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西藏高校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11-22彭蔹淇马天祥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1期
关键词:西藏地区师范类师范

文/彭蔹淇 马天祥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四有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以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已然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教师的标准。为了将这一标准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环节之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以实实在在的具体制度和要求,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新阶段。自此,以考察师范专业办学质量为核心的认证工作已然开启。该项认证工作的核心在于,全方位、系统地构建起一套“开放式”评价体系,进而有效测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否契合社会需要、人才培养的达标是否满足社会需要、人才培养的修订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变化。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SC),即强调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即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即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1]。

其中,产出导向(OBE)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理念,即以社会对师范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培养目标,进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充分对接。为达成这一理念,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分别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八个方向入手,以“学校—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校”内外两个评价闭环为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2018年~2019年,国内东部地区部属师范院校中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诸多专业都已率先完成了认证工作。田腾飞(2018)细致地梳理了近年来教育部为保障教师教育质量,通过试点推广,明确认证标准,完善评价体系,组建认证团队,所逐渐形成的一套“总体设计”[2],使师范认证工作的目标和理念得以清晰呈现。

二、西藏地区师范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

西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无论在自然情况方面,还是在社会情况方面都与内地有着较大不同。如何在立足西藏区情实际的前提下,以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全面提升我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下我们必须完成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围绕西藏地区师范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紧密围绕国家政策与西藏师范专业发展的专题研究。许可峰(2018)紧扣西藏地区师范专业人才的招生规模与实际需求,提出专业招生规模应结合西藏地区人才需求做适当调整,紧扣师范专业认证“反向设计”理念[3],对西藏地区高校专业设置与招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围绕师范专业学科课程与教学的专题研究。周炜(2015)系统梳理了西藏地区高等院校藏语文教学的发展阶段以及所取得的成果[4]。

(三)围绕师范生培养与教学能力的专题研究。唐蜜(2018)、拉珍(2019)都以相对具体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和能力提升为研讨对象[5],作专项的调查与分析[6]。当然也有在围绕技能提升同时,在更深层面关注师范生的挫折与成长的研究,林咏梅(2008)分结合地理环境、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背景,深入分析了西藏师范生在能力提升环节中容易遭受挫折的问题,并积极探寻消除挫折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对西藏师范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7]。

(四)以内地班为中心的专题研究。曹慧覃(2019)、丰娴静(2014)、李梅(2017)等,都是以西藏内地班为研究对象,对西藏地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8-10]。

三、西藏高校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要求师范类毕业生应符合“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同时对应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8个指标。在西藏高校进行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契合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西藏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同时也符合西藏高校的办学理念。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与西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西藏高校特色办学的定位,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进行西藏高校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契合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15)》指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都有着重要意义,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提出,要“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这些政策的提出都表明,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进行的西藏高校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特殊历史使命,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富有民族教育情怀和高尚师德,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扎实基本功和娴熟的师范技能、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教育专门人才是迫切且必需的。

(二)契合我国西藏地区的实际需求

我国西藏地区属于高海拔地带,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基础设施不足,许多内地师范毕业生不愿选择到西藏地区从事教育工作。而在西藏地区工作的教师则更倾向于向拉萨、日喀则等城市流动,导致边远地区的学校普遍出现教师短缺情况。西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教师队伍建设意见的实施意见(2014)》中提出,要加大师范教育培养力度,尤其要加大“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养力度”,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品行高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立志西藏,扎根高原,奉献教育,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西藏高等教育要“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大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些都表明,目前我国西藏地区迫切需要的不仅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够扎根西藏、具有民族教育情怀、具备高尚师德、能够充分了解并适应西藏实际教学生活的人才。这与师范专业认证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等指标不谋而合。正是基于这样的区情,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特别是西藏地区高校的师范专业,一定要将培养“师德高尚、育人为本、教学娴熟、发展至精”的人才,作为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西藏地区高校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方向。要始终坚持在党的政策正确指引下,充分了解西藏区情实际,深入体会西藏发展变化,培养对西藏地区的深厚情感,树立志愿为西藏地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崇高目标。

