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分析①
2021-11-22唐少林欧阳伟兵王倩
唐少林 欧阳伟兵 王倩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将体育锻炼,人民身体健康放在全国战略发展的首位,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荣耀是彰显我国竞技体育实力与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青少年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在竞技体育中扮演中重要角色,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是确保我国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竞技体育中并排走在一起的保证。
随着新中国在世界竞技体育中逐渐展示锋芒,我国竞技体育在一些项目上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但是与美国等其他世界体育强国相比,仍然有充足的上升空间。该文将对中美两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培养的不同体制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国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优缺点,寻找可供当前竞技体育培养方式改革借鉴的理念。
1 中美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选材培养机制差异
我国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是以“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从长时间的招生情况看,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影响了大部分家长的思想观念。在我国家长的意识之中认为只有文化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而体育运动则不能称之为一个终生职业[1]。美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模式,中小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大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够达到国际水平[2]。
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主要以省市退役运动员、省市各类体校运动员或是二线运动员、传统项目学校的优秀学生运动员及有一定运动能力的高中毕业生为主,其中各类体校运动员或是二线运动员占比较高,通过高考考试进入高校的运动员所占比例较小[3]。在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入学必须满足4个条件。第一,美国NCAA有专门的设立资格审查委员审查高水平运动员。第二,申请进入大学的运动员必须取得高中毕业证书才有考试资格。第三,申请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必须修满高中所有学分,并且达到一定的标准。第四,完成AST考试,规定考试成绩必须达到最低分[4]。只有满足以上4个条件的运动员才能进入美国大学。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由高校负责,根据高校需求招收所需运动员,参与高校报考的运动员必须持有运动等级正书。国家不专门设立专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检测机构。
综上所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以体育系统为主,教育系统为辅。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以教育系统为主,体育系统为辅,在保证运动员在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向高校及国家输送优秀的运动员,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健全人格。
2 中美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经费输出机制差异
美国通过国家专项资金对竞技体育进行资助,运动员每年除免除高昂的学杂费、获得医疗保险外,还将获得大约1~2万美元的奖学金。在我国有69.1%的学校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作为运动员学分的奖励,有9.9%的学校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用来奖励文化学习成绩,12.4%的学校用来减免主要课程,8.6%的高校用以降低分数的方式刺激学生[5]。美国高水平运动员参与竞技比赛的经费来源主要由学校拨款,每年各高校平均拨款300~400万美元,最高可达1000万美元。其次是出售电视台转播权,全国性的电视台转播一场必须付给每支球队出场费,最高可达50万美元,各州各地方电视台付给当地大学生运动员每场出场费0.5~25万美元。而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给,主要用于普通大学生的体育经费。研究表明,北京一些院校每年用于运动队的费用大概为6万元人民币,平均到每名运动员身上大约1500元人民币。据对54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每年用于体育的经费最多的为18.6万元,最少2.5万元[5]。美国税法规定,美国的一些企业如果想要资助奥林匹克运动,必须把10%~15%的收入给美国奥委会,实际上就是政府财政变相投入[6]。
综上所述,在竞技体育比赛中,美国的奖赏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高水平运动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昂的费用可以激发初高中运动员向高水平运动员冲刺的潜能。我国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奖赏制度与经费输出与美国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 中美青少年竞技体育赛事组织结构差异
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进行分管负责,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以各自为中心举办体育赛事。研究表明,各省市教育部门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要远多于体育部门运动员。说明普通在校生学生运动员群体占多数,不乏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两部门长期独立工作,可能会导致具有良好运动天赋的青少年不被发掘而因此埋没[7]。美国体育管理由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全权负责,政府不设立专门管理体育的政府部门,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是最具有权威的体育管理组织。该组织由多个高校参与,集集权、分权于一体,各体育部门相互监督、共同监管,权责分明,管理效率高[8]。整个体系以市场调节整合资源进行运行。独立能力强,不受任何政府机构的管理。全美大学体育联合会被美国国会授予大学体育竞赛规程和规则的制定权、解释权与仲裁权,其业余体育法是青少年广泛参与体育运动的保障。
综上所述,美国青少年竞技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是由专门的体育组织与体育法进行保护和约束,避免运动员过早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对于我国体教结合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避免两极化的出现,切实保障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4 中美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教练员团队组织差异
教练员在青少年竞技体育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袁伟民指出,教练员是一个运动项目水平提高的关键,教练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教练员还普遍被国内外体育人士尊称为优秀运动员的“设计师”,世界冠军的“雕塑家”。在我国,高校体育课主要针对本科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为主,参与体育授课的教师都是具有高等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并且学历要求硕士及以上[9]。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趋于年轻化发展趋势,缺少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练员。教练员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进修不系统,缺少开阔眼界的机会,高校教练员专职教练员所占比例仅占总人数的12.3%[10]。美国ASU体育部门是NCAA的分支,由分管竞技体育的校长直接负责。教练员团队由主教练、助教主教练、研究生教练员、体能教练员等组成,从模式上可以看出,教练员团队相对职业化。教练员从教专业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受聘教练由获得过23枚奥运金牌选手的主教练、奥运代表队的主教练、曾担任过8年NFL的主教练等高深资历教练所构成,师资强大[11]。在美国许多州要求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硕士学历,据美国2002年联邦政府的统计,已经有50%的中小学教师取得了硕士学位。美国执教青少年体育的教练员由国内专业的体育组织:美国青少年体育联盟(NAYS)、美国运动教育计划(ASEP)、青少年体育研究生(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Youth Sports)为青少年竞技体育体系提供资源培训。2007年,NFHS为高中教练员提供在线培训项目,并提供全国教练员认证正书[12]。
综上所述,美国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与我国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略有不同,美国的定位是向奥运会与职业联赛输送高水平人才,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很多是像西北大学一样的管理模式。
5 结论
第一,目前,学训矛盾仍然是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仍以夺取金牌为主要目标,与以培养具有德、体、智、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理念相偏离。
第二,我国对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的培训机制不够完善,高校缺少竞技体育人才培训体系,体育部门对竞技体育经费收支手段单一,缺少创新性、主动性。美国则不同,青少年体育教师、教练员专业素养水平高,有完整的竞技体育组织全程为竞技体育输送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
6 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大—中—小学体育一条龙教学模式,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团体的体育理念灌输,激发青少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感。
第二,各高校、体育组织机构应积极对体育教师与教练员的专业理论、技能组织培训,建立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借鉴美国经验,创新并主动拓展经费收支途径。
第三,制定关于体育运动与体育人才培养体育相关法律、法规,为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培育壮大多元体,优化职业体育发展环境,畅通人才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