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①

2021-11-22刘衡升刘维韬马凯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体育锻炼

刘衡升 刘维韬 马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 北京 100083)

1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所谓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指运用一定的机制,将体育课程内外时空的限制打破,使课内与课外形成有效的衔接,实现联动,以实现体育运动技能提升的目的,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越来越重视,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育水平、性格、兴趣和爱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当前的高校却因扩招,规模不断增大,但体育设施和体育项目开展条件没有及时升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育锻炼与发展诉求。通过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打破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的时空限制,加强二者的衔接,使课外体育运动成为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内外的体育实践当中。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任务

2.1 拓展学生的参与面,集中管理

根据教育部所提出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体育的工作意见,以及有关的课程指导的精神,与目前的体育课程发展形势相结合。融入以学生为本及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借用现有资源开展不同的课堂教学、锻炼和竞赛活动,让学生的锻炼面可以不断拓展,构建起学生自学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为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打下扎实基础。

同时,把体育教学由传统教师分散管理的方式转变成为体育部门中的系统管理,由单一目标定性或过程定量管理转成为综合式的管理,以此避免教师管理尺度、内容不统一的情况,加强管理的实际水准并提升管理的效率。

2.2 重视技能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对于体育课而言,其核心内容在于运动技能的学习,技能的规范性是实现其领域目标的载体,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运动技能的有关教学。在教学中,技术动作并非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提点,根据自己的认知,对所学过的动作技术进一步认识、提升,并加以巩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去尝试并完善技能动作。

同时,还需要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在于以学生为本。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及热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现探究新的情况与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及自主意识,对教学观合理更新,重点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

2.3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成功与失败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其成功和失败并存,快乐与痛苦齐肩。伴随努力、拼搏的乐趣是成功的,而不用付出努力又无法感觉到快乐。所以,内容简单、运动量小的活动和体育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关系,只有在严格要求下,学生向着目标努力并且拼搏之后的运动乐趣是体育应具有的过程。参与者应具有对真知的追求,对新事物的兴趣。

3 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逐步推进,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学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关注,但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其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教学目标定位不清、师资力量不足、场地器材匮乏、教学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导致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无法实现协调配合。要想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相关高校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树立一体化教学观念

要想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学校领导层和体育课程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思维,树立一体化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打破传统教学中课内教学与课外锻炼之间的壁障,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将学生自主的课外锻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教师则要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参与体育锻炼的指导者,组织、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的学习和锻炼有机结合,多方面、多角度予以指导,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体育基础,帮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在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打造专业化教学团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只有教师发挥出自身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的作用,才能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有序地开展体育锻炼。但随着高校的扩招,体育教师队伍无法满足“一体化”教学管理的要求。基于此,高校在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时,还应该积极打造专业化教学团队。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高校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进入到“一体化”教学管理实践工作当中,为学生的体育特长发展提供指导和管理,促进学生专项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加深项目研究,进一步深化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理论的研究,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和方向指导。

3.3 增加一体化教学投入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场地和设备器材是影响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因此,相关高校要想加快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还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扩建教学场地,添置学生锻炼的体育设备器材。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高校自身的发展实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投入的资金无法满足扩建场地、添置设备器材的需求。为此,相关高校应立足于自身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广泛联合社会力量,获取多方面的资源,增加体育教学方面资金的投入。此外,相关高校还可以因地制宜,自制体育设备器材,自行发明基于本土因素的设备器材,为学生课内体育学习及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对于体现教师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实现体育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相关高校必须重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为自身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转动小脑瓜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