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职院校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中的工匠精神

2021-11-22于潞野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1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校企

文/于潞野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温床,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性人才,而技术型人才的培育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工作热爱与坚持、对产品严谨与精益求精的匠心,是一种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古人通过“庖丁解牛”“老汉粘蝉”等故事,讲述了古代工匠精巧绝伦的技艺,以哲学的方式告诉我们工匠精神既需要长久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内心对“道”的追求和体现[1]。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社会各界均加强对大众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高校成为重点培育基地。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不仅要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核心教学目标,更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中。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价值

高职院校对于我国社会各界重要人才的输出都起着重要作用,利用偏向技术实践的优势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和工作岗位的磨合期,使其能够快速担负起岗位职责,熟练将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在就业创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也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坚持卓越的精神风貌。高职院校实施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当前企业在进行人才引进或招聘时,不仅注重人才的知识储备量、技术水平,更看重人才是否具有谦虚好学、坚持不懈、踏实肯干、灵活创新的综合素养。一个人即使拥有再精湛的技术,如果不能稳定踏实投入工作,时时创新与进步,在企业也很难创造价值并得到重视。敬业与奉献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职院校创业就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传统美德并将之融会贯通,实现职业实践与传统美德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当前中国高职教育甚至普通高等教育中所缺乏的课程内容。

(二)提升学生创业就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提升毕业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以最快速度展现学生的社会价值,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核心导向之一。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目的正是体现这一教育导向,如果创业就业专业技能教育是提升学生的硬实力,那么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则是提升学生的软实力,软硬结合方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节奏的综合性技术人才[2]。另外,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工匠精神在正式进入社会之后,也会感染和传播更多的技术从业者,带动整个技术行业职业态度、职业操守、技能水平、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促使我国从制造向精细化制造发展。

二、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工匠精神虽然受到社会的大力提倡,但其在高职院校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普及率远没有达到预想,且融入效果尚未得到有力验证。研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找到“病症”所在,对症下药才能帮助工匠精神在课程教育中的效果最大化,早日实现职业精神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统一结合。

(一)缺乏工匠精神培育意识

工匠精神的培育实施,应以校方具有相关培育意识为前提,如果校方无法准确认识工匠精神在创业就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地位,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那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只是一场空谈。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有关工匠精神培育情况中,具体课程活动的开展从数量上都难以达到培育要求,教学质量更是参差不齐。一方面,职校的管理层缺乏相关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技能实践经验丰富但关于精神文明方面的教育经验不足,导致出现以上问题。

(二)工匠精神培育氛围有待加强

在校园内进行工匠精神培育需要与校园文化氛围紧密联合,而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宣传平台、活动开展、制度规范、场地设施等作为载体进行精神文化引领。而对于注重技术实践的高职院校来说,目前高职院校缺少相关制度、场地、活动、宣传阵地的建设,导致精神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渠道受阻,无法形成适合工匠精神传播的环境氛围,其文化意蕴和育人功能的效果更加难以展现。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和意义的缺失。

(三)工匠精神实践渠道拓展不足

作为培养全面型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基地,高职院校除了开设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要求与实践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技术掌握能力,这种实践往往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的。因此,工匠精神也应当通过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但由于地方政府针对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校企双方站位不同,且对校企合作的理念认知存在偏差、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深度不足等原因,导致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难以保障,工匠精神更难得到发挥空间,致使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实践课程中的效用有限。

(四)缺乏工匠精神评价指标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人才评价是目前职业院校进行学校管理的一种普遍手段,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校方实时掌握学生的课业进度及综合素质水平,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精神品质在内进行全方位考量。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注重实践性、生产价值性的教育模式,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实施的人才评价指标中,多偏向于对学生知识技术方面进行考量,却缺乏对内在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的特点,评价指标和组织方式的单一性也不能够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素养是否达到了社会标准。

三、加强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课程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要对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明确教育改革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目标,将短期内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目标,尽快转向到培养高素养的全能型人才。通过加强课程教学、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为工匠精神融入校园奠定科学基础。其中加强课程教学,开设融入工匠精神的就业创业课程成为最直接快捷并有效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建立体现工匠精神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建立决定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后期教学评价的开展方向,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杜绝课程开展过于功利性、课程目标不清晰、文化与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的出现,设立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教育并行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有关工匠精神的完整理念与价值观。同时,课程目标也需要结合工匠技能、工匠态度、工匠素养三方面的知识点,进一步丰富工匠精神课程内涵,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完成创业就业课程目标的设立,让课程教学与道德精神培育以及社会需求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丰富融入工匠精神的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与就业创业联系紧密,一方面是加强工匠精神在通识教育中的应用。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通识教育已经从高等教育逐渐向职业教育普及,逐渐受到教育各界的重视,这说明通识教育在专业教育之外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在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职业素养、扩充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是加强工匠精神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大多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厂中教、在厂中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开展的常态,通过教师或“师傅”对于工匠精神的言传身教,更能够让学生深层次领悟精神内涵,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

(三)创新结合工匠精神的教学方式

基于教学成本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时,多采用大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较多,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依靠学生的自主性,难以保障学习效果。将小班教学应用到课堂乃至实践教学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够通过互动和动手机会的增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设置任务式教学也是利用学生自主思考、增加动手频率,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更好地体验工匠精神的教学方式。两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细心专注、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

(四)健全深化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建立健全良好的校企合作制度,不仅是基于工匠精神传递的需求,更是高职院校加快教育改革进程、实现校企双方共赢的重要方法。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开展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在政府颁布系列合作政策支持、企业提供实践场景与平台、院校以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等措施的激励下,建立新时期学徒制—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担负起教人育人的责任,为学生提供凸显工匠精神的师范教育,并借鉴德国、日本等以严谨著名的职业教育范式,进行本土化应用消化,打造适应中国本土国情的校企合作机制。

四、结语

工匠精神是我国培育高质量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原动力,加强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的价值与使命,也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要将中国打造成为“制造强国”,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将高职院校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实现教育与实践、人才培养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校企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匠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