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园足球发展内系统问题剖析与消解
2021-11-22周永明
周永明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学界对校园足球高度关注,但大多从政策推行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改革的宏观层面进行探讨,相对而言从校园内部的中观视角探讨校园足球发展的文章偏少。有学者借助系统动力学理论开展实证研究,认为我国校园足球总体发展动力不强:就系统内环境(下简称“内系统”)而言,学生的足球运动需要、可支配运动时间、场地器材及师资力量等系统要素发展不协调,阻碍了校园足球发展[1]。鉴于学界已经注意到校园足球发展的现实桎梏,有必要对我国校园足球内系统相关问题进行深描并找寻提升策略。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内部环境入手,从校园足球发展的指导思想、特色学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资金来源、师资教学水平、教育价值取向、校园竞赛体制等环节展开分析,并提出解决之道,以期为我国校园足球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 校园足球发展内系统问题剖析
2.1 短期功利思想束缚
现实主义的短期功利性思想束缚了校园足球的发展。校园足球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喜欢、家长认同、学校配合和社会支持。然而,行为主义交换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行动、互动、情感、刺激、报酬、投资、利润构成了社会交换理论功利主义思想的基本要素[2]。现实功利性驱动人行动以都获取报酬,无论内在亦或外在,报酬与成本投资成正比,成本越高,人们期望获得的报酬越大,投资越多,人们期望的报酬越多。某一报酬出现越不可见,其价值就越小,出现距离时间越长,其价值就越小。因此,很多老师不惜以牺牲副科为代价,用牺牲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投资”来换取学生的高分作为“报酬”,从而“刺激”更多更好的生源报考自己的学校[3]。更有部分学校领导,看到足球特色学校的申报“有利可图”,便不顾自身条件积极申请,浪费财力物力。一些开展足球运动的特色学校也侵染竞技体育的陋习,为夺名次不择手段,年龄造假、虚假比赛、金牌内定等现象屡见不鲜,偏离了校园体育教育的范畴,让校园足球丧失了体育作为教育的育人功能,给学生幼小纯洁的心灵蒙上阴影。狭隘和功利的个人主义侵蚀着校园足球,很多孩子踢球不是为了获得快乐,而是单纯地想有好的归宿和前程。运动场上急于自我表现,缺乏公平、公开、公正的竞技态度,少了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将足球视为人生跳板,失去了从事足球运动的快乐和乐趣。
2.2 特色学校量少质低
我国校园足球起步较晚,特色学校数量少、整体教学水平偏低。《意见》指出,至2025年中国将建设5万所特色学校和200个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到 2017 年建设 2 万所特色学校及 30 个左右校园足球试点县。2012年11月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084所[4],截止2017年12月,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增至20218所,其中小学10022 所、初中7111 所、高中3085 所;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153所;校园足球试点县(区)102 个,每个省份平均3~4个;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12个[5]。五年内特色学校数量增长了近3倍,学校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的我国足球特色学校数量少、起点低的问题。从数量上来说,校园足球已经稳步向着既定目标推进,但是短时间内的大量上马,出现蜂拥而上、层次不齐的局面,很多特色学校的教学、训练等跟不上学校发展速度。特色学校必须是具有整体特色的学校[6],一味追求足球的竞赛特征,造成了足球学校千校一面的局面:任何学校都把足球当成特色,所有班级上课教足球、课间玩足球、课外练足球、业余训足球。这样的简单性重复,让使足球失去了特色,造成校园足球低水平徘徊的尴尬局面。
2.3 校园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校园体育基础设施落后,校园足球场地均存在很大缺口。有数据显示,全国标准11人足球场4565个,室外五人制足球场3660个,室外七人制足球场2335个,室内五人制足球场40个,合计10600个,这些数量远远达不到校园足球运动发展对场地的要求。场地匮乏问题严重阻碍了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学与训练场地不足成为校园足球发展的硬伤[7]。对我国首批 44 个校园足球布局城市学校足球发展概况的调查显示,小学有标准场地数只占到调查学校总数的6.9%,只有58.95%的小学拥有标准和非标准足球场地,场地不足限制了学校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8]。即使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高校,校园足球场地问题也很突出。如全国165 所拥有标准足球场的普通高校中,70 所高校拥有一块标准足球场地,其所占比例为34.1%;46所高校拥有两块标准足球场地,其所占比例仅为23.2%;此两者相加共计116所高校,仅占所调查高校的54.9%[9]。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偏远乡村,很多中小学生都没有见过足球,更不用说有足球场地上足球课了。
2.4 资金不足来源单一
