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模式下我国体育产业增长方式研究
2021-11-22刘建涛
刘建涛
(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642)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应对百年变局、重塑竞争格局、开拓发展的战略部署,审时度势地提出未来经济发展的双循环模式,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预测,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总特征,它将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体育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许多新兴产业之一,其产业结构构建至今不甚完善,新的国际、国内经济格局给这个本不成熟的产业带来了诸多困惑,双循环模式的提出为体育产业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在疫情使得经济增长严重放缓且发展艰难的当下,体育产业需要在后疫情时代积极践行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提下寻求着实的、适宜的增长方式。
1 双循环模式下体育产业的两种增长方式
1.1 经济增长方式与循环模式
经济理论上把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即:粗放型和集约型[1]。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增长方式。由于不依赖技术进步,表现在投入、产出比上的效益指标没有明显的提高。集约型增长方式则是指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要素生产率实现的增长方式,表现为投入、产出指标的不断提高。很显然,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各国所追求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表现为集约型增长,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以及其他几个经济最发达的多家。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都在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实现这种转变的途径通常有三: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市场机构和竞争性市场体系。如果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话,集约型增长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显然是经济发达的一个标志,用更直观的指标就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是以美国为例,美国在上世纪中叶就基本构建起了全世界最完善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们开始致力于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而把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东南亚包括中国转移。表面上看,这种产业转移突显了美国经济发达程度和科技发展的实力,但这样做的一个后果就是使得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美国低端劳动力失业率居高不下,造成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和社会发展的畸形化,贫富差距加大,犯罪率增高,社会福利负担沉重。与此同时,国内循环经济模式受到冲击,很多制造业产品过度依赖国际外循环模式,两种循环模式之间的不平衡更加加剧了制造业空心化的局面。特朗普执政的四年中,美国政府已经强烈意识到美国经济的问题所在,积极鼓励美国制造业回流美国,挽救粗放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其实,对于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应该是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方式并存,两者之间要保持一个健康的比例。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经济转型不能操之过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粗放型增长方式对于稳定就业,促进投资都是非常重要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集约型增长方式在经济成长动力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比例,因为,所谓开放就是要打开国门,让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投资进来,带动我国本土企业的升级改造。但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过多地强调经济转型,强调集约型增长方式的重要性,以至于我国经济发的动力过多地依赖于外企和外国投资与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危险的,一旦有一天外国企业撤资或者断供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我们就会有一大批企业甚至产业瘫痪。此外,在我国非专业技术劳动力市场供给充沛的情况下,过分强调集约型增长会抑制粗放型企业的投资,而粗放型企业投资规模的缩小和企业数量的减少会使那些不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造成大面积的失业。从这个角度讲,双循环模式为我们寻求两种增长方式之间的平衡点找到了解决方案,这是我们未来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前提。
1.2 我国体育产业的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40多年间,我国体育产业逐渐成长为现代产业经济中的一员,其增长速度可谓空前,从产业地位的确立、产业结构的构建到大众体育消费的不断增长,体育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其在我国总体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也在稳步增长。特别是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经济转型期,体育产业无论从总产值还是其在GDP中的占比都获得显著增长。统计显示,在2015-2018年的4年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由5494亿元增长至1007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4%,增加值占GDP比重由0.8%增长至1.1%[2][3]。到目前为止,我国体育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内向型与外向型企业同时发展的健康产业形态。但是,在审视我国体育产业过去几十年发展历程并寻求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在产业结构、产业业态创新与多样化、产业自主品牌以及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短板和弱项。有学者将这些短板归咎于我国体育产业培育多元化市场、提升品牌竞争力和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等原因[4]。说到底,我国过去体育产业增长方式中,集约型增长方式所占比例过低,体育产业与现代科技结合得远远不够,与西方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特别是在外循环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各地方经济指挥棒的引导下,我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的产品长期被外来品牌挤压,在于国外体育产品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增长方式并不能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方面,产业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还不多见,产品科技、知识含量偏低,附加值偏低,使得产业产值增加值靠增加投资和增加劳动时间来获得,也就是粗放型增长仍然是主要的增长方式;另一方面,政府投资偏少,在大规模兴建基础设施的年代,体育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仍然很薄弱,除了奥运会、亚运会等场馆建设之外,针对民生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建设投资中的地位微不足道。从以上两个方面对比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增长动力源似乎除了问题,理想的状态是,体育产业中的企业应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增加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努力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而在体育基础设施方面,政府投入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逐渐扩大投资,为体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或者说,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当以扩大投资为主要刺激手段,促进体育产业的规模的扩大和就业人数的增加,实现粗放型的增长。