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①
2021-11-22张建
张建
(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 新疆和田 848000)
体育人文精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承担着引领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是高校发展人文精神的重要内驱动力,它不仅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更在促进学生领悟“真、善、美”价值理想的追求方面彰显了体育与其他教育不同的独特教育风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高速流通,体育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开始充斥着整个社会,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发展,且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现象尤为严重,在日常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只注重学生运动技术的培养,以及自身考核结果是否合格,从而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得体育的育人功能缺失。
1 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
体育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不同领域、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是体育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的时代产物,其核心理论组成主要包括体育与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理念,而体育人文精神在实际中主要表现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尤其是体育强大的规则精神时刻充斥着每一个环节,引导着参与之人的思想[1]。进入新时代以来,体育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渗透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日常的体育实践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引导学生进行参与运动的同时,及时关注学生身心状态的变化,参与锻炼的需求;其次,尤其是在目前经济社会的冲击下,高校的体育教学,要在以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的基础上,积极在过程中融入体育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之中提升自己。
2 体育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必要性
新世纪所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素质是全面协调发展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深入融合掌握所学学科的各项知识之外,拥有一副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在培养自身良好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从学科知识的完善层面来看,尤其是在当前,各学科融合交叉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集生物学力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等多项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其次,从育人层面来看,在当前立德树人的大教育背景下,人文精神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已越来越彰显了体育发挥育人功能的价值,体育运动项目肢体运动性及体育教学中规则意识的输入,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遵纪守法意识、团结合作精神及实践演示能力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从教学改革层面来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深化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因为当前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其最终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当中,是否渗透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 在高校体育教学渗透中存在的困境
3.1 教学方法无创新,学生人文精神认知水平不足
从学校体育的教学上来看,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进行讲解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学生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大多数的体育教师没有自己的创新精神,教学方法从一始终,没有任何改变,这样的情况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对体育的兴趣,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厌恶感。
3.2 教学固有化
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并未根据地区特色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制定,教学大纲并未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升级改造。
一方面,学校体育应该充分认识到其最基本目的是文明学生的精神,强健学生的体魄,教学生各项健康知识,传授各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志。但是教学内容固定化情况下,学校体育的目的开始变得向分数看齐,学校体育安排的项目均是学生在学校必须要考的项目,非考试项目并不作任何安排。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体育教学过分注重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很少涉及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
3.3 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在体育技术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大部分是技术方面的考核,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且评价的标准容易受到外力因素的干扰。此外,由于过度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导致所有的教学均是重视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评价体系的不完整性。
3.4 学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不足
就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在教学中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校在开设各类课程和选址教学内容的时候片面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逐渐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由于考核体系的限制和功利化的侵蚀,教师只能过分关注学生的考核结果;另一方面,由于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实际考核中很难测量到且教育成果转化较慢,因此,会导致部分教师并不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4 体育人文精神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什么,有研究指出教育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生活态度的过程,而在传授学生运动技能的过程中融入体育人文精神,将其在运动各环节中进行渗透,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4.1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情操
通过在实际教学训练中进行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是哪个运动项目,其包含的运动精神对于习练者都是影响深远的,例如在足球、篮球等需要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中,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包容对队友出错的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团队的力量扩散到最大化;在跆拳道项目中,其以礼开始,以礼结束,百折不屈的武道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精神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和谐的相处和交流,增加队友之间的感情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完善学生的人格、强化学生意志品质。
4.2 有利于促进师生和谐
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学校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非像表面所看到的那样和谐共处,由于师生之间在文化水平、价值观念、年龄等方面均有差距,使得教师对待学生大多数是上级对待下级的态度,而学生也不敢和老师之间太过随意。这就导致了师生关系很难像朋友一样。因此,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将体育人文精神加入到平常的体育学习之中,让师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共同存在,打破传统学生畏惧教师的壁垒。
4.3 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是其中核心文化精神是不可缺少的,而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仅只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更多的是为了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同时这也是他们进行自我境界提升的一个绝佳机会和促进学校体育良性发展的契机,当将体育人文精神融入进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时,学生将会在参与过程中感受人文精神关怀,理解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从而达到体育育人的目的。
5 体育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5.1 在教学思想上进行逐渐渗透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应当顺应时代的进步,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人文主义教学思想融入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行为及基本素养严重影响着学生日常的基本行为状况,当教师秉持着传道解惑的精神,坚守初心,不忘使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在课程内容的教授中因材施教,并始终将运动精神渗入到日常的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意识。
5.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体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开始逐渐不适应当今时代开放的社会风气,更不适合思想较为活跃的青少年,他们身上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喜欢拘泥于某一处,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并且没有结合现实进行因材施教。在当前这个时代学生更喜欢的是去动接受,而非被动的灌输,长久处于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而体育人文精神所倡导的突出学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好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5.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学生、教师、课程考核三者的主体作用
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均采用的是期末考核机制,以分数来判断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是否合格,缺乏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体育精神的评价,因此应当从体育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考核相互结合交叉的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不能管中窥豹、一概而论。
5.4 将体育人文精神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首先,良好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效果的呈现是一个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需要将其逐渐渗透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在短小细微之处呈现出来。其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打破现有格局,增加相关体育理论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各项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体育活动。最后,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要对其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不应该过分注重运动技能的评价,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人文精神的关怀。
6 结语
体育人文精神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逐渐增加,体育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而不再是基本的运动行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推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体育人文精神进行有效渗透,对改善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现状,充分发挥体育独特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