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发展高校学生品德教育探讨①
2021-11-22李鸿燕
李鸿燕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高校学生是一特殊群体,生理与心理都处于逐步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干扰导致道德缺失。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并贯穿全程。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意志。这与道德教育中“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一致的。体育教学不仅具有教育功能,且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为高校学生德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1 品格教育与品德教育
1.1 品格与品格教育
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处理人生处境的模式,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结构,是理智习惯和道德习惯,是关于什么是公平和公正,什么是良好或不良行为的标准。西方教育界普遍认为品格是道德主体处理简单道德交往的一致的、持久的方式,是在人与外界发生联系,主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的具有内在稳定性的精神或思想品德。我国有研究品格教育的学者认为,“品格是指体现了一定道德规范(如核心价值和美德),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志成分的道德习惯”[1]。品格是可以被教育的,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决定一个人未来拥有什么样的品格,这种教育可以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
品格教育又称品德教育,通常被用来描述对孩子未来的个人和社会生存有帮助的教学。很多人开始了解行为的表象只是内在品格的体现,一个内在品格的塑造需要在生活中有生长的环境,在家庭与校园及社会中构建起一个成长空间,因此,品格教育日渐为更多人所关注。
1.2 高校品德教育与体育教育
高校作为一个受教育的场所,它的核心职能就是培养人才。高校学生这一群体是国家的后备人才力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在教育中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德育的培养。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
高校教学过程一方面要做好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学,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清晰、正确的道德修养的形成,给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2]。
新时期的体育教育即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与意志品质。高校的体育教育不仅是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或是理论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将德育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运动技能与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拼搏进取的精神,锤炼学生的意志,为德育教育奠定基础。
2 国内外品德教育开展状况
2.1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的新品格教育更注重人的品格教育。它是一种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的品格培养体系,得到了社会、社区、宗教机构的大力支持。新品格教育以社会核心价值为指导,以生活化为导向,旨在革新传统品格教育脱离现实的弊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指导其在社会生活中做正确的事情[3]。美国建国后到20世纪上半叶一直以品格教育为教育的主流,到20世纪40、50年代以国家教育为主,20世纪60、70年代以个人教育成为主流教育,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堕落成风,人们对于物质无止境的追求和犯罪率的攀升,使得品格教育重新被重视,与旧品格不同,新品格教育又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当代美国学者认为,良好的品格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2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与新品格教育的关系
体育与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立德树人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体育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具有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和具体化[4]。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新品格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体系。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道德教育应与体育教学进行更好的融合。竞技体育也有自己的道德规则,违反篮球规则,是指违反体育道德的规则。体育运动中也有道德行为,也是在无形中培养人的性格。在美国的新品格教育模式中提出了促进品格教育的几条方法,重视榜样的作用,在体育运动中,球星的力量也类似榜样的力量。学校中的体育教师也是以身作则,将自己的一些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品格通过体育运动传递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需要学生自己参与、感受运动,这也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的品格培育体系,体育运动不仅是在学校,还渗透到生活中,课余时间学生做游戏等都是参与体育运动的表现。
3 影响高校学生德育发展的因素
3.1 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缺失
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一个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的体系,不是学校一个方面的教育。社会、家庭要相互配合,以强化家庭教育职能,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形成完备的道德建设体系,推进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重视物质建设而忽视了道德建设。如何利用促进现代化的发展,将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有机结合,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在现代建设中进行不断的探索。
3.2 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在中国学校与家长心中根深蒂固,绝大多数学生从小开始接受应试教育,以教师和课堂为接受教育的主体,被动地忽视了教育的主体功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成绩已然成为学校和家长追求的目标,道德教育被忽视一旁。
我国进入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也在迅速提升,需要的人才是创新型的综合人才,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时期,主导价值体系受到挑战和冲击,一些原有价值遭到人们的质疑甚至否定。市场经济具有效率优势,而效率可以带来利润和创造财富。当经济效率作为市场的第一选择时,就等于设计了将货币提升到社会价值尺度的规则,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然而,有些人却将货币的交换效应最大化,将其作为一般的等价物,各种需求和欲望都可以用货币来满足和实现。因此,拜金主义蔚然成风。不仅如此更令人担忧的是,为了金钱和利益,导致建立的道德体系崩塌。
大学生这一群体更容易受到影响,其原因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心思较为单纯,容易受到社会中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3.4 道德监督体系松懈
整个社会的道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督体系,正如法律是大多数人行为的监督体系一样。当前,舆论监督是道德体系最主要的监督方式。舆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舆论对符合当前社会道德的行为具有鼓励作用。当人们的正义行为受到公众的赞扬时,它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引起人们竞相学习,尤其是对在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舆论具有谴责不道德行为的功能,但这种谴责的“度”很难掌握,往往容易过犹不及。
当一个社会道德监督体系出现问题时,社会成员的整体道德水平就会降低,社会道德危机就会频发,社会制度也会随之崩溃。法律中有明文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一旦触犯就要受到惩罚,而道德行为却没有明确的底线,只有大众舆论作为监督。
4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4.1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起着明显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可以纠正坏的性格弱点。高校的品德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品德教育,此时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已经初步形成,但还不稳定,普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对学生来说枯燥且无味。在道德教育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应以集体利益为中心。这些在体育教学中也有着明显的表现。如学生在篮球比赛中,既需要遵守竞赛规则,又需要有团队精神,不能搞个人主义。在竞赛中还要有不气馁的顽强拼搏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有利于更好地渗透这些品质。学生再把这些良好的品德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成为新时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4.2 德育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毛泽东曾经在《体育与研究》中写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育道德之舍。”由此可见,体育对于德育来说是很重要的。高校体育是德育教育的最好载体,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5]。体育课永恒不变的3个任务: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并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学习一定的体育技能学习,从而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因此,德育也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4.3 体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效的方式
学校体育内容形式多样,是一个集体性的活动,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发展空间。体育课以多种形式展开,在游戏或是竞赛中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此时将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学生更乐于接受。且体育课多在室外,广阔的空间更利于教师因势利导将道德教育融入进课堂。体育教师的形象多阳光开朗,身体健康,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感染学生,通过榜样力量带动学生。
4.4 不同体育运动对人品格的培养
不同的体育运动对人品格的培养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足球、篮球、排球等团体项目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合作精神;田径运动中的跑、跳、投在教育学生刻苦、坚持、拼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散打、拳击等对抗类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冷静、和自控能力等。总之,体育运动对人品格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运动项目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
5 结语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运动”为核心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首先,体育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不仅是一名体育者更是一名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自身的素质,时刻注意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要言行文明,举止大方,工作时认真负责,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学生;要树立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在体育课中,学习运动技能时分组练习技术动作,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还能使学生学会互相,学习培养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师在一旁要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配合,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完成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后,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可以加入有德育教育的话,表扬和鼓励有进步的学生,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热情转化为学习动机,进而把这种动机带入其他课程中。而对部分表现不突出的学生也要进行鼓励,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心,培养他们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品质,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