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建构

2021-11-22王洪珅YAOWanxiang黄亚玲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层级分层资源

王洪珅,YAO Wanxiang,黄亚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体育需求的新变化,中国体育又一次处在了改革和发展的岔路口。《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9 号)的下发,从国家层面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可见,均等化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重点内容。体育,在本质上是人民的体育,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亟需具备实效性、适切性、均等性的公共体育服务来满足,国内有关学者已从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特征、均等化、标准化、供给、购买以及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然而,文章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无论从理论维度还是实践层面,都不应该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尤其是与多元化的体育需求相契的实质性服务。鉴于此,广大群众所有、所享的公共体育服务理应是基于现实需求的,而体育需求的类型是与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密切关联的。因此,从社会分层的理论维度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分析和探讨,依据人的阶层划分来考量公共体育服务,无论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还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科学构建,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立基与内涵

1.1 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立论基点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建立在法律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持久的社会不平等的体系[1]。而关于社会分层的详述,古今中外均有论及。在古希腊,柏拉图曾根据阶层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功能,将社会分为“统治者、武士、农人(工匠)”3 个阶层,且认为人生而不平等,“任何人只能做其力所能及的工作,俊杰贤能、智慧出众者,应赋以治国重任;勇气十足、强悍善战者,应使之保家为国;至于俗人,应让其从事农工生产”[2]。在西方社会学领域,关于社会分层的划分出现了多种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提出了职业地位分析模型[3]。丹尼尔·贝尔也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职业是划分社会阶级与阶层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4]。马克斯·韦伯也曾在其著作中将社会成员划分为“有产阶级、职业阶级和社会阶级”[5],该社会分层理论所提出的标准主要表现为“财富、声望和权力”3 个方面,被作为西方阶层划分的主要标准;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帕雷托提出的精英社会分层理论也把人分为普通群众和精英两个阶层。依照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分层被认为是不可避免和不可或缺的,且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是必要的。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人的等级划分说法,早在东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6]。是依据从事工作的性质对人进行的阶层划分,且认为“劳心者”处于统治者地位,而“劳力者”属于被统治的从属地位,这种二元社会阶层结构充分体现了对人的社会分层。另外,古代中国还有关于同一阶层的再次划分,如“士、农、工、商”四民之说自秦朝到清朝(公元前221 -公元1911 年)一直存在。中国社会关于人的社会阶层的划分贯穿每一个历史时期,1949 年以后,中国社会分层代表性的思想当属毛泽东,毛泽东的社会分层一直坚持经济标准和政治思想标准,且形成了一个以阶级为总纲的阶层划分体系。时至如今,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虽然没有形成,但相关研究一直持续,职业分化、功能、结构变迁、职业分层、消费分层、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等都是学者研究中国社会分层的角度和依据,“底层大、中间小、上层小”是一个被学界普遍认同的分层结构,而且还有“五大社会等级”“十大社会分层”的说法。由此可见,人的社会分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不争事实。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与体育需求之间的关系理应是“多元与多元”的对话,如若两者不对等,那么则说明公共体育服务只能满足部分的体育需求。因此,人的社会分层引致了体育需求的多元化,基于体育需求满足的公共体育服务也应以人的社会分层来规划和设计,依此构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方能解决和应对体育需求多元化的问题。

1.2 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内涵所指

具言之,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是指以人的社会分层为基础和依据,以群众体育需求得到更大程度满足为目标,对公共体育服务结构、功能、品类、服务方式等方面的科学设计和统筹配置。第一,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以人的社会分层为依据。国内外有关社会分层的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人的“分层”,相关研究也表明,相同或相近阶层的人群会在生活需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旨在为需求相似的人群提供同一层级的体育服务,从而以针对性的服务促进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提高。第二,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以多元体育需求的切实满足为目标。具体而言,公共体育服务是一个范畴相对较小但内容复杂、样态多维、品类繁多的概念,“层级化”的目的是促进多面并陈的公共体育服务和动态多元的体育需求之间的“线性匹配”,从而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而非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或标准上的降格。第三,各层级的公共体育服务共同构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每一层级的公共体育服务并非孤立存在和发挥单一化的作用,不同层级的公共体育服务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或“共享”,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多个层级的有机整合共同构成结构合理、机能完善、作用高效、配置科学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第四,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是一种理论化的探索,具体操作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依据中国社会分层实际,一方面需要以体育需求的实际调研摸底为基础。

