联合会制度落后,方式不够灵活,不适用于目前高校社团管理。教育职能协会管理权由有关部门规定,协会独立自主能力不足。社团开展学生工作时必须先向上级部门汇报,由上级部门商讨其可行性后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执行。汇报审批过程复杂烦琐,社团成员们对此颇有微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团育人功能长期有效地发展。
(六)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效力存在差异性
学生人数和影响程度是衡量高校社团教育功能的两个重要指标。社区活动育人功能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个社团的积极参与者所获取的教育资源与其中的非活跃分子相比较,其获取资源的差异性显而易见。诸如此类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必然会导致社团育人功能的效应难以普及到每位社团成员,也就无法保证社团育人功能的稳定性。社团活动所发挥的“隐性”教育功能,也未必会达到学校所要求的社团育人的目的。高校学生社团如果要具备优秀的育人功能,离不开社团委的监管和社团自身的特性。社团由优秀的社团成员进行自主管理,使学生在社团中不仅培养了自身的兴趣爱好,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会得到明显提高,从而达到社团“隐性”的育人功能。然而,这种“隐性”育人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有效与否,是否符合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保证。
高校社团育人功能是否能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实际上是社团发挥育人功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性”教育功能主要由学校调控,而“隐性”教育功能更多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应平衡好显性效应和隐性效应。
(七)缺乏明确目标,弱化实践育人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是按学生意愿自发组织的,其特点为自由随意,许多大学生社团组建的出发点仅仅是成员间有共同兴趣爱好,对未来社团的发展没有长远考虑,导致大部分社团组建不久就解散,或者并无太大突破。社团缺乏对自身整体的认知,缺乏对成员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入探讨,开展的活动缺乏专业特色,活动组织、策划与社会需求不符,社团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受阻。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本校社团活动的开展并不关心,对社团的培养也属于放养式栽培。所以,对那些有关学术性或以育人为目标的社团并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来管理。但相比于其他社团,学术性、育人性的社团的指导教师在社团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领头人的作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和层次才能得到提高。
二、高校学生社团“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机制探索
为了增强高校社团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建立“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机制,满足社会需求,凸显专业特色,打造魅力社团,实现高校社团实践育人功能。
(一)满足社会需求,打造公益性社团
社团应积极鼓励社团成员投入公益创投活动,其不仅要培养社团成员的公益精神,而且要培养社团成员在开展公益活动中所具备的各方面能力。在社团成员步入社会后,也将会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新生力量。此外,开展公益创投活动,也可吸引政府、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扶助,有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突出专业特色,打造学术性社团
社团成员应合理运用专业技能,在社会实践的同时,结合自身专业技能,合理运用公益创投活动,加深社团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一个具备专业特色的学术性社团,开展社团活动,不仅可以提升部员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社团的知名度。打造本校的一流学术性社团,甚至在高校中一流的学术性社团。让具有育人性功能的社团不再是学校社团中的一小部分。此外,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术性社团积极地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创造各种交往机会,提升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协调沟通的能力。
(三)强化品牌意识,打造魅力社团
在市场上,任何一个能被大众津津乐道的品牌,其共同点都是自身具有特色,魅力社团也是如此。育人功能的社团具有魅力的重要一点就是新颖、独特,所以,高校社团要不断地强化品牌意识,以品牌为跳板,打造魅力化的育人社团。
三、结语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实现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渠道,相对于开展课程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社团育人功能更具有鲜活性,它是学生自主与教师辅助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文章提出的“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机制适应了当今社会、大学生和社团发展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自身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体系的完善以及视野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