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1-11-22福建省福鼎市秦屿第二小学
福建省福鼎市秦屿第二小学 丁 莹
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的明确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突破“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狭隘理念,从行动上转变教学方式,以切实地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尽最大努力做到言行合一,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一、兴趣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前提
兴趣不只是最好的老师,它还是催人前进的动力,是人在求索的过程中不知疲倦的精神支柱。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对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极为重要的。
1.营造氛围,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
身临其境,方得真情、真味、真趣;身临其境,才有参与的密切相关性,进而倍加关注,在真、善、美的感知中产生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的诗词韵文,有情感丰富细腻、音节柔美的散文。在学习这些作品时,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教学,如用PPT 放映相关文章的相关画面,从视觉上带给学生以直观感,也可以借助链接方式或录音机等教具播放一些与文章情感、画面风格相对应的音乐,为学生从视觉到听觉上渲染声色兼备的立体感,充分唤起他们置身其中的充实感,进而产生亲切感和体验感,为其充分理解文本而又不局限于文本的思维创新开展了自我体验的个体化途径。
2.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许多的未知都迎合了人类的求索心理。因为未知,事物才神秘;因为神秘,学生才心情迫切,想要一探究竟。因此,语文教师恰如其分地铺设悬念,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要潜心琢磨,尽量做到疑问设置巧妙而高明,而不是流于简单的疑问形式。如在设计《高大的皂荚树》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进行标题板书后,着重就“高”“大”二字进行强化,并顺势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印象中的高大是怎样的?想象一下这棵皂荚树。”低年龄段的许多学生应该都会就高大的物理特征和形象进行描述,此刻教师便可以就某一人物形象提问:“××在你心中高大吗?”在得到“高大”的肯定回答后,教师再因势利导:“由此可见,‘高大’不一定指外在形态,那么它还可能指什么呢?皂荚树仅仅只是高大在它的外形吗?”如此一来,便打破了学生的定势心理而激起他们迫切探求真相的兴趣,甚至可以就此直接开启学生特有的认知经验系统,对“高大”一词给出全新的理解。除根据关键词进行悬念设置外,教师还可就具体内容进行设计。如在《赤壁之战》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在曹、刘两大军的人数悬殊与反转的结局这一看似不合情理的对照上设置悬念等。总之,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定格。
二、质疑是演进创新思维的路径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强调了“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样如此,如何使学生做到有疑而问,疑而后思,打通学生通往创新思维的路径,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探索的有效教学方式。
1.选好质疑点是关键
一个精到的问题,是能令人思维深度得到深入,或思维广度得到开阔的问题,而不是口头随意的对错判断,或一些其他显而易见,仅仅借助生活常识即可给出直观回答的问题。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设置问题不是单纯为答案而设,而是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设。这就决定了问题的必备品质之一是带有多样可能的开放性。很多闭塞性、唯一答案性的问题固然能对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常规理解能力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对学生创新能力来说,却会形成一定程度的限制或压制,也不太符合语文这门人文学科的多样性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对教学策略进行选取的过程中,要做到既综合总揽又重点突出的灵活调度,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品质的开拓。
2.启发质疑要科学
科学的质疑能力应包括层次上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方向上的广度或深度揭示,归根结底,是要给学生质疑方法上的充分指导。
科学的质疑方法要体现在对学生一般性质疑程序的指导上。千百年来的实践经验向我们揭示,遵循由浅入深的渐进性既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又是对思维特点的正视,符合我们常规的认知。因此,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分阶段逐步进行。预习时可要求学生就文本内的现实内容进行诸如事件发生缘由等浅表层次的问题质疑;而在课堂教学中则可以就其中某一问题的深层次潜在原因进行开放性思维的探讨,这更多地依赖教师对质疑点的把握;在最后的课后拓展或课余复习中,就可以请学生根据文本彰显的主要问题进行对策思考,或进行范围扩展。
三、想象是托起创新思维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要以发散思维为依托,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甚至标新立异,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插上翱翔的翅膀。
1.依托教材,寻找想象支点
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或被动描述,或推理情节进展,或想象人物归宿等等;也可以利用文中的省略号启发学生对省略的语言、动作,或心理等进行想象;还可根据文章的结尾提示学生进行想象,因为许多文章的结尾都富有极大的开放性,“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不同学生的个性想象开阔了空间。如,在学习《小摄影师》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结尾的典型特点请学生就小男孩会不会再来展开想象。
2.允许存异,促进想象个性化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想象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奇谈怪论”,允许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个性色彩来求异,因为求异在一定角度来说正是创新的先行者,而创新又从来不等同于雷同。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这就产生了差别迥异的想象。
总之,语文教师只要做到目标明确,时刻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作教学要务,能够极尽一切所能和全部智慧,用心钻研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以丰富而灵活的教学手段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他们揭示质疑的方向和技巧,并鼓励学生想象,一定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