2 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建构的必要性

2.1 呈显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效性

当前,广大群众不断增长、变化的体育需求与公共体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是中国体育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体育资源一方面存在“量”的不足和“质”的不够,另一方面还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城乡差异较大的问题。在市场机制尚未成熟和完善的当下,公共体育资源依然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供给来源,加之只有部分的公共体育资源可以纳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之内,因此,以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来促进和实现公共体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十分必要。公共体育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有多种手段和途径,总体原则是“科学配置、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所谓科学配置,既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总体结构和规划设计是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基础的,经过科学论证并经由多个试点实验而形成的最优化方案;又指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具有复合功能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以最少的服务品类满足最大数量或阶层的体育需求。物尽其用指将有限的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或产品发挥最大可能的作用,从而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某一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适用性最好尽可能地覆盖同一阶层的绝大多数人,以此提高服务的实效性。人尽其才既指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共体育服务的工作人员、管理者的岗位安排尽可能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又指尽可能发现和动员群众中的“人才”,使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群策群力的形式使公共体育服务更好地服务于民,同时通过群众“人才”搜集整理群众体育需求信息并进行反馈,从而为民声、民愿的表达提供渠道。

2.2 体现公共体育服务的适切性

所谓“适切”是适合、贴切之意,总体是指公共体育服务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程度的衡量。关于“适切性”的具体理解有以下几个维度:其一,同一阶层归属的群众配给同一层级的公共体育服务。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题旨即根据同一阶层的群众体育需求进行公共体育服务的“量身定制”,此举正是出于公共体育服务适切于体育需求的讲求。其二,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以体育需求的“差异化”为基础。中国的社会阶层划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于地域的广袤所致的各种“不均衡”和“差异性”。鉴于此,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是依据不同地域的群众体育需求实际,充分考虑同一阶层在体育需求方面的地域、民族、体育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提出的。最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设计符合地方体育资源的实际。

2.3 彰显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性

均等性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其目标是“最终大致均等”。就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性而言,其内涵包括了“公平”和“均等”两个维度,具体而论,“公平”方面是指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根植于广大群众的生存权、健康权、居住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和资产形成权6项基本权利,不能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体育资源状况、地理位置分布等客观因素而被剥夺或差异化对待,不能因群众个体的社会地位、族群归属、经济收入等差异而享受“异质”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方面是指“机会、过程和结果”3 个方面的均等。机会均等指全体公民在享有公共体育服务的机会方面是均等的;过程均等是指在提供大致均等的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要尊重公民个体的选择自由;而结果均等则意味着全体公民享受公共体育服务结果相对均等,但并非绝对的相等或平均。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同样以全体公民的体育需求满足为基础,进行层级划分的目的正是基于“均等”上的考量。

3 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建构的基本原则

3.1 规划设计层面“顶层设计”与“基层地气”的结合

“顶层设计”是一个在诸多领域都有所指涉的概念,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政治名词,一般意义上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7]。尽管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子系统”,但具体规划设计和运行中,需要动用多方资源,同时也涉及多个工作领域,需要国家体育政府部门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任务并使每项工作兼容、互通和联动,合理调配有限体育资源,使其更好地发挥满足公众体育需求的作用。固然“顶层设计”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但其基本思想中也包括了“从上至下”的内涵,即“顶层设计”需要与“基层地气”相结合。所谓“基层地气”一方面是指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设计要以基层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考虑地方体育资源、公众体育需求、社会组织数量等具体情况,唯此,顶层设计才有根基;另一方面是指顶层设计的各项工作要具有实际操作性,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实效,只有各“子系统”能够实际运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大系统方可整体运行。因此,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实现,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地气”的结合,并以联动机制促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3.2 政府角色层面“掌舵”与“服务”的统合

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整个系统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总体可以概之位“服务”和“掌舵”两大形式。“掌舵”与“服务”的说法初见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核心职能是“掌舵”,而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政府的核心职能不是掌舵,而是服务,强调“以为公民服务为核心”。此处认为,就中国当前实际和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要求而言,既需要政府的“掌舵”,也需要政府来“服务”,原因试析如下:其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产生和适用的社会形态为“公民(市民)社会”,而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尚处于觉醒阶段,公民社会也未真正形成。其二,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政策、制度保障,而相关制度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在中国,政府是各项政策、制度的法定也是唯一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且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都不可替代,因此,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实现还需要政府来“掌舵”。其三,至于“服务”,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政府行政也提出了新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一种中国政府内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以法治、负责和合理分权为基本特征的,强调政府主导和公民参与。同时,服务型政府也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基于这样的定位,公共体育服务理应属于政府的行政职责,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势必向体育信息、体育文化、体育思想等无形的服务方面拓展,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也势必体现更多的“公民参与”。鉴于上述原因及分析认为,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实现应坚持政府“掌舵”与“服务”的角色统合。

