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工具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2021-11-22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断朝着多维度的方向发展,同时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完善也不断深化,并逐渐和国际市场接轨。在这一环境下,原有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指导企业实务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国家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给予此背景,本文对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给公司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一、新金融工具准则理论概述
金融资产,是指企业当前持有的一些现金和一些权益性工具。金融工具指的是在金融市场中可以用来交易的金融资产。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和以前的金融工具准则相比较而言存在很多有差异的地方:
一是,新金融工具准则对金融资产进行了重新分类,并且依据国家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进行了分类。这种分类方式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并且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利润调整的风险。依据原来的金融工具准则,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出售以后获得的经济收益应该计入“投资收益”科目,但是依据新的准则,应该归入到“留存收益”科目。
二是,新准则下,金融资产减值的计量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依据旧的准则,是根据“已发生”来做减值准备。新的准则为了降低风险,利用分摊的方式计提减值准备,这种方式能够降低企业的潜在经济损失,并且降低企业的机会成本,最终促进企业实现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是,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并且能够增强整个金融市场的公开透明,从而促进整个市场能够实现合理和有效地运行。同时,对于企业来说,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能够使得企业内部的金融资产更真实和稳定,形成的会计报表更为科学,能够企业外部的投资者看着更多更有效的数据和信息,从而促进投资者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
二、对股权类资产分类考虑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权益资产基本都属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权益工具主要是分为两种:一是运用公允价值这种方式进行计量。在这种计量方式下变动的收益部分归入到当期损益科目,非交易性权益工具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TOCI)。除非是业务模式变更,但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者的意图不属于业务模式变更的范围,在其他情况下都不能够重新划分金融资产的种类。基于上述情况,能够减少企业内部管理者的主观判断,避免随意地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从而降低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对利润表的把控。
依据旧的准则,处置该权益资产时,以前年度因公允价值波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部分转入当期损益。当金融产品的收益较高时,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可以出售这部分金融资产,进而帮助企业获取更高的经济利润。但是新准则的应用,使得这一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往年度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归为“其他综合收益”的内容,在原来的科目下进行核算。年度利润表中只体现和确认股利部分的收益,在对这部分收益进行处置时,一般将归为“其他综合收益”的转入到留存收益科目,而不是转回到当期损益科目。
根据新准则的相关规定:此项金融资产的累积公允价值波动不能够从“其他综合收益”科目转入到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科目,这项规定也是为了限制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利用出售此项金融资产的方式来调节企业的经济利润。但是从准则中部分条款中来看,对之前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进行核算的、“三无”投资以及分类为FVOCI或FVTPL的金融资产,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依然有很大限度上的自主选择权。在初始确认时,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可以将非交易性的权益工具投资直接指定为FVOCI,但是一旦确定之后,就不能够在调整。依据新金融工具准则,企业在FVOCI持有期间和对其处置时所产生的经济收益都应该按照规定转入到留存收益科目,不能再转入到损益科目。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盈余管理是通过控制或调整会计信息的手段而达到企业自身价值或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它与会计准则并不冲突。适当的盈余管理能为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信息,因而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不正当的盈余管理已成为其操纵利益的手段。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显著存在“保前”动机、“洗大澡”动机、盈余平滑动机以及“避免首亏”动机。
企业制定的预期的收益目标如果能够完成,那么企业的投资者就会认为企业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中。这不仅有助于公司赢得投资者的信心和信任,也有助于公司股价价格的提升。如果企业的预期收益目标没有实现,投资者会认为公司的管理可能出现了问题,同时对公司的发展前景持有怀疑的态度,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可能会表现出保护性的消极反应,这种行为会使得公司股价的下跌。因此,当经济收益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降低时,企业内部的管理者通常会选择采取措施保住和去年同期的经济收益,也就是说,管理者这时候会出现“保前”动机。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为是利用“有形之手”管理公司的经济收益。
投资者一般都坚信,投资风险较低时会过得稳定的经济收益。根据Graham 等(2005)研究发现,市场偏好经济收益较为稳定的公司,其内部的管理者也倾向于追求稳定的收益。原因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经济收益一旦超过了预期会导致“棘轮效应”的出现,如果去年度经济收益较高可能会使得今年的经济收益也高,管理者可能难以进行有效管理,进而给企业带来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管理者一般利用盈余平滑方式进行应对。第二,市场对公司是否达到预期收益是比较敏感的,但是对于超出预期收益目标的部分并不是很敏感。第三,稳定的经济收益传递了公司发展形势良好的信号,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同时也有利于公司获得更多的订单,并有利于股价价格的上升。综上,当上市公司本年度的经济收益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时,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会产生“盈余平滑”动机,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降低本期的经济收益。
对于上市公司的亏损我国资本市场一般会给予上市公司一定的惩罚。比如融资管理方面,上市公司发生经济亏损后三年以内不能重新配售新的股票。除此之外,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出现经济亏损,公司内部的股票交易等要采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处理,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出现经济亏损,上市公司的股票需要中止上市。除了上述之外,上市公司的亏损还会引发一连串的负面反应: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会认为这些上市公司投资风险较高,因而会对这部分公司期望有更高的经济收益,但是这会使得企业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内部的管理者容易出现避亏动机。
四、新旧准则的衔接问题
公司首次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时,根据新金融工具准则的相关规定,并没有强制要求企业调整原来的财务报表。这就让转换日成为一个“魔术时刻”。管理层可以通过一定的自主选择和管理自身净资产和利润水平,从而实现盈余管理。
在金融资产分类方面,转换日的“魔术时刻”不仅可以使得累计损益翻倍也可以使得累计损益抹杀,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提前进行准备并调整。根据很多公开的文件和信息,可以了解到企业对转换日条款的应对方法。
从金融资产减值来看,在转换日,通过应用预期信用减值模型,会导致企业内部的某一项金融资产增加或者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在转换日,新增加的资产减值准备会直接减留存收益。在资产负债表日,计量金融工具时,如果通过模型计算的减值准备有所降低,多计提的这部分减值会通过损益的方式转回。计量新金融工具的减值会受到会计估计和假设的影响,这也使得很多企业会利用减值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五、股权类金融资产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随着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波动将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保前”(达到前一期收益水平)动机和盈余平滑动机的盈余管理者倾向于选择将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部分归入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
如果上市公司选择把公允价值的变动收益部分计算到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科目,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润水平波动增大,同时也使得企业盈余管理能力降低。但对于有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如果面临业绩考核方面的压力等从而使得企业的业绩更能够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类上市公司倾向于把持有的股权投资划分成FVOCI。
盈利能力好的上市公司往往倾向于选择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计量方式;反之,盈利能力差的上市公司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的计量方式,可以增加公司的净利润。
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为实务界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金融资产的分类模糊性,为公司操纵盈余留下空间,来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以非常规方式干扰投资市场,给企业经营和金融市场带来更大风险。面对这种问题,企业必须要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并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同时还应该加强公司内部治理与控制等方式,来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以此促进资本市场实现良性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