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黔东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扶贫模式研究①
2021-11-22谭小春
谭小春
(凯里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凯里 556011)
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根源也在农村,因此,在民族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将其纳入旅游扶贫中,因地制宜推出体育旅游扶贫特色产品,不断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增强贫困地区人们自主扶贫意识,实现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地处苗岭山区,聚居着苗族、侗族等33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文化富饶、经济贫困的民族地区。该地区山地多,平地少,自然环境恶劣,所辖的17个县市(区)中有14个是国家级贫困县。2019年1月15日,黔东南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黔东南脱贫攻坚任务紧迫繁重,全州仍有28.59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仍为全省最高,脱贫攻坚仍有不少“硬骨头”[1]。距离我国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基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下,在分析黔东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扶贫作用的基础上,探索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扶贫模式,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不返贫”。
1 黔东南少数民族体育参与旅游扶贫的现实意义
1.1 提升黔东南旅游知名度
少数民族体育由于能满足游客“求异、求新、求乐”的心理需求,应成为旅游扶贫开发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黔东南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努力将民族体育文化与各类旅游资源进行融合,创造性地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提高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镇远、台江、施秉等地的龙船节,除赛龙舟外,还举行斗牛、赛马、斗雀、踩鼓、吹笙等民俗体育活动,届时清水江两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体育搭台、旅游唱戏”,通过体育品牌赛事的举办,提升了黔东南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旅游消费,助推旅游脱贫。
1.2 利于形成特色乡村旅游
黔东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多元并存,和谐共生。民族体育的生命与魅力来源于多元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一旦脱离这原生土壤,就会失去激发民族体育原有文化特质的语境。因此,大多数民族特色体育在开发过程中难于模仿,利于形成“一村一品”的体育旅游产品,对游客有一定吸引力。比如岜沙苗寨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至今保留着镰刀剃头、佩带火枪的古老生活习俗[2]。随着岜沙旅游业的兴起,火枪自然成了游客关注的焦点,自然也带动了当地人火枪表演的创收。如岜沙“枪王”滚元亮带领族人成立的火枪表演队,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做大做强了火枪演艺产业。
1.3 带动黔东南旅游业发展
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消费项目比较,具有投入成本低、周期短、娱乐性强、消费价格低、参与性强等优势,能更好地吸引游客,适合贫困地区开展。因此,将黔东南民族体育融入到旅游扶贫中,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产品,更好地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以独木龙舟、斗牛、摔跤、抢花炮、跳芦笙等传统体育为主题的节庆旅游活动,不仅向游客展示了黔东南独特的民俗体育文化,而且还促进了商贸、农业、旅游、会展等的大力发展,使体育节庆成为融民族文化展示、休闲度假、产品交流为一体的旅游综合经济增长点。2016年,台江独木龙舟节,引来上万群众观赏,期间的独木龙舟赛、摩托艇赛事表演、垂钓、荷塘摸鱼、苗族工艺品制作及展销等活动,为广大游客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盛宴”,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如痴如醉[3]。
1.4 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当前,黔东南对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的主要方式以政府为主导、以村寨为主体的模式进行。各级政府为保护民族体育文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保护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模式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民族体育传承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要激发当地群众自主保护民族体育文化的积极性,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民族体育能给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回报。因此,将民族体育作为旅游扶贫产品开发,无论是参与景点景区的民俗体育表演,还是参与民俗体育节事活动,客观上都将增加当地人的经济收入,也促进了人们对民族体育由被动保护向主动传承的转化,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每年清水江、巴拉河流域独木龙舟活动,需要数万只的鸡、鸭、鹅、小黄牛等作为展演龙舟的馈赠礼物,营销额近百万元,这直接激发了当地居民参与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的积极性[4]。
1.5 利于提高贫困地区人们自主脱贫意识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对提高民族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及改善精神面貌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是实现脱贫攻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在过去,黔东南各村寨人民通过斗牛、赛龙舟、抢花炮等活动联络感情、集聚人心、振奋精神。如今黔东南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除了发展农业外,还应通过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来增强信心、积聚人气、振奋人心。同时,由于少数民族体育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还能塑造人们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对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树立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精神,改变一些人落后懒惰思想,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扶贫先扶志,这种体育“扶志”,利于激发民族贫困地区人们主动参与扶贫的内生动力,能够逐步提高其自主脱贫意识,相信自己完全有可能依靠自身努力和优势实现脱贫致富。
1.6 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
由于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在运动中产生的,主要投入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无论投入多少器材设备,都离不开人本身的活动,所以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的体力和技能投入都是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基本要素。而且有些项目只需在短时间内进行培训就可胜任,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随着黔东南乡村旅游的广泛兴起,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凸显,许多拥有传统体育技艺的外出贫困群众纷纷回乡就业,有的通过在景区、村寨、农家乐进行忙时务农、节庆时登台表演的方式获得经济收益,如仡佬族贫困者通过高台舞狮和打篾鸡蛋等项目商业化演出实现脱贫;有的通过生产制作、销售民族体育用品、民族体育服饰、民族体育纪念品等带来经济收入,如丹寨县卡拉村成立卡拉鸟笼文化合作社、鸟笼协会、丹笼公司等,探索出卡拉鸟笼生产到销售的鸟笼文化产业链,2017年,合作社务工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上缴村集体经济14万元,成为卡拉村乡村旅游收入的重要经济实体之一[5]。