3.3 体系运行层面“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整体特性和局部特性。整体和部分的划分是相对的,某一事物可以作为整体包容着部分,该事物又可以作为部分从属于更高层次的整体。就公共体育服务而言,所谓“整体”和“局部”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作用:整体的一个层面是指全国范围内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整体运行,局部则是针对各省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整体的另一个层面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一微观整体,局部则是指各层级的公共体育服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全国一盘棋”,其运行是否顺畅与各地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一局部的运行直接相关,且各地市之间的关系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运行;就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本身而言,各层级的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子系统”共同构成了整个体系,不同层级的公共体育服务有其自身特点和局限,只有在体系内,各层级的公共体育服务方可实现自身价值和整体价值的统一。因此,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要坚持“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即以各层级公共体育服务的作用汇集,通过优化组合,实现“1 +1 ﹥2”的总体效果。

4 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建构的采行路径

4.1 条件基础:以有效措施拓宽公共体育服务来源

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基础条件是公共体育服务具备一定的“保有量”,内容品类的数量和供给源的多寡是条件基础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是公共体育服务来源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公共体育服务面临的挑战和基本矛盾集中体现在有限的体育公共资源和庞大的体育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上,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将为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奠定基础。公共体育服务来源拓宽途径主要有二:第一,借力社会组织扩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源。政府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但并非唯一,再说,“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机构来提供”[8]。面对多元、多变的公众体育需求,“合同外包”或“政府购买”依然成为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首选路径,这种方式在公共服务领域已经广为认同,意味着政府的角色应该逐步从公共体育服务生产者转变为服务的规范者、制度的制定者,政府“应该扮演资金提供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具体服务应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特别是非营利部门”[9]。第二,借力市场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品类。“第三方治理”中的民营化(即引入市场机制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10]为公共体育服务品类的丰富提供了路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民营化只有在市场良好、信息充分、决策张弛有度和外部性有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佳效用”[11]。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较为丰富,其品类也因分类标准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样态,国内知名体育学者周爱光曾依据服务特征、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层次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了类别划分[12],每个标准之下都有2~3 个二级类别,且还可以分为更具体的小类别和内容。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品类数量有一定的要求,在当前的形势下,借助于市场的力量调动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来丰富公共体育服务的品类是可行之举,毕竟“市场对于资源有效配置有着天然的优越性”。

4.2 理论架构:层级划分的中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依恃

社会分层理论是本文所述的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立论依据。社会分层所描述的是社会成员或群体因资源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其本质是“关于人们之间的利益或资源占有的关系,它的核心是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秩序”[13]。社会分层的理论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是经典社会学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社会分层理论观(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被奉为三大传统,其中,“马克思的阶级分层和韦伯的阶层分层被视为社会分层研究的两种基本理论范式”[14]。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以达伦多夫、赖特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和以吉登斯、戈德索普等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二战之后,形成了“功能论的分层观”和“冲突论的分层观”两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模式,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社会分层理论以综合化的趋势呈现于世,受后现代主义和后工业主义思潮的影响,涂尔干主义、新结构主义、文化主义等理论取向陆续涌现。进入21 世纪,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格仑斯基是社会分层研究方面的代表,其归纳的“七种资源形式”(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声望资源、公民资源、人力资源)对中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虽然本质意义上的社会分层在中国已存在了几千年,但社会分层理论形成却因中国社会学研究起步较晚而滞后于西方国家,早期的相关研究在上文中已略有提及,毛泽东的相关论著、陆学艺教授的专著等都有涉及,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孙立平、李培林、郑杭生等也有相关论述。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研究的进一步加强,国内部分学者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是代表性人物,其早在1993 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在后续的相关研究中又对建国以来中国理论界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划分为“五个阶段”①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后至1957 年)阶级分层;第二阶段(1957 年至1978 年)政治分层;第三阶段(1978 年至1980 年代中期)政治分层体系向“客观的阶级结构”回归;第四个阶段(1980 年代初期至1990 年代初)贫富差距大讨论;第五个阶段(1990 年代至今)大陆分层研究模型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系统分析了中国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②十种标准:即区分社会地位差异的十种资源, 即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 职业或就业资源, 政治权力资源, 文化资源, 社会关系资源, 主观声望资源, 公民权利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以上社会分层理论,尤其是关于社会分层标准的研究是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基础,也将会有效地指导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设计和配置。

4.3 规划设计:构建层级化的公共体育服务科学体系

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规划设计是各种体育资源和多元体育需求整合的系统工程,也是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实现的最关键环节。本文立足点在于人的社会分层,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的体育需求。因此,这两点是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规划设计的基点。