(三)契合西藏高校的办学理念

作为西藏自治区率先迎接师范专业认证的西藏民族大学,其办学定位为:“立足西藏,服务国家治藏方略,引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一流民族大学,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挖掘民族教育的特点,凝练办学特色,以扎根边疆、立足藏区、辐射中西部为根本出发点。西藏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各专业长期为西藏自治区的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合格人才,为西藏地区的稳定繁荣持续贡献力量。特别是笔者院校建校60周年校庆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的贺信》,对西藏民族大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为党和人民、为西藏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等扎实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因此,结合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应当再次明确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担负着为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建设培养可靠人才的高等学校,应当始终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作为核心工作;始终将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点工作。

四、西藏高校现行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西藏高校的毕业生充分了解西藏特殊区情,多以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定拥护国家民族政策的品性而在用人单位享有良好声誉。但受限于我国西藏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特殊区情,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尚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尤其是对照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和标准,现行培养模式仍有较大的改进、提升空间。

首先,秉承严格遵循师范专业认证“产出导向”的重要理念,在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自治区的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尚不能做到有了解、有调查、有针对地“产出”。还无法形成对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人才需求数量、专业类型及相关能力等信息的全面了解与动态掌控。

其次,课程评价制度有待健全。师范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过多关注于专业课知识,基本能够夯实“三笔一话”等基本功,但在契合当下新媒体及“互联网+”形式下,班级管理能力不足,以及更为具体的课程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乃至改进的闭环尚未完全形成。换而言之,在当下新媒体、新技术等广泛应用的当下时代,当下高校在师范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在新式教学技术掌握的方面,还是在先进教学理念的介绍、引进、传授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最后,通过本次师范专业认证全国各大高校师范专业出现的共同问题,即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需进一步贯通、统筹发展师范类毕业生实习、见习和研习活动。将师范专业认证的刚性指标,不打折扣地列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之中,坚守指标红线,坚决夯实培养方案中的实习实践内容,不仅让学生“在做中学”,更能在做中有体会、有改正、有提升,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师范人才培养质量。

五、西藏高校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西藏地区高校在师范专业建设上、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上,同样要严格遵循认证标准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八个板块的各项要求。西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达到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实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提升,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首先,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方面要实现校内、校外互相联动的两个“闭环”,结合西藏特点,建立以自治区教育厅为牵头单位,各西藏高校与西藏各地区教体局互相联动的有效机制,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特色鲜明、指向明确的培养目标,并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制定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支撑合理的毕业要求和课程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在达成对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之外,更要严格对标,立足西藏高校实际,结合当下师资水平,尽最大努力做到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合理分配。并且,在全面落实国家“保就业、促就业”的宏观政策背景下,西藏地区高校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应当率先构建起“校地联动机制”和“毕业生长效跟踪机制”,分别以地方机构组织和毕业生个人为两个有力抓手,逐步形成对自治区基层基础教育方面人才需求的动态精准掌握,进而从根本上调整高校各专业方向的招生计划,从而实现社会有需求—学校有培养—就业有保证的良性循环。

其次,在“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方面充分调动各高校自身的能动性,以“放管服”为契机,结合西藏区情,结合各自校情,以及不同专业的自身学科特点,建立起一套体系完整、权责明确的专业建设方案、师资保障制度、质量监控办法。

最后,在“合作与实践、学生发展”方面,要强化实习实践,完善实习配套制度与保障,充分保证实习实践质量,以深入西藏基层教学一线扎扎实实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为抓手,围绕“一践行三学会”,全面提升师范人才的师德师风、专业素养、教学能力,让学生在一线教学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一线教学中合理规划自己人生第一个五年,为西藏地区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培养“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合格基础教育人才。

六、结语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同时提出,教育工作者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许,不仅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更是助力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要。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进入新时期,作为西藏地区的高等院校,更应把握时机,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立足我国西藏地区,为西藏自治区的稳定团结与繁荣发展培养大量“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西藏地区师范类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西藏地区日照气候变化特征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西藏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西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