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视野下语文德育教育开展探究
2021-11-22曾瑜
曾 瑜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小学 广东 广州 511430)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使用,成为了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将原本枯燥的文字描述以生动、立体、直观的图片、视频形式为学生呈现,为学生创设富含德育思想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语文教学中既加深了语文知识理解,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2.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1 将德育知识内容融入课堂多媒体教学中。0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处于初级学习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有些内容仅凭苍白的文字描述难以轻松完成理解和内化,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印象,不利于德育知识的渗透。现在老师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多媒体教学,将静态学习转变为动态的知识探究,将课文中的德育、美育内容生动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中的思想和内涵,得到思想的熏陶。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促使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情感的升华,强化了学生的德育学习体验。[1]以《狼牙山五壮士》这课为例,文章中想象的描写了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但是由于小学生成长于和平年代,对于文章中描写的内容难以拥有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因此在讲解这课内容时老师可以将课文内容以战争视频的形式为学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去体会,使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深刻感知五壮士的伟大,从而获得思想的熏陶,体会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获得品德素养的提高。
2.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小学阶段由于年龄偏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年龄特点来开展课堂教学设计。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生动性、灵活性、交互性的特点来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自觉走进生动的情境中唤醒情感意识,调动起探究兴趣,进而积极主动的跟随老师的引导炸开知识的深入探究,同时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分析,从而真切的体会到文章作者通过文字要表达出的深刻内涵。以《开国大典》这课为例,老师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选取了《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段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生动、直观的视听体验使学生如临其境,真切的感知到当时的盛况,使学生对新中国的诞生产生激动和自豪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3 利用信息技术特点丰富德育课堂内容。在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老师要立足教材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将更加多元化的德育教育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拉近德育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体会,从而强化了德育知识的感染力,使学生在丰富的德育知识中获得了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促进了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比如六年级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现代生活中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生存资源的珍贵等内容为学生进行生动展示,引导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形成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勤俭节约等优良习惯,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道德品质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4 在课后作业中渗透网络德育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后作业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不仅能够使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完成基础语文知识的巩固,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深化学生对德育知识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化吸收。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网络德育作业,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老师布置的议题来进行网络资料搜集,并整理出个人见解,学生在组内可以共享网络资源,并且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在课后小组合作中对德育知识内容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落花生》这课后,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生活中关于不求虚名、无私奉献的事迹,并挑选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迹进行分享和讨论,使学生在网络德育教育资源中深化无私奉献的德育内容,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立足教材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对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和内涵拥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积累与道德素养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