所谓规划设计,规划和设计是其内涵的具体指称,如同“准备蛋糕原料”和“具体制作”两个过程。规划即谋划,具体是指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实现需要事先对当前人的社会分层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基本的分层框架,如陆学艺教授的“十大分层”,具体可以根据既定的分层标准和当前社会发展对阶层划分的影响进行适当调整,经由专家论证确定具体的分层,之后针对每个社会阶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调查每个阶层的体育项目选择取向,确定具体的体育项目,因为体育项目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最基础承载,美国也曾采取过类似的办法,在“健康公民2020 年”计划中将体育活动项目分为15 个子项目来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15]。同时,对每个阶层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点,确定具体的需求内容,如器材、场地、服务质量、指导、体育文化等等,以上内容可以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由各地科研人员完成;接下来就是“制做蛋糕”,亦即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设计,在考量“城乡差异”和实际体育需求的基础上,将“器材、场地、服务质量、指导、体育文化等”原材料按比例进行铺摊,同时配以“制度、措施、政策”等辅料,最后用模具定型,使其“一体化”和“规范化”,形成以“层级化”为基本特征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经由“政府”这只手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切分,最后成为符合绝大多数公民“口味”的公共体育服务。

4.4 统筹布局:科学合理配置层级化的公共体育服务

规划设计是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基础铺垫和构架搭建,是一个“做蛋糕”的过程,而统筹布局的要旨在于如何“切蛋糕”和如何“分蛋糕”,所谓统筹,其本身就有“打乱、重组、优化”之意,统筹的深层意义表述是一个过程的5 个步骤即:统一筹测(预测)、统一筹划(计划)、统筹安排(实施)、统一运筹(指挥)、统筹兼顾(掌控)[16]。因此,在层级化的公共体育服务配置的过程中要打乱原有的资源配给格局,依据层级化以后的公共体育服务情况和地方实际体育需求进行优化重组,在兼顾公平、均等的原则下进行合理配置。

“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密不分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是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基础”[17]。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将继续存在,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在短期内也难以改变,这一现实为层级化的公共体育服务布局带来困难;再者,中国广袤的地域中,各地区之间的体育发展极不平衡,由东至西渐次落后的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公平配置提出了挑战。所以,层级化的公共体育服务配置既要着眼于全国的总体状况,也要考虑“城乡”和“地域”两个方面的差异性,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地方体育资源和体育需求的基础差异。“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时应充分考虑地域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优先支持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18]。在具体的布局和配置过程中,可依据中国地理位置分布总体格局,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来进行,根据每个大区地方经济、体育资源、体育需求、体育项目及选择取向等方面的总体情况,按照“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原则,在政策倾斜、财政支持、体育资源分配、社会组织培育、机会创造方面优先考虑西部欠发达地区,设立“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实验区”作为辐射点,逐渐形成“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的配置格局,在此基础上逐步向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推进,同时形成信息搜集、整理和反馈机制,将各地成功的经验和成熟的做法进行普及推广,形成地区联动、互相促进的整体格局。

4.5 监管评估:建立“政府+社会”的评价反馈机制

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政府体育部门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也依赖于地方政府体育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具体落实。且层级化的布局和实施都需要充分考虑公共体育服务的各个具体环节,如前所述,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过程中会采用购买方式、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会有多个社会组织参与竞争,这些环节会因利益的存在而产生“暗箱操作、权利寻租、非法竞标、市场失灵、垄断、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此类问题不仅影响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而且还容易“致使公共体育服务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丧失”。因此,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过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因为“监管是克服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以及解决公平性问题的重要手段”[19]。监管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合力,政府纪检、检察等部门与新闻媒体、公众密切配合,使每一个环节都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国家政府体育部门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进行绩效评估,即在一定的标准框架下,合理运用评估方法,如英国的绩效信息:投入、产出与效果评估方法,美国的“3E”评价法①“3E”评价法即从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 3 方面评价公共体育服务的方法。等,“对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行为过程及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20]。以此为依据检验公共体育服务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同时形成反馈机制,查找问题,改进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优化配置。

4.6 制规安排:配套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制度

管理学领域的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21],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约束力,以执行力为保障。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本质上是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运行的制度化设计,其设计、运行等环节都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在广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背景下,“政府不应致力于服务的生产,而是公共服务需求的确认者、购买者、监督者和评估者以及精明的支出者”[22]。因此,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政策制定亦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毕竟“制度的建立和培育是政府行为最重要的结果”[23]。鉴于以上分析认为,政府体育部门应针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从法律法规建立、政策制定和监督、长期发展规划等方面予以完善,以制度化的手段促进社会体育资源科学、合理地融入公共体育服务,以层级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运行。同时,政府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标准,“不仅要对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的决策、实施、项目等进行评议、跟踪及考评”[24],从而以更多、更优质的体育服务满足公众的体育需求。

5 结语

多元化并快速变化的体育需求和有限的体育资源为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工作带来挑战,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是一种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探讨和设计,基本思路是从宏观着眼、微观切入,基本内容的陈述和论析也因此进入了窄小的“胡同”,相关论述未能详述,研究题旨以“做蛋糕、分蛋糕”这种学术表达稍欠严谨的比喻来具体呈现,以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些许借鉴是本文的冀望所在,同时也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猜你喜欢

层级分层资源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层级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我给资源分分类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2014—2016贵州英语学考、高考学生认知水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