校园足球资金投入存在不足、来源单一。我国校园足球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自2009年起,国家体育总局调度体彩公益金资金,向各级校园足球组织以及足球特色学校等拨款4000万,到2013年增加到每年5600万。2015年以后,各省市财政补贴逐步跟进,如湖北省政府每年拨款近5000万元,上海市政府每年投入超5000万元,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势态。有研究显示,在33个校园足球布局城市中,每年平均的校园活动经费是71.8万元,全国校足办下拨38万元,当地体育部门配套30.8万元,教育部门配套3万元。大多数的定点足球学校由学校自己投入经费较少,当地政府部门拨款不能顾及到所有的中小学,经费分配不合理,除定点学校外,一些普通中小学没有专项资助资金,即使有也是很少一部分[10]。虽然投入资金不一,但总体而言,校园足球经费来源渠道相对单一,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导致各级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故此,校园足球发展亟待扩宽资金渠道,以解决因资金投入不足带来的场地缺乏、人力不足、物力匮乏等矛盾。
2.5 师资欠缺水平不一
教师短缺和教学训练水平不一问题也很突出,自2009年启动至今,校园足球工程一直深陷师资匮乏的窘境[11]。我国很多村镇的中小学基本不上体育课,即使有体育课,也缺少专职体育教师,有专职体育教师的,大多也并非足球专项出身。即使是在教育资源充足的北京海淀区,全区180所中小学里,具有足球教练员资格证的教师仅有25人,远远不能满足校园足球的需要。有调查显示,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师中足球专项教师较为匮乏:平均每城市约有99.7名小学足球专业教师,占体育教师总人数的6.4%,而初中、高中、大学,足球专项教师人数分别占体育教师总人数的7. 8%、11. 6%、12. 4%[8]。足球专项教师数量上的缺乏具有普遍性,导致现有非足球专项背景的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低下,这是由于短期培训突击增量的结果,与教师的专业背景有关,也与足球师资人员在高校的发展与培养有关。校园足球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执教人员身兼体育教师、教练员、社会健身指导员、科研人员等多重角色的功能,显示出复合型人才的特征,这对未来的足球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是给高校未来足球专业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我国高校足球专项课教学问题颇多,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模糊,重点体现不足;课程内容倾向于足球技战术传授,忽视了对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的组织运用无法满足各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课程考核偏重于技术达标测试和理论知识的识记等等[11]。校园足球师资数量的增多和教学训练质量的提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6 足球教育价值缺失
校园足球发展呈现教育价值缺失[12]、偏离真义、“初心跑偏”[13]等问题。现实中,人们出于对中国足球现状的忧虑和非理性期望,寄予校园足球太大的期望,从而偏离了校园体育的教育轨道,出现了很多将校园足球与竞技足球混淆的局面,错误地将校园足球理解成竞技足球,并且照着竞技足球的模式办校园足球,这种做法已经背离了校园足球作为教育手段的初衷,使校园足球走上以赛事为中心、以训练为手段、以竞技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重竞技轻教育之路。毛振明先生指出,校园足球的“初心偏离”存在某种内在关联[13]:“足球课缺失”是因为错把校园足球从“课内”偏离到“课外”;“金牌崇拜”和“竞赛泛滥”为同根之弊病,是沿袭错误的竞技体育的足球发展道路的思维定势和方法论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多样的,不能因为校园足球的推广,而将其它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武术等挤到墙角,排挤其它运动项目,这同样背离了校园足球发展的初衷[14]。如果脱离了校园足球的教育功能,而陷入了竞技足球的泥沼,那么,校园足球的发展无疑会成为校园体育的梦魇。
2.7 校园竞赛体制不全
我国校园竞赛体制不全,有待完善。我国初步建立了四级联赛体制,调动了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学校足球运动的参与。据统计[5],2015年以来,全国参加校园足球小学联赛的学生为534万7000人次,参加校园足球初中联赛的为276万1300人次,参加校园足球高中联赛的为165万3500人次,参加校园足球大学联赛的为27万9000人次,参加全国校园足球4级联赛的学生总计1004万余人次,另累计有1.5万余人次学生参与两届校园足球冬令营和3届夏令营。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联赛体系尚不成熟,诸多不足亟待完善。首先,校园足球联赛的组织管理制度“缺位”。相关体育和教育部门在各级校园足球联赛的举办中的管理措施欠缺,导致校园足球联赛开展相对松散。如:赛事主办方与赛事承办方间沟通效率低下,赛事专业化、组织规范化和运行高效化等问题突显。其次,各级联赛间衔接“断层”。总的来看,小学、初中阶段联赛衔接顺畅,但进入高中以后,足球联赛的组织与开展相对薄弱,导致高中与大学出现衔接的“断层”现象,这与高考压力存在一定关系。再次,后备人才训练系统不完备。虽然校园足球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因缺乏长远规划,很多学校没有构建起科学的校园足球竞训体系,造成后备人才短缺,无疑影响我国校园足球联赛的广泛开展和水平持续提升[3]。
3 校园足球发展内系统问题消解
