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内控与风险管理对策探微
2021-11-22欧倩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欧倩 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引言
在会计制度发生改革的背景下,公立医院在运行过程中,内部控制已经成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公立医院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风险管理的实施与医院竞争力之间也联系紧密。但就公立医院当前发展现状来看,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仍存在不足,应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策略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借此推动公立医院获得更为稳定的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1]。
一、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内涵
内部控制为公立医院将实现主要经营目标作为方向,加强资产保护,确保资产安全与完整,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可靠性,以及经营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体现出医院经营活动在实施时经济性、效果性,是医院内部运用自我调整、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取约束等一系列措施的总称,通过一定措施的制定,对公立医院所面临的风险实施管控,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财务风险则主要是指公立医院在财务活动中因内部因素或外部环境所带来多样性、不确定性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导致医院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之间出现较大偏离,进而造成医院发生经济损失风险。
二、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业财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在各个行业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为财务信息保存与传递提供便利,为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就我国目前公立医院发展的现状来讲,财务信息系统属于医院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务与财务在进行融合时,需借助财务共享来实现财务与业务之间一体化的处理,保证财务信息传递的实效性。财务工作可以借助信息系统来进行处理,使财务人员从烦琐的记账工作中抽身出来,能够将更多精力运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促进医院开展时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公立医院不断发展过程中,可以建设业务和财务之间共进的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优势将这两方面数据结合在一起。财务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工作实施的核心内容,在多个方面发挥着与医院运作、医院管理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在推进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在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应将多项内容蕴含在内,主要包括全面预算、内部控制、成本、财务信息、财会队伍管理等多方面,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实施的重点,在具体实施时管理效果并不明显,相关工作人员难以以饱满热情参与到成本精细化管理中,未能很好地与业务需求充分相结合,实现权责统一。为了能将成本精细化管理真正落实到位,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将业务实际开展的需求量作为切入点,根据业务内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总成本目标,再将总成本目标进行细化,从消耗、费用、成本等多个方面进行,成本控制人员也应加强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监控,在具体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各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通过绩效考核方式督促各部门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以确保成本精细化管理真正落实到位。
(二)深化内部监督
公立医院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保证信息之间的交流是内部控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内控制度的实施,能够为医院稳健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公立医院在发展中应积极将内部控制责任落到实处,注重财务活动的实施,深化内部监督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形成权责意识,实现有责必究,通过深化内部监督的方式使财务内控在实施过程中获得更为明显的效果。例如公立医院在开展项目建设以及购置新型设备时,应对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面监督,对于大型设备购置来讲,不仅要考虑医院的发展方向,还要考虑经济、技术方面具备的可行性,将资金效能发挥最大化,将内部监督工作有效地贯穿于设备、基建等项目购置及开展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内部监督工作的深化实施,确保内控工作在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效果,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与价值。
(三)注重财务流程再造
近几年,上级部门与市级财政部门加强了对公立医院资金整体运作的监管,使得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变得更为严苛。在传统模式下开展财务核算工作时,报销流程冗长,信息传递整体速度较慢,财务数据难以体现出精细性与科学性。财务流程再造是指在对公立医院财务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医院现有财务流程中的不足与缺陷,对其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以获得绩效重大改善的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管理、技术等进行重构,以实际情况作为依据,树立风险点,加强对关键风险控制点的关注,对可控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督及管控,运用重新设计和组织经营流程和财务运作具体流程方式,使流程实现最大化增值,将产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减少,进而使绩效得以改进,推动财务管理方面信息化体系完善和整个流程的优化,提升财务核算的整体水平,为公立医院财务决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加强内部控制与医院实际情况的结合
在内控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结合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实施时要充分体现内控工作的适应性及全面性,构建合理的、适合本单位的牵制制度与控制制度,设置交叉性监管程序,尽量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除此之外,还应注重问题处理机制的建立,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
(五)加强资金核算控制
在公立医院运营过程中,货币资金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在此情况下出现财务风险会相对较高。对于医院来讲,设置内部岗位时需体现出合理性,严格遵守和执行不相容岗位彼此之间相分离的原则,同时加强对部门以及岗位人员监督、制约,保证医院收入来源合法,运用科学预算有效控制支出。在公立医院发展过程中需强化资金营运方面的全过程管理,并统筹协调各部门之间在生产经营时出现的资金需求,保证资金运用于各个环节实现综合平衡,有效提升资金整体营运效率。就资金支付相关业务来讲,应根据“申请-审批-复核-支付”这一流程展开,将支出审批做好,运用详细审批制度以及审批权限控制支出,保证支出控制严格性,没有审批情况下不能支出。除此之外,需不断完善公立医院当中重大事项决策和责任追究机制,各项支出需在年度预算范围中,使支出控制与预算指标相适应,财务应严格把关,做好审核工作,不能出现超支的现象,由此来规避资金流通环节的财务风险。
三、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全成本控制管理
对于公立医院来讲,应注重成本管理制度的完善,明确各部门的成本目标和责任,并将成本控制与职工个人的绩效考核捆绑在一起,从而增强医院职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通过研究市场变化及医院当前的发展现状,及时合理、科学地调整成本管理重点,不断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用比较低廉的成本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确保全成本控制管理实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3]。
(二)注重全面预算体系的构建
财务预算的编制能够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证,是公立医院实现经济运行有效实施重要起点,一切工作需在保证医疗服务得到满足基础上下,将产生的全部开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并且财务部门需结合医院中事业发展规划以及业务活动具体需要对财务收支计划展开编制,其中主要为收入和支出预算,充分利用相关财务报表作为依据,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逐级编制上报,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支出与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数据,将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做比较,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及时发现预算管理存在差异,并且进行分析,科学把握下期预算起点以及未来预算控制切入点。依靠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等环节的实施,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防止预算工作在开展时出现形式化的问题,是全面预算得以落实到位的重要保障,为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学科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就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来讲,其中敏感性指标为长期偿债、短期偿债以及盈利能力。针对财务中的敏感性指标,应进行综合的分析、监测及预测,关注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并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构建财务风险方面的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将医院实际经营情况以及财务状况发生的变化反映出来,针对医院经营发展中各环节会发生或者是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并尽早采取防范措施,保证措施有效性,防止出现财务危机,为管理层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推动医院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了先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面前竖立了一道屏障。
(四)增强医疗应收款的管理
在公立医院资产中,流动资产占据相对较大的份额,因此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控而言,做好医疗应收款的管理也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应收医疗款回收的风险,它是指疾病患者在医院住院治疗期间产生的医疗费用,不能及时收回或者无法收回的情况下产生的风险。一旦出现这一风险,会导致医疗欠费,进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严重时会出现死账和坏账。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社会保障需做到全民覆盖,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城乡居民、医保患者结算款在医疗收入中占据的比重会进一步地扩大,面对应收医疗款项回收的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医院管理层应对国家政策进行认真、仔细地解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其次,确保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在使用时,严格执行医保和物价等相关政策,通过绩效考核,促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医保政策,减少医保结算资金不合理收费的扣除。
结语
公立医院属于经济实体,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当中获得稳定发展,应加强财务内控以及风险管理,不断提升财务内控以及风险管理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公立医院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获得持续、稳健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