政府对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有效地拉动体育消费需求,试想想,当一个社区有了篮球场,人们便开始有意愿从事篮球运动,然后去买篮球、篮球鞋、篮球服等等。但在没有篮球场的时候,没有能够去买一个篮球场,而后再去买篮球相关的服装、用品,所以,在体育产业实现规模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在许多潜在增长的动力和有利的结构性变化,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产业的需求结构正处在自然地优化过程中,具体表现在消费者体育需求从低端向高端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其中互联网线上消费是快速增长的消费方式[5],这表明,我国体育消费市场正在走向旺盛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它是体育产业快速增长的先兆。其实在我们探讨体育产业增长方式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视角,那就是要看看产业增长方式中投资驱动型和消费驱动型的关系,这个角度与粗放型和集约型增长有密切联系但又不同。投资驱动型包括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两大部分,它是体育产业扩大规模的直接动力,但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缝隙,这个缝隙越大,投资的效益就越差。比如政府或者企业投资兴建了一个冰球馆,但民众并不喜欢冰球运动,那么这个冰球馆就只能废弃或挪作他用,这部分投资对于拉动冰球产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过来说,消费驱动型的增长也存在问题,大众的体育消费严格受到体育产业投资的限制,假如没有商家生产出无人机,那么现代航模运动就不可能发展起来,人们也就没有购买无人机和从事航模运动的意愿。理想的状态是,体育投资与体育消费无缝对接,同时,投资拉动消费和消费刺激投资双重力量协调互动,从而实现体育产业螺旋式持续增长。
2 积极适应双循环模式下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模式的提出是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现实规划,它对产业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具有指导意义。过去几十年来,体育产业几乎是从无到有,发展速度可谓迅速,但在几十年的国际竞争中,我国体育产业所暴露出的短板和弱势也日趋明显,未来要想寻求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积极适应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规律与特征,从产业内部核心机制与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是产业在夯实内循环基础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外循环经济模式,主动参与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当我国体育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立稳脚跟后,反过来带动国内市场并刺激国内体育产业投资与消费的增长。在立足内循环,积极参与国际循环方面,安踏可谓捷足先登了。安踏在国内是名副其实的著名品牌,但在国外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在依托国内市场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安踏近年来开始涉足国际市场竞争,2018年安踏收购了国际户外运动一线品牌始祖鸟,这个收购案震惊了国际体育产业界,这一收购案不仅大大拓宽了安踏未来进军国际竞争的实力,也一时间让世界了解到了安踏这个“不知名”的品牌。所以,未来我国体育产业相关企业应积极应对并置身于双循环模式下的发展与增长路径,在更大的格局下谋求高质量发展。
首先,对于体育产业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增加集约型增长在总体产业发展中的比例,要在体育产业的知识、技术层面采取措施,营造体育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与脱颖而出的大环境。我国曾经是世界加工厂,其中体育运动服装、器材的加工生产的规模也是首屈一指,但自主品牌与知识产权的产品却几乎无法与西方国家竞争,归根到底是我们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在产品设计、品牌的商业运作、赛事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显得薄弱与稚嫩。目前,我国体育高等院校的教育还是以体育运动项目为核心要素,从招生到培养方向仍然按照传统模式进行,突出对体育运动成绩和运动技术方面的考量,而相对弱化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这使得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受到很大限制,其结果是体育产业界无从招募他们所需的各种专门化人才。体育产业的集约化增长的规划可以增加企业对体育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倒闭体育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改革体育高等招生、教育体制,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重视和保障,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其次,我国体育产业内部缺乏人才竞争和吸引人才的举措,使体育产业本身很难受到高技术人才的关注。有学者指出,我国体育产业在寻求高质量发展时必须以提高劳动收入为底层逻辑,培育体育新经济,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内涵技术含量为内生动因,增加体育产业附加值,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交互为外部拉动,抢抓“走出去”,做好“引进来”[6]。在美国,体育产业内有许多高收入职业,比如:体育经纪人、体育产品设计人才、体育俱乐部高管等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甚至很多成功的体育销售也是令人羡慕的高收入阶层。这种高收入职业群体是体育产业的活广告,它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去学习体育产业相关专业,投身体育产业职业生涯。双循环模式不仅仅是产业产品的双循环,而且也是国内、国际人才的双向、灵活就业的循环,在体育产业企业收购、兼并和合作的过程中,要让人才合理流动起来,鼓励国内人才出国学习、就业,也吸引国外人才来华就业、短期工作或者人才短期交换、项目合作研发等等,各种方式的交流能够快速提升国内体育产业人才队伍的质量,这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投资驱动和消费驱动型增长的角度看,我国体育产业未来高质量发展更依赖于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我国经济几十年持续高增长,使得国内消费市场快速成长,令世界瞩目,体育消费市场更是我国新兴的市场板块儿,随着国家一系列健康体育与体育产业优先发展的政策引导,人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消费意愿也不断增长,未来急需市场丰富的体育产品来适应人们的消费需求。过去人们对于一些著名的体育品牌产品趋之如骛,那么双循环模式则要求不仅要引进或者买进来,还要有效地走出去,把我们的产品卖出去,这样才能形成循环之势。那么要想走出去就必须做大做强我们的企业,生产具有足够竞争力的产品,这需要资本趋向体育产业,也就是需要投资驱动型增长在未来体育产业中占据相对主导的地位。好在商界已经注意到了这样的趋势,据报道,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逐步发展,体育产业吸引到了大量的资本进入,诸多资本机构加速布局体育产业,目前国内共有4支有实力的体育产业文化投资基金布局体育产业[7]。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或者一个产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金融支持与投资运作,双循环也是金融意义的双循环,国内、国际投资合作与竞争双循环。体育产业在适应双循环发展模式时,应积极利用金融杠杆撬动更大的产业投资。
3 总结
我国体育产业在经历了几十年快速发展后,当前已进入瓶颈期,体育服装、器材的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已基本消失,国内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然偏弱。双循环模式的提出为体育产业转型和谋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格局,为此,体育产业界应当以此为契机,积极研究和适应双循环经济模式的特征,布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竞争环境,为实现体育产业的高质量新发展做好底层理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