3.1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园足球发展任重而道远,要做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校园足球的发展要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目光,着眼于国家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校园足球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个应持续稳步推进的长期工程,应该做好持续发力的准备。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执行,从系统规划到具体实施,相关领导和校园足球工作者都应该具有相当的耐性和耐力,去面对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用“功成不必在我”的毅力来持续推进校园足球事业的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校园体育与竞技足球的未来均寄托在校园足球的推广上,因此,我们必须有壮士断臂的毅力、刮骨去毒的勇气去面对困难。稳步发力、持续推进,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为契机,从校园足球的一点一滴做起,认真面对和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近期理顺管理体制的目标着手,步步为营,实现青少年足球人口逐步增加的中期目标。在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向实现男足进入世界杯、奥运会和女足重返世界一流队伍的长远目标奋进,更向足球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人民的全面小康生活而迈进。
3.2 特色学校控量提质
校园足球的发展要控制特色学校的爆发性增长,突显足球特色。目前,我国特色学校数量已经提前完成了《方案》提出的2020年达2万所的既定目标,2025年的5万所目标预期内有望达成。应继续激发已授牌学校积极性,努力加强足球特色学校内涵式建设[6],在稳步扩大校园数量的同时,要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作为校园足球发展的目标,不能只求学校数量,忽视了教学质量。对于已经列入特色项目的学校,对学校教学、训练、比赛等量化指标进行定期检查评估,保证足球特色的突显和教学智力的提升;对于具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普通学校进行重点扶持,发动最广泛的力量进行长期、持续、自觉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行动,保证其具有积极性地参与校园足球的投入与建设,同时建立一定的奖励、惩罚和退出机制,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保证足球特色学校的良性发展。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针对实际情况开展校园足球的教学、比赛、训练和大课间等校内外足球活动,发挥地域特色与文化优势,打造各自不同的亮点,让自己的学校成为真正的具有魅力的“足球学校”,从而促进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
3.3 升级完善场地设施
着力加快场地建设与设施升级。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出台措施,全力支持校园足球发展。可将建设校园足球场地纳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恪守因地制宜、分批投入、重点先行、逐步改善之原则。同时要鼓励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利用篮球场开展五人足球比赛等形式,灵活运动现有资源,延展场地的功能。学校也要主动出击灵活变通:有场地的学校课升级、更新场地质材,实现场地的软化升级,并积极进行场地的维修和保养,延长使用年限;没有场地的学校,除利用小场地、简易场地解决短期问题外,更要主动与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正确场地建设的资金,同时能够大胆走向社会,与青少年培养中心、实践基地、野外生存拓展训练机构等联系,推出场地设施共建共享举措以解决问题。鼓励各地依托学区、社区等建立青少年足球活动中心,同步推进“学校足球场地”与“社会体育场地”双向开放,形成教育与体育、学校与社会、学区与社区共建共享场地设施的有效机制[15]。
3.4 增加资金拓宽渠道
增加募集资金的数额,拓宽资金渠道。自2015年以来,各省均在通过等以政府出资为主,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积极介入为辅等渠道扩大校园足球的经费来源[15]。据统计,各省份投入校园足球的财政、体彩和社会资金等累计196亿300万元,其中2015年42亿7200万元、2016年 80亿400万元、2017年73亿2700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极大缓解了因资金不足导致的诸多问题。由于校园足球发展采用分批重点投入、部分学校优先发展的策略,基本保证了2015-2017年校园足球开展的场地设施建设、赛事运行、组织管理所需经费[16]。校园足球后续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资金筹集的问题。校园足球经费来源渠道应该多元化,摆脱“坐、等、要”的被动等待思想,通过包中央财政经费、省级财政经费的引导,加强学校自筹能力,通过校友会等设立校园足球专项基金,通过比赛冠名等社会企业赞助的形式,多方筹措资金,以增加资金的投入和扩宽筹款渠道。
3.5 培养师资提升水平
