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模式分析

2021-11-22王丁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文人才

文/王丁

高校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应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要,培养职业型人才的预备期教育。当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程度逐渐加深[1]。在一定程度上,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不仅能够培养高素质、职业化的人才,还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实际的培养教育中,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是否有所提高,部分时间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匹配度[2]。

在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人文素养的融合既是自身的生存价值,也是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融合模式,更加注重培养人才的想象力、多维度以及多样化等特性,通过职业型人才自身的感性思维,与社会共同进步,成长为德、智、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型人才。高校通过人文文化以及人文课程所学到的技能,能够在实际职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3]。

在“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的模式中,职业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重点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人文素养,使二者充分融合,实现职业型人才技能与人文素养和谐发展的目标。在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人文素养培养主要包括: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工作创新能力等多方面[4]。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有效融合,这不仅有利于高等院校的自身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培养人才的职业竞争力。

一、分析当前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融合现状

(一)培养模式不完善

由于课程和学分的限制,使高校对职业型人才培养缺乏人文素养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仍然位于主导地位。当前,人文素养的教育普遍被看作是职业型人才培养的一种补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方面灌输的形式,不利于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在通常情况下,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模式,不仅能够通过外部学科标准来评判自身的优势,也能评判自身的劣势,更能够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人文素养。

高等院校在培养职业型人才方面,专业课程设置范围过窄以及教学内容陈旧等原因,直接导致职业型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单一。而在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人文素养的知识内容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忽略了职业型人才的个性发展以及职业型人才能力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师资队伍是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模式的核心主体,其师资建设队伍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相互融合模式的培养效果。将人文素养融入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那么就需要通过教师正确的“三观”、责任感以及敬业奉献精神等素养,对职业型人才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培养模式呈现功利化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型人才通过理论研究、传播以及创造等方式来获得物质财富。为此,在职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中,常常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只注重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功利化教育。在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模式中,不能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相互融合。

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对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功利性。大力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的职业型人才,很容易在无形中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从而导致培训过的职业型人才就像被经过模式化的理论教育培养出的标准,缺少人文素养与其融合,不利于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的养成。而在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模式中,职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是融合模式中的基础性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具有人文素养的职业型人才的质量。

(三)主体融合意识淡薄

职业型人才对理论知识与人文素养相互融合的培训主体意识淡薄,缺少将二者有效融合的主动探索精神,人文素养的自我教育意识不足。在职业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中,将技能理论知识的自我掌握作为唯一实现目标;而职业型人才也更看重自身对专业技能的利用价值,并将课程学分的增加作为学习评价的一种指标。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偏向传统教学,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把人才培训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

在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模式中,高等院校的教师对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进行融合时,普遍采取概括性评价。同时也验证了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的有效性,一般情况下是将每学期所积累的知识以及发展能力,看作是人文素养课程是否继续开设的衡量依据。因此,在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人文素养的教育并没有实现提高职业型人才人文素养的目标。良好的职业型人才培养氛围,不仅直接影响人文素养的教育环境,而且能唤起职业型人才在情感上的归属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深刻长久的现实意义。

二、优化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模式

(一)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在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相互融合的模式下,教师队伍的整体人文素养直接影响职业型人才的培训效果。教师对职业型人才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不仅是结合自身在生活、教学环境中所养成的人文素养,还要充分结合职业型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探索适合职业型人才的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为了适应社会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的需要,各高等院校需要定期举办人文素养培训班,并在教师队伍方面共同探讨职业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特定的教师职业直接决定了教师队伍在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模式中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传道授业,提高学生的专业性能力,还需要完成人文素养的育人任务,成为职业型人才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为了推动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模式顺利实施,通过遵循公开招聘、择优聘任的原则,引进具有高学历以及高层次的人文素养的专职教师。所以,为了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职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极大地提高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

(二)更新融合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

教学课堂是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模式的主阵地,职业型人才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来获取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知识内容。在更新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相互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切实落实人文素养教育,将其有效融入职业知识的现有课程体系中。在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绝对不能是随意性的,要注重人文素养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合理分配。在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专业技能课程完善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开课率。

在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人文素养教育具有引导培训人才思考人生的目的,以及在现实中发挥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的关系,对职业型人才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开设足够数量的人文课程和人文素质讲座,是职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知识体系。而在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的合模式中,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需要具有综合性、多维性以及灵活性等特点。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培训模式

在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模式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是注重职业型人才的宣传载体。构建良好的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的融合环境,同样可以体现在校园建筑设计以及人文景观设计上。经典的校园人文景观能够激发职业型人才对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性,进而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课堂教学是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相互融合的基本实现途径。在基于人文素养的职业型人才培养课堂,除了传统的知识理论教学之外,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在教学课堂中,根据人文素养的基本学习理论,开展以受训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将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相结合的学习内容看作培训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避免在相互融合的模式下灌输式教学的弊病。教师在充分利用培训内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其课程体系背后的人文素养,并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予以渗透。此外,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模式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完善的评估和反馈体系,以及实时优化、调整二者相互融合的模式。

三、结语

当前,对于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已经由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渐转向人文素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的模式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作用。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融合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并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不仅能保持个体独立,还能够相互联结,做到相辅相成。通过模式的革新,有效地补充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内容以及人文素养的融合途径。人文素养与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模式,一定程度上不仅顺应了新课改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文人才
人才云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