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11-22廖诗凡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就业率就业指导毕业生

文/廖诗凡

一、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解读

(一)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大批求职者搁置就业计划,企业大量削减工作岗位。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求职者回避求职就业,人员流动减少导致第三产业如旅游业、运输业等受到严重影响,这些情况都能直接导致就业率下降。

(二)待就业学生基数巨大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去向的扎堆,造成了待就业基数巨大。例如,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导致创业风险增加,使创业群体变得更加谨慎;国外疫情形势严峻直接导致出国留学人数锐减,这些群体在很大程度上都选择了直接就业。不仅如此,还有二次就业群体、未就业群体、升学失败群体等的不断堆积,共同造成了求职群体的堆积。随着市场岗位数量的不断减少,就业竞争压力自然呈几何倍数增长。

(三)专业就业情况差异明显

疫情带来的就业影响虽然巨大,但因为产业分工的不同,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也表现出不同态势。调查显示,互联网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并未受到太大冲击,甚至在近三年还有小幅度上升,而金融业等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近三年则呈下降趋势[1]。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二、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分析

对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有利于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市场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就业指导专业水平不高、就业观念转变不及时。

(一)市场就业岗位供给不足

市场就业岗位供给不足是导致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症结所在。疫情的出现,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娱乐业、旅游业、运输行业一定程度上停工停产,其他行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消费是市场保持活力的重要保障,而社会活力不足直接遏制了消费,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必定是市场。这种情况下,抗击风险能力弱、资金供应不足的中小型企业只能宣布破产,应对能力稍强的中大型企业只能削减人员以减少开支,保障企业继续运营,大型企业在人员招聘过程中也相应减少人员招聘以控制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降低,意味着就业岗位供给严重不足,高校毕业生求职竞争的压力势必在不断增大。

(二)就业指导专业水平不高

高校就业指导专业水平不高同样影响了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毋庸置疑,高校在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为全社会的疫情防控贡献了巨大力量,更用高效的管理保障了学生不受疫情的威胁。但是,在就业问题上,高校并没有表现出及时地应变。高校专业指导应变不及时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不高。这是高校就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痛点,而在新形势下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凸显。求职面临着求职方式、求职心态、求职技巧等方面转变,这些都需要高校就业教育要全面跟上,以培养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能力[2]。然而,由于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存在专职教师配比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致使就业指导专业性不足,影响了毕业生的求职效果[3]。

(三)就业观念转变不及时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不及时也是就业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一大困境。后疫情时代,感染风险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选择了回避、不就业;“铁饭碗”期待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倾向于“考公考编”,求职方向扎堆严重;严峻的国外疫情形势导致高校毕业生放弃出国选择国内升学,考研竞争压力巨大;高薪酬预期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攀高,择业目标匹配失衡等[4]。在新形势下,由就业观念问题导致的就业难,表现得尤为明显。要解决大规模的就业难问题,“先就业再择业”的口号不仅要喊得响亮,更要落实彻底。

三、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施路径

针对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就业指导专业水平不高、就业观念转变不及时三大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的突破。

(一)广开就业渠道,扩大市场需求容量

后疫情时代,市场逐渐复苏,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升温。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形势下,政府可以在市场热度不断上升的基础上,大力搭建线上招聘平台,通过线上平台的可视化和可选择化,尽可能让所有求职者获得到一切招聘信息,让供需双方充分了解情况,破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双向选择[5]。此外,政府还可以对市场进行正向引导和激励,对有人才招聘的企业进行补贴,以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对有困难的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引导,以提升企业用人需求;对存在存活问题的创业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提升创业项目的存活率,保障就业率。总而言之,应当尽可能提升招聘需求,扩大需求容量,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二)优化供给,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要从源头上优化高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一些高校仍从学科完整性出发设置专业,对专业缺乏具体分析和长期规划,造成了部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和紧缺专业人才短缺的状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深化,高校将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专业设置自主权的下放有利于更快速、更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目前,一些地方高校目前已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一方面是扶持前瞻性、战略性优势专业,另一方面是停招减招弱势专业。同时,通过专业流转政策,探索复合型培养模式,学生转专业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全面开放二级学院内部学生转专业。

(三)研判市场需求,加速高校供给改革

作为人才的供应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本就具有滞后性。新形势下要实现高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需要高校主动研判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上更具有前瞻性和市场需求的对应性,从而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信息获取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仅需要就业指导教育的改革,更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将这些市场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贯穿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大学四年分阶段、分层次、分目标地完成大学生素质培养,以保障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求职能力并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顺利就业。

(四)开展精准帮扶,引导学生平稳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的学生群体是无法回避的。特殊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高校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而是社会应当关注的问题。在当前复杂的就业环境下,应届生中存在特殊学生等群体,就业弱势问题不可忽视。针对此类学生,高校应有意识地开展精准帮扶,对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政府应给予相应的社会救助保障,对被迫长期无法就业的困难学生,提供求职补贴、就业培训、就业信息、实习机会等服务;市场应多给予相应的倾斜,对此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帮助其顺利就业。

(五)培养创新意识,实现创业拉动就业

创业拉动就业是当前形势下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不仅要多措并举地帮助求职者“找饭碗”,还要千方百计“造饭碗”。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国内创业形势一片大好。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应乘着创新创业的东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设、风险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将创业作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成功成才的一部分,使大学生们通过创新创业达到就业目的并实现人生理想。

猜你喜欢

就业率就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