培养师资要突出以人为本,多渠道配备师资。可通过聘用他校足球教师、退役运动员、现役运动员等校外足球辅导员的形式,配足补齐校园足球教师配额,亦可挑选具有体育专业背景的在职教师进行短期足球专项强化学习和培训,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师资培训,以解决短期内师资不足问题[17]。中期来看,可在建立健全校园足球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创新用人机制,为退役运动员转岗担任足球教师或兼职足球教学创造条件。放眼长期,要加强高校足球专业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扩大招生数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校园足球教师实践性强的特点,在高校足球专业改革中探索提高足球专业能力水平的途径:厘清课程目标,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素养的足球师资;课程内容侧重传授实践技能意义上的教学法,并重视足球文化的传授;对校园足球活动方案的组织策划能力以及足球裁判员实践能力进行评定[11]。
3.6 把握体教融合契机
要把握体教融合契机,立足教育发展足球。体教融合的基础,在于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教育价值取向永远是校园足球的主旋律,也是深化贯彻落实校园足球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校园足球应走上“足球育人”之道[12]。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推广的校园足球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与身心发展的,其本质是立足于校园足球之于学生的教育功能来发挥其作用。校园足球的发展必须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导向。校园足球隶属于现代教育和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其核心应当是教育[18],回归教育本真是我国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主旋律[19]。通过校园足球发挥其教育功能[20],磨练学生意志,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达到增进健康、促进发育、健全人格、完善心理的目的。体教融合的效果如何在于是否遵循体育发展规律。体育具有其规范性,校园足球发展也要遵循体育的发展规律[21]。我们提倡打通人才输送的通道,也只是针对少数优秀校园足球的学生而言的。对于特色学校中的优秀者、特长项目中的佼佼者这是可以施行的,也仅针对具有真正有发展前途的学生而言可行,对于更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竞技之路不通,那是违背体育的人才培养规律的。体育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规律不是面向全体,而是针对属于少数的精英人群。因此,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为主,而校园足球培养的优秀足球人才必须遵循体育规律。
3.7 建立校内联赛制度
联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提高校园足球竞技水平的基础。首先,校园足球的发展应立足于校内足球联赛良好氛围的创造。校内各年级间、各年级内、各班级间和内部应该展开频繁而热烈的竞争,使得学生锻炼机会增多,使得运动常态化。可通过建立班级内部、班与班级之间、年级内部、年级之间、学校之间的对抗赛、交流赛、友谊赛、邀请赛,以及年级与年级之间、学校内部的联赛等结合校园宣传报道,营造运动气氛,提高足球氛围,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并愿意参与比赛过程,感受足球的文化与魅力。同时,通过比赛将课堂教学、课余训练、课间活动等整个学校体育活动串联起来,这样营造整个学校的足球氛围,建立浓郁而健康的校园足球文化。其次,各地各校应广泛开展多元化足球竞赛交流活动,形成“校校参与、层层选拔、全国联赛”的足球竞赛格局[3]。联赛体制的建立,是建立在少数高水平队建设和运动员不断成长基础上的。打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人才输送环节,方可建立联赛优秀队员上升的渠道,在此基础上,施行赛事分级管理制度,建立系统的“县-地-省-国家”四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制。
4 小结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两位民族伟人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凸显出对体育无限的寄托与盼望[22]。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将业余时间还给中小学生,号召更多的孩子参与校内外体育活动。如此利好消息,对于校园足球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明确发展的方向和思路。要明确校园足球的范畴,其仅限于“以足球为媒体,发挥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在校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建立体育促进健康的意识,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合作品质,真正发挥教育的功能”,区别校园足球与竞技足球,不应对“校园足球的发展将会改变中国竞技足球现状”抱有幻想。我们要看清现状面对现实,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革,以体制的改革作为保障,从自身做起优化校园足球内系统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以遵循教育规律和竞技体育为导向,从尊重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角度科学探索校园足球发展的中国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