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练员领导力研究的域外经验、本土实践和未来展望
——基于领导力来源与传达路径
2021-11-22曹大伟曹连众
曹大伟,曹连众
(1.上海体育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438;2.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3.沈阳体育学院 教务处,辽宁 沈阳110102)
优秀的教练员队伍在体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以取得优异竞技成绩为目标的高水平运动队,还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学校体育活动,亦或是以提高身体机能为目的的群众体育锻炼,无一例外。众多国家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大幅度提升了体育的地位,使得对优秀的教练员需求愈发迫切,教练员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一直以来教练员领导问题研究都是有效执教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我国学者引入西方经典领导理论,初步考察了教练员领导力的某些行为特征和测量方法,验证了教练员领导力对运动队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教练员领导力究竟来源于何处以及教练员领导力是如何影响运动队发展等问题都值得深思。
教练员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1]决定了其领导角色的复杂多变性和综合多元性,包含指导、组织、管理或领导等诸多角色。教练员领导力是在组织训练活动内外,教练员进行引导、施加影响和实现竞技体育目标的各种行动过程。与国外相比,我国教练员领导问题的关注度不高,研究起步晚、不够深入。笔者通过全面回溯中西方教练员领导力的发展历程,总结和对比不同阶段的特点,并将教练员领导力的来源途径和影响机制的分析贯穿始末,明晰当前研究的不足,洞悉中国教练员领导力研究的新动向,为全面客观地认识教练员领导力,以及提升领导力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1 西方教练员领导力发展历程
1.1 西方领导力发展的更迭
教练员领导力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科学研究,对西方领导力演化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有助于认识教练员领导力在西方的发展。西方领导科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领导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成熟。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1.1 特质研究阶段 西方研究者在实践中总结发现领导现象与领导者个人某些特殊素质紧密相连,着眼于领导者与非领导者之间的特征差异,研究主要关注领导者自身的一些内隐性特质。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等著名思想家就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才能”“德行”等品质才能成为“贤人”。卡莱尔认为世界历史的改变是因一些伟人的独特品质和特征所致[2],许多理论假说不断被提出以诠释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些特殊特质[3-5]。领导特质理论认为所有成功的领导者不但具备许多共性的特质,在某些领域又具有独特的天赋和才能。领导特质理论给人带来一种直观的吸引力,强调领导者的因素,为认识和研究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领导者可以借助该理论分析自身的特质,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1.1.2 领导风格及行为方式研究阶段 由于特质理论主观性较强,难以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使得一些学者开始寻找提高领导效能的办法。美国学者提出了许多领导理论,其中以领导风格和领导方式最受关注,从领导者的外显行为入手,探析领导者实际行为、方式和风格与组织效能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领导者如何通过行为方式的改变提升领导效能。斯托格蒂尔[5]将有效领导从组织和关心人两个维度进行考量,分别体现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领导思想。布莱克和莫顿提出了九等分的管理方格图,将关心生产和关心人两个因素相结合管理下属[6]。勒温提出了领导风格理论,认为“专断型、放任型和民主型”3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对领导行为的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7]。李克特认为若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只有通过民主管理的方式[8]。基于西方社会实践产生的领导风格和方式理论有着明显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强调用实验的方式来区分出不同风格和特征的领导者对组织氛围和工作绩效的影响,对于启发领导者如何积极创造和灵活运用适合自己领导风格的环境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迫使领导者认识到改善领导行为的作用。
1.1.3 权变及情境研究阶段 随着领导行为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仅考察领导行为对组织的影响还不全面,不同领导风格和方式对领导行为有何具体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清晰可靠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其中领导的环境因素的作用逐渐凸显,情景与权变理论也就应运而生。费德勒提出的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风格必须与情境因素相匹配,有效领导的情境因素包括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者的职位权力以及任务结构[9]。此后,埃文斯等人提出了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效能的达成有赖于领导者的风格与工作情境和下属特征之间的关系[10]。科曼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有效领导应取决于领导者的风格适应其下属的成熟程度[11]。在此基础之上,赫塞和布兰查科[12]发展形成了情境领导模型,认为不存在最佳领导风格,领导风格的选取完全取决于领导者要影响的追随者的准备程度。权变及情境理论的研究基于追随者和情境的视角,更多地关注领导者及其工作的情境上。
