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立体式校史育人新机制的研究与探讨

2021-11-22褚文娜马海龙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校史育人大学

文/褚文娜 马海龙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时代赋予给广大教育者的一项使命光荣。校史内容的明确归属性以及师生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学校文化,都在熏陶、感染、激励着学生,校史资料有着生动、丰富的内容,能够达到以史鉴人、以史立人、以史育人的目的。积极打造“党建+教学+社团+科研+校史”五维一体的融合育人模式,以党建为抓手,形成以“组织育人”为核心,融合“实践育人”“课堂育人”“科研育人”“校史育人”为一体的“学、研、讲、润、行”五大育人体系有机融合的育人模式,可以创新性地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特色。

一、校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和意义

大学文化的个性寓于大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不同的历史环境、发展路径、历史积淀和迭代的历史传承,铸就了一所大学的校史文化,这是区别于其他大学文化的根本因素。校史文化是校史的文化表征,是校史传承的文化链条。校史文化涵盖了学校在办学历史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文化产品。校史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传播性、辐射性和教化性,是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在大学文化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校史研究的实质就是“在真实记载学校史实的基础上,挖掘学校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中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科学价值判断,从而探索教育和大学发展变革的基本脉络与客观规律”[1]。高校的校史文化在学校育人过程中,承担着教育、激励、凝聚、创造、控制等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的文化气质比传授的专业知识内容更容易在青年学生的身上打下烙印。

基于校史档案资源独一无二且内容丰富全面的重要价值,要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每所学校的办学实际,以校史档案工作为抓手,依托校园内外丰富的文化育人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好各高校所拥有的校史档案资源,构建“三维立体”的校史育人教育模式。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校史育人的内涵

校史文化,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史文化、制度形态的校史文化、精神形态的校史文化和行为方式上的文化[2]。校史文化育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较强的直观性

例如,校舍校址、校园景观、教学设施、设备、教具、教学科研成果、教学笔记、书籍等,使得教育者在接受大学文化精神时,能够更直接、更明快、更清晰地获得这种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并认知和接受所要传达的信息。

(二)正确的归属性

每个新入学的学生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在入学登记上归属于一所大学,还更需要、更渴望在心灵上归属于精神上的校园。学生唯有通过系统地了解校史文化,才能获得对学校的“集体记忆”,才能对所在学校的文化引起共鸣,并借助校史这个文化纽带建立与学校的情感,取得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和理解学校文化,接受学校的价值取向,才能自觉遵守执行学校各种规范和制度,并融入自身行为方式,成为具有学校文化特征和风格的人。

(三)突出的实践性

历史文化是在已经发生的历史中形成和凝练的,但不是静态的,校史文化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的。校史文化资源不只是被动地记录历史,记载历史的一堆“故纸”和陈年器物,而是在治学育人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宝贵财富,学生参与校史文化建设活动,就是在接受校史文化教育[3]。学校历史上的典型人物、突出事迹、优秀文化传统会浸润影响教育,激励每一个身处学校的人,使学生通过自身实际行动和实践活动来传承大学精神,弘扬大学文化。

三、搭建校史育人的载体和平台,拓展校史育人路径

(一)充分利用档案馆、校史馆等平台载体

校史展览馆以其系统性、稳定性、直观性成为高校校史工作传承校园文化的首选,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生动展现了学校先哲们的奋进的足印,系统展示了学校的发展变迁,传递出学校的校风以及价值追求。馆内对具有特殊贡献的校友进行系列展览,可以在校园中掀起一股“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浪潮,这些都是校史馆“以物育人”的真实写照。

(二)转变传统思维,编研高品质的校史文化产品

编写校史的意义在于昭示后人,勿忘前人办学之功,发扬光荣传统的同时加强校园凝聚力[4]。校史档案文献编研者的视线应立足校史文化,明晰和彰显学校特色,侧重反映学校历史发展、集体记忆、传承校园文化和先进文化等方面,可以是以文字叙述为主,如高质量的大学史志、学校发展史、校史教材(读本)、校史(人物)故事集等,也可以是画册、校史纪录片、人物专访、话剧、影视作品等,这些产品可以从意识深处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归属和文化品位。既能培养他们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可,又能帮助他们找到特殊的文化记忆与情感依赖。

(三)以名人档案为突破口,拓宽校史宣传渠道

校史研究的重点是在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本校历史沿革的真实面貌的同时,着重探讨如何将大学中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师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从而形成一致的,具有内核作用的精神凝聚力[5]。如建立名人陈列室,成为学校缅怀前辈学人、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编辑整理具有特殊贡献的学校创办人、著名教授、学者的生平业绩成册,通过弘扬前辈大师的高尚品格和治学精神,给青年学生榜样的力量。

(四)以校史资源构建创新文化记忆场所

校史研究更要注重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求从久远的历史积淀中挖掘出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切实强化校史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职能。如反映学校文化、体现学校精神的高水平的“化人之物”的杰出人物雕塑、铜像、校碑、校训、历史遗迹等校园景观,为大学校园增添一份历史感和人文气息,能够以历史穿透力和文化厚重感给学生提供心灵感召,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五)塑造高校的校史人物品牌形象

校友成就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直接的体现,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一所大学的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毕业校友服务于国家社会的贡献[6]。说一所大学的荣耀,在于所培养的在各行各业独领风骚的校友,这是一所学校的品牌形象,学校要不断挖掘打造和传播这些品牌形象,并通过以后的广泛传播过程,以此极大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借助多元平台,构建“微时代”校史教育管理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

在学校网站开设校史档案收集专栏,公布收集资料内容以及详细且操作性强的征集信息的渠道,为校友、大学生或其他人提供了一个参与的窗口,提高他们对校史文化的正确认识,以及对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关切与贡献,增强其责任感、奉献意识、爱校爱国的道德情怀[7]。通过微信、QQ、腾讯会议等通讯手段,开展“微视频”“微课”等教育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师生校史的学习教育。打造“校史校情大讲堂”师生学习教育测试云平台,及时补充推送校史校情大数据、名人档案等内容,把校史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各个时间段,确保师生员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碎片时间掌握和巩固校史内容,随时随地得到优秀校史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七)开设校史选修课,以教促研、以研促学

在校史研究趋于成熟的高校可以分层次地为学生开设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通过系统的校史学习激励着在校大学生以史明志,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文化育人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校史文化育人同样需要我们在不断深化工作实践中,继续探索校史文化育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猜你喜欢

校史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大学》
校史故事演出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