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研究①
——基于美国NASPE高质量儿童体育教育体系两大原则
2021-11-22冯骋
冯骋
(湖北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2)
1 研究目的
我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并相继出台和实施全民体育健身相关政策,致力于加强体育健身法律保障,改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加大体育专业人员培养力度,丰富相关产品与服务,完善体育产业市场,旨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以及丰富全民精神文化活动,打造体育强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体育教育更应从娃娃抓起。有研究表明,幼儿期开始学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成长发育,培养创新协作能力,更可以为今后打下体育运动适应能力强、动作协调性好等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科学的儿童运动课程指导不仅能有效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也能提高儿童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科学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美国运动与体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简称NASPE)是美国最具规模的综合性体育专业机构,其发展成果代表了世界顶尖水平[1],以“高质量儿童体育教育”体系著称。该体系的两种重要原则对我国幼儿体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美国NASPE高质量儿童体育教育体系的体育课程设置指导原则及体育教育原则。
对美国NASPE高质量儿童体育教育体系的体育课程设置指导原则及体育教育原则进行了解读:在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有意义的内容、适宜的指导、儿童和项目评估的前提下,针对儿童个体发展水平设计运动课程、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来运动、以整体的方式学习和发展、保证自由实践的机会、创设目标明确的环境,关注儿童的反应和兴趣。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进行了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NASPE建构课程指导原则
第一,针对不同的幼儿个体发展水平设计差异性、针对性的课堂内容,年纪大小与动作发展相关,但不是绝对标准。
第二,让所有儿童都可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进行运动,积极参与到满足他们个体需求的相关环境和任务中。
第三,以整体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将体育运动融合进其他各个领域,通过运动体验,来使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得到发展。
第四,为儿童提供自由实践的机会,通过有计划的运动提升幼儿的游戏体验。
第五,教师充当着幼儿运动指导和协调者的身份,创设目标明确的环境,在过程中认真观察幼儿的反应及兴趣,允许幼儿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提出新颖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让幼儿有时间和机会来做出相应反应,与其他儿童一起参与运动,拓展学习[1]。
3.2 NASPE高质量儿童体育教育原则
3.2.1 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
使所有儿童都能接受体育教育;体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的学时、规模相同,配备充足的体育设备设施。
3.2.2 提供有意义的内容
由优秀的体育教育专家基于州或国家体育标准制定实施适宜项目,包括提升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和情感发展的技能指导内容和促进儿童理解、改进和维持身体健康的评估内容;内容有利于儿童发展关于运动技能的认知概念、合作技能及多元文化视角,增加日常体育活动量。
3.2.3 适宜的指导
指导模式多元化,包含全纳教育、实践机会最大化的课堂活动、支持学习的校外体育作业,同时,体育活动不能被作为惩罚或伴随惩罚进行。
3.2.4 儿童和项目评估
评估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元素,需要连续开展,其标准与州、国家的体育教育标准一致,要通过定期评估来监测和加强儿童的体育运动学习,并将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相结合,每一个评估单元都要有利于实现高质量体育教育[1]。
3.3 对两种原则的评价
3.3.1 层次性
以不同身体能力水平的差异划分层次,设计规划针对性的课程。如将儿童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动作学习速度快、动作学习速度较快、动作学习较慢等,针对学习掌握体育动作的效率、速度规划动作难度不同的课程,依层次逐级提高动作难度,在动作学习较慢的学生完成学习、熟悉掌握动作技能后,再依次按照这样的规律进入动作学习速度较快、动作学习速度快的层次学习其他体育运动;或在进行一定的测试评估后,针对不同儿童的特长规划不同的课程,如将柔韧性突出的儿童划分到一个运动课程中,将爆发性突出的儿童划分进一个课程中等,儿童除了进入自己相对擅长的相关体育课程进行学习,还须通过“辅修”其他领域的体育课程来完成全面、完整的体育教育,也可以按照儿童年龄大小来划分不同层次,进行不同课程的学习。
3.3.2 协同性
将运动体验融合进其他领域,让儿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自由的实践,促进其发展。除了直接参与体育运动课程,儿童还可以在其他方面间接获得运动体验,这需要家庭、社区、社会共同营造设立具有相对条件的环境。如在课外时间,通过游戏使儿童在快乐的体验中经历体育运动;或家长带儿童进行课外实践,参加户外拓展。以这样的方式,儿童不仅能获得运动体验,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体验增加认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3.3.3 平等性