1.1.4 多元发展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领导理论研究向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格雷恩和卡西曼提出了领导—成员交换理论,认为组织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领导者与成员之间高质量关系的形成,强调了领导者与每个成员之间存在的差异[13]。其次是魅力型领导,豪斯认为具有某些独特行为的领导,对追随者会产生特殊的魅力影响,实现追随者绩效的提升和满意度的提高[14]。伯恩斯提出的交易型领导强调了追随者的需要和动机的作用[15]。此后,巴斯提出了变革型领导模型,强调领导者需要理解和关注追随者的需求,并认为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存在内在联系与统一[16]。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结构产生的巨大变化,研究者发现组织成功的关键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组织模式和领导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人们在探寻新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模式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发展新的领导理论。有研究者基于领导道德伦理视角,将追求卓越的过程看作是追求伦理的过程[17],该理论所蕴涵的公平待人、团队建设以及对追随者的尊重等价值观念,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概念。
总的来说,领导问题研究一直都是西方组织管理学的重点,许多理论和观点广泛运用于领导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领导力的研究不断深入推进,新的理念层出不穷,在批评和争议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1.2 西方教练员领导力研究发展历程
1.2.1 起始阶段:领导力的初识以及特质理论的引入 在运动竞赛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运动员或团队的运动表现和竞技成绩,西方学者认为教练员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行为是关键因素。研究者率先引入领导特质理论,用以认识和解释体育领域的某些现象。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教练员的人格特征有别于普通人,在专制的个性、成就动机、活力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执教过程中,教练员通过某种心理机制将领导力转化成执教能力[18]。领导力是促进运动员个人成就、满意度以及幸福感提高的重要因素,教练员的领导能力是团队成功的核心要素;当运动员或运动团队表现优异时,教练员通常被认为扮演着重要角色;反之,教练员则往往成为舆论批评的对象[19]。
教练员某些先天或后天习得的特质影响着运动员和团队绩效,教练员的个人特质成为了认识其领导力的起始。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教练员与普通人在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规律,找到一组能代表教练员共性的个性特征模式,但遗憾的是并未发现。
1.2.2 规范阶段:教练员领导行为模型的确立及应用 为了进一步把握教练员领导能力的作用,研究者构建了领导力理论框架及其测量工具,切拉戴尔团队构建的多维领导模式[20](MML)及其测量工具[21](运动领导量表LSS)颇受研究者推崇。他们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后,认为领导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教练员、运动员、情境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领导的效果。教练员的领导行为被归为5种类型:训练与指导行为、民主行为、专制行为、社会支持行为与积极反馈行为,分属于3个不同的领导层面,其中训练和指导行为属于工作导向层面,民主和专制行为属于决策取向层面,社会支持和积极反馈行为趋向于关系取向层面。通过多维领导模型,可以区分出有效或无效的教练员领导行为。依据运动领导量表,教练员领导行为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剧增,对不同类别和特点的教练员领导行为研究尤为突出。相互依存度高和封闭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更喜欢教练员的训练行为,且性别间存在差异[21];不同位置特征的运动员对教练员领导行为评价也存在差异,例如在足球运动中,攻守双方就存在差异[19];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对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偏好也有差异[22],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对教练员的社会支持偏好增加,对教练员的培训和指导的偏好有所下降;不同文化背景也会对教练员领导行为的感知、满意和喜爱程度产生影响[23]。
总的来说,运动员对领导行为和满意度的感知与偏好之间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团队绩效、领导力和全面投入等3个不同的维度上[24]。这一阶段,领导行为理论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了验证,通过长期深入的调查,识别出了不同的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模式,为认识和指导教练员具体领导行为提供了依据。