近年来,黔东南的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摔跤舞和龙舟、斗牛、斗鸡、斗鸟等民族体育由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且产业化越走越宽,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产业、就业支持。目前,龙舟、斗牛已成为黔东南州某些地区人们重要的发家致富门路。
2 黔东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扶贫模式分析
2.1 专项型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扶贫模式
所谓专项型模式,是指以某一种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唯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是单纯的为了这一吸引物而来[6]。这类产品主要是以民族体育赛事和节庆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为主,发展潜力巨大,开发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黔东南民族体育与民族习俗紧密联系,为打造山地户外运动旅游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当前州委州政府极力把该州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山地户外和水上运动为突破口,以民族体育为着力点,以山地户外特色体育赛事为抓手,大力培育与发展新兴户外体育赛事[7]。如黔东南国际漂流节,雷山超100km国际挑战赛,施秉云台山登山赛、自行车赛,台江独木龙舟赛,镇远、施秉龙舟赛等,积极发挥体育赛事综合效应,推动体育、文化、旅游与扶贫融合发展,加速推进黔东南脱贫攻坚步伐。2017年,镇远龙舟节共接待游客37万人次,同比增长58.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61.05%[8]。2019年,环雷公山超100km国际马拉松以“迈开步子跑,甩掉贫困帽”为主旋律,吸引了大量运动员、游客、媒体工作人员的到来,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了保安、卫生、导游、保洁等工作岗位。大赛还新增了与马拉松相关的农特产品展销会,对推动黔货出山、带动贫困家庭致富、助力黔东南扶贫工作迈向新台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黔东南通过落地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产业等体育助力脱贫的重要举措,发挥了体育产业综合带动效应,促进了体育工作与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营造了一个“脱贫攻坚、体育助力”的良好局面。
2.2 组合型体育旅游扶贫模式
所谓组合型开发模式,是指将少数民族体育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互配合,在整合资源开发中,民族体育资源和其他旅游产品相互融合,既观光旅游,又参与体育活动[6]。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黔东南少数民族体育资源较为丰富、自然生态良好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寨,利用民俗节庆,将民族体育与各种活动结合,吸引游客消费,共同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脱贫致富。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有凯里甘囊香芦笙节、台江的姊妹节、雷山苗年等,这些民族节庆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的到来,成为推动地方文化、旅游、经济的助推器。雷山苗年,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已成为该县一张烫金文化名片。2019年的雷山苗年,非遗展演、苗歌大赛、芦笙舞乐大赛、“苗岭斗牛”大赛、自行车赛、超百公里国际挑战赛、斗羊、斗鸡、捉鱼、捉鸭子等活动精彩纷呈,对加快巩固雷山脱贫攻坚,推动雷山实现全域旅游具有重要作用。
2.3 附带型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扶贫模式
附带型模式是指在观光旅游中附带介绍民族体育知识,或观看民族体育表演,或参加民族体育活动等[10]。这种模式与组合型有些类似,只是民族体育在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所占的份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如在景区景点开展的民族歌舞表演,以及供游客观赏、体验的民间体育表演和活动等。
2.3.1 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体育扶贫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正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时尚选择。少数民族体育具有的“生态性”“人文性”“休闲性”“康体性”等特征是现代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方式,应成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因子。有“中国苗都”美誉的西江千户苗寨,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其最富有吸引力的核心资源就是上千栋吊脚楼村落景观和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其中的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及苗年、牯藏节、吃新节等习俗名扬四海,是西江旅游扶贫中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2018年,西江景区游客接待量就达11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8亿[9]。2019年10月19日,全球首部苗族大型山水实景《西江盛典》首演成功,依托雷山县大塘景区原始苗寨风貌和周边的自然景观,借助现代高科技和精美的舞台打造,将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及爬坡节、吃新节、鼓藏节等元素一一呈现,给人震撼心弦的视觉效果。该项目将在大塘景区剧场内进行常态化演出,将为当地老百姓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项目预计每年可收入至少3000万元以上,3年内实现项目营收1亿元,将有效地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促进雷山社会经济的的全面发展[10]。
2.3.2 与特色旅游小镇融合的体育扶贫模式
当前,特色旅游小镇是加快民族贫困地区实施脱贫攻坚的助力项目。为了尽可能地挖掘特色小镇的潜力和发挥其最大优势扶贫,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特色产业扶贫。因而少数民族体育应成为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发展旅游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丹寨万达小镇,是万达集团捐资打造的极具苗寨风格的旅游扶贫小镇,以苗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集商业、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其锦鸡舞、芒筒芦笙舞、古瓢舞、斗鸟、斗鸡、斗牛等民俗体育文化风情独特,令游客耳目一新。到2018年7月3日,丹寨万达小镇开业1周年庆时,小镇全年累计接待游客已达550万人次,是2016年丹寨全县游客数量的600%;丹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24.3亿元,是2016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的443%,直接创造近2000人就业,带动全县1.6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11]。
3 结语
当前,黔东南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期,少数民族体育参与旅游扶贫是黔东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不可忽视的举措,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加大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力度的同时,将民族体育与各种旅游扶贫资源融合,加大民族体育旅游扶贫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不断创新民族体育旅游扶贫模式,使民族体育旅游成为民族贫困地区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