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独立学院英语翻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21-11-22韦艳梅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文/韦艳梅

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要从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出发,重新规划和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强调,由于各地各类院校都有不同的培养目标,要在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来具体安排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等三大类课程。2018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和课程结构。在这些纲领性指导文件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条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学校和社会之间人才供需的结合点。因此,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独立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

一、英语翻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目前,高校英语翻译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外语专业的课程多年来变化不大,或趋于一致,或单调老旧。因此,亟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探究英语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根据赵志群教授的观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习领域的课程定义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1]。通过以下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和学业评价方式。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习领域课程需要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在这些理论指导下,通过课程开发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一般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这与《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和课程结构是相一致的。情境学习理论和认知学徒制认为学习者通过参与专家实践共同体的活动和社会交互,进行某一领域的学习。学习者是职业的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是在社会的真实任务情境中,在共享的文化历史和事业目标背景下,由旁观者、参与者和示范者共同构成的动态变化的学习共同体[2]。

二、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目前,国外部分院校要求学生在修读翻译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再修读一门专业课程。如:捷克查尔斯大学文学院翻译研究分院就要求修读1门外语的学生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课程中选修一门课程。

国内院校也已经意识到翻译课程设置要语言技能课程和百科知识技能相结合。Gile在其口译理解的公式中认为:C=KL+ELK+A,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和教授参照这一公式,提出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百科知识课程和口译技能课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除了开设语言技能课程,还通过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使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在开设翻译专业的院校中,专门的科技知识课并没有成为翻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部分院校虽然要求学生选修英语以外的专业课程,但是多为文科类的课程,而英汉翻译专业学生缺乏的恰恰是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另外,部分院校课程设置中还存在缺乏母语培养能力的课程,许多院校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由于公共课占用课时较多导致翻译专业课时不足的问题[4]。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翻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设想及实践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其课程结构性资源来源具有多样化、开放式特点。开放式课程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更多是以“默会知识”的形式出现,包括“怎么做”实践性知识和“是谁的”人脉关系类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所处的教学环境是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情境。其次,学习者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一般技能的获得,更是完整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包括实习企业文化的认同和身份的建构,呈现复合型的特征。因此,要求学校和企业双方要根据“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的课程观,着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赵志群教授的课程开发理论,在进行同类应用型高校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和企业调研后,笔者所在院校初步构建了英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框架。通过组织高校和企业专家论证后,设置由一般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程以及专业拓展课程等模块构成的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并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形式在2018级翻译专业学生中进行实践。在2018级翻译专业学生中实践一年后,根据实际情况对2019级和2020级翻译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定的调整,更进一步完善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在2019级和2020级翻译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教学进程表按模块化分为通识平台、基础平台、专业平台以及拓展平台[5]。通识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和集中实践课构成;基础平台由学科基础课和集中实践课构成;专业平台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课以及集中实践课构成;而拓展平台主要由跨专业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构成。其中这些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体系的学习,我们期待学生能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拥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翻译基础理论知识与翻译实践经验;掌握多种文体的口笔译技能;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具备一定的翻译项目管理能力。其中,通识平台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格素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基础平台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高水平的听、说、读、写、译等技巧;了解中国国情和英语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情况。专业平台能够让学生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熟悉口笔译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多种文体口译和笔译基本技巧。而拓展平台主要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汽车、机械等工科知识,掌握相关英语术语,能进行中等难度的科技翻译。这些课程模块中每个平台都安排有相应的集中实践课,以达到学生具备英语渐进式自我学习和提升能力;具备较高水平英语综合实践能力;具备扎实良好的中英双语表达能力;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担任商务、科技、文化等口、笔译工作;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具备一定的翻译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组织与沟通交流能力等复合应用型人才标准。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翻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首先,重视翻译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翻译专业应该加大翻译实践教学课时,重视学生的实际翻译实践,创新翻译实践教学。确实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纳入课程体系的构建考虑范围内。在教学中采用交互式,项目式以及产出导向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重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和主体地位。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引导者的身份,而学生是教学中的真正动手动脑的主体,采用小组合作式、团队完成项目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编写翻译实践教学大纲和教材。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进行企业调研和就业市场调研后,做好专业的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编写相应的翻译实践教学大纲和教材。高校应鼓励翻译专业的教师团队在进行实地调研后,找出翻译行业的社会需求和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鼓励教师对学生的翻译实践水平进行研究,了解学生的翻译水平的瓶颈和其最近发展区,从而编写相应的翻译实践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建设翻译实践基地。翻译实践基地是进行翻译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提升依托于翻译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应用型高校翻译专业应该要加强与校外翻译企业、公司等加强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合作开展一些互利共赢的翻译实践项目,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确实提高学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