指导模式多元化,虽然对不同分层的儿童进行差异性指导内容,但保证了每个儿童都平等接受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也保证了体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行全纳教育,即对所有儿童都不歧视、不排斥、不分类,使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机会进行运动体验,让所有儿童都可以参与运动,接受体育教育,满足每个个体的需求;并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让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保证其他科目的课程学时、规模与体育课程相同;利用每个可开发的运动资源,保证足够的体育设备设施,确保儿童都可以接触使用体育设施设备。
3.3.4 反馈性
以儿童为中心,制定实施包括提升儿童生理、心理、情感发展在内的指导内容和促进儿童了解、提高和保持身体健康的评估内容,在体育教育进行的同时观察儿童的反应和兴趣,在进行大量的观察、充分了解儿童兴趣和选择之后,对儿童和体育项目进行定期连续性评估,监测和加强儿童的体育运动学习,并将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相结合,每一个评估单元都要有利于实现高质量体育教育,通过随时了解幼儿在学习上的进展情况,获得教学过程中充分连续的反馈,有利于及时对教学方式内容进行改进,制订更加科学可行的体育教育方案。
3.3.5 非惩罚性
体育活动不能被作为惩罚或伴随惩罚进行。体育活动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强化运动技能、提供休闲娱乐,是一项积极的、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身体活动,错误的运动方式会给人体造成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但在掌握正确运动方式的情况下,它对于儿童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要鼓励儿童从小参加体育运动,提高对体育专业知识的了解,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若将体育作为处罚方式与儿童进行接触,会造成儿童对体育的反感甚至排斥,这与幼儿教育的初衷相悖,既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儿童体育的发展。
3.4 我国幼儿体育的发展现状
3.4.1 教师性别差异现象显著
我国幼儿体育教育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现象。在工资水平、刻板的教育观念、工作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影响下,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大部分都由女性组成,男女比例差异悬殊。因此,幼儿体育教育者几乎都由女性教师担任。但这些幼儿园教师多担任着生活指导、艺术类课程教学者的角色,而对体育类课程的熟悉度与男性教师相比相对偏低,对幼儿体育课多为代为授课,因而使幼儿缺乏完整的、连贯的体育教育,对幼儿体育的发展具有一定消极作用。
3.4.2 专业性欠缺
幼儿园缺乏体育专业人才。当前幼儿园中缺少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人才,教师多为幼教专业。女性教师比例较大,对体育类课程的熟悉度较男性教师来说相对偏低,且少有的男性教师在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水上也缺乏专业性,对于体育内容教学的课程规划、动作教学、安全缺乏专业性。
教师的体育综合能力是软件,幼儿活动场地的体育设施是硬件。幼儿园的室外基础设施多为游乐设施,针对幼儿体育而建设的专业体育设施较少,难以实现体育课中对每个幼儿进行足够的资源分配,限制了体育课的进行。体育活动场地较小,也限制了幼儿体育活动范围。
3.4.3 教学内容单一
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强制性,我国幼儿体育并未包含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因此体育动作技能学习的地位不高,课堂要求并不严格,较中小学体育课程来说,内容单一,多以走、跑、跳为基础进行教学,形式缺乏规范性,对于幼儿对体育的初始认知具有不良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重要环节:政府加大对幼儿体育的教育投入
政府加大对幼儿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增加体育场地的面积,扩大幼儿运动的范围,改善原有的体育设施,增加新的体育设施,提高跑道、篮球架等设施的质量,充分为儿童打造优质体育资源,提高儿童进行体育运动的体验感,提高硬件水平;同时,提高幼儿体育教师薪资待遇,并相应地提高对幼儿体育教师的专业度要求,吸引更多体育专业毕业的人才,尤其是专项人才。专项人才对自己的专项知识更为熟悉和精通,在课程安排和教学上更加专业,更能吸引幼儿分层学习不同运动,体验不同运动的趣味和魅力。
4.2 中心环节:科学创新游戏内容
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力极大,不论是何种游戏,都能使儿童乐于参与其中。幼儿体育课在教学时应适当将体育与游戏融合,在游戏中体现体育的竞技性、健体性,在体育运动中体现游戏的乐趣性、参与性,从而激发儿童体育运动的兴趣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游戏设计要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内容,满足当下的体育教育需求和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同时,父母可带幼儿在课外实践中进行新型运动体验,如户外拓展、趣味比赛,使儿童间接获得运动体验。
4.3 基本要求: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
体育教育重在体育,难在教育。教师在观察幼儿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表现时,应作为指导者,以清晰明了、简单易懂的方式指导教育幼儿学习相关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儿童的自主学习意识、积极运动意识、对健康的理解和安全意识。儿童在教师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能提高对不同体育专项的技能、理论、注意事项的了解,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整体体育素质、身体素质。
教育、游戏、运动是支撑幼儿体育的三大基础。鉴于上述启示可以看出,要以幼儿的发展为目标,将教育、游戏和体育运动相结合、渗透,建立有效的幼儿体育发展机制,形成以游戏促运动、以运动促教育、以教育指导游戏的良性循环。共同提高幼儿体育专业性、层次性、平等性等,要始终提高硬件和软件的水平,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创新、教育指导,促进我国幼儿体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