1.2.3 多元主体阶段:教练员领导行为理论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深入,教练员领导理论研究更加多元化,在影响机制和来源途径两个方面寻求更多的答案。有学者在多维领导理论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教练员变革型领导行为[25],通过对领导者信任、组织满意度和成员行为的影响,认为教练员变革型领导行为对组织成员行为有间接影响,追随者在教练员变革型领导行为与领导者的信任之间起中介作用;教练员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团队凝聚力以及组织绩效水平之间存在正向作用,运动队运动水平的高低起到了调节作用[26];亦有学者通过比较发现教练员变革型领导行为能更有效地预测领导效能[27]。教练员变革型领导行为摒弃了从教练员单一的视角考量领导力,运动员、团队以及环境都成为了领导力的来源,领导者的特质、行为、认知和情感也成为教练员领导力传达的重要途径。
21世纪以来,西方研究者致力于对教练员领导力不同来源的探究,试图发现教练员更多的领导力传达路径,“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即是如此,成为关注的焦点。乔伊特[28]通过运动员的视角,证实了与教练员之间的关系能增强工作的凝聚力和社交维度的预测。
2 我国教练员领导力研究进展
把握我国教练员领导力研究的发展脉络要先厘清我国竞技体育和教练员的发展历程。中国教练员的发展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1)从新中国成立至重返奥运,这一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在恢复、停滞与调整中曲折发展,即便如此,许多运动项目中仍涌现出一批优秀教练员,他们通过继承、发扬、借鉴和创新来提升我国教练员的执教水平;2)从20世纪80年代到北京夏奥会举办权获得,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对教练员所具备的素质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探寻逐渐展开;3)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举办前后,全面把握教练员发展的实际情况成为主要的研究思路,以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主要形式对不同地区、项目和水平层级的教练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视角也从教练员的特质逐渐转向对教练员行为的关注;4)北京夏奥会以后,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如何进一步提升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胜任力研究,以及运用多学科理论来考察教练员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2.1 萌发期:初识体育领域中的领导现象
我国最早关注教练员领导的文章出现在1986年,季浏[29]在《领导理论与教练员的心理及行为》中称教练员是运动队的领导者,将国外管理学4种领导理论引入其中,揭开了中国体育人了解、发现和运用领导学理论知识的序幕。研究将个人品质、作风、行为及情景理论与体育教练员实际相结合,认为领导理论会促进对教练员的心理及行为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开展领导工作;从美国企业管理者以及美国、日本一流教练员入手,对他们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和能力展开分析;研究还介绍了教练员作风对运动队产生的影响,美国和前苏联的研究认为专制型教练员更有利于运动队的成功。此后领导作风和运动队的关系研究更为深入,依据西方相关研究对国内少体校教练员领导作风和运动队气氛进行测定,显示教练员大都属于某一种领导风格,并与运动员的训练、关系行为密切相关[30]。由此,教练员领导风格的探讨成为我国教练员领导力研究的开端,教练员自身特征形成了不同的领导风格,运动员对教练员的认知和情感成为其传达的路径。在高水平运动队中,运动员理想的教练员管理行为特征包括运动员的信任、与运动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训练中严肃认真、训练之外关心爱护、注重鼓励和激励的作用,教练员的某些管理行为、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情感会对运动员训练积极性产生深刻影响[31-32]。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活动中领导现象关注初期,研究者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强调教练员的核心地位,教练员的能力和素质对运动员的成长起关键作用;教练员被认为是领导作用发挥的唯一来源,领导绩效的实现是教练员的行为,也可以是运动员的认知,亦或是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情感传达。
2.2 稳步推进期:西方多维领导理论的推崇以及中国实践的尝试
西方学者将经典领导理论与教练员领导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教练员领导力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展,探寻领导能力提升的办法。2000年前后,我国一些学者紧跟西方最新研究,探求实现我国体育运动中的有效领导行为的办法[33],其中教练员多元领导理论模型即是如此,该理论要求从情景要求、实际产生和下属偏爱等3个不同角度考量教练员的领导行为,这3种行为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个人绩效,也对教练员领导行为的满意程度产生影响,应将3种不同的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多个维度对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影响[34]。教练员多元领导理论仍然强调教练员是领导力的来源,运动队中的领导者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习得,领导力的传达与实现依赖于教练员不同的领导行为,成功的教练员会具有某些普遍的领导行为。
尽管西方多维领导理论视角丰富、问题具体,但是仍未能解决运动中教练员领导行为有效性的问题[35],不同的领导行为在不同的前因变量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运动成绩或满意度[36]。如若完全依照西方理论开展研究,忽略我国的实际情况,则极易导致我国教练员领导模式构建的片面和模糊[37],如何创造性地应用并构建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教练员领导理论模型就显得非常必要。由此可见,对我国教练员领导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领导行为上,西方教练员多维领导理论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尽管多元领导理论的前因变量包括领导者、成员和情境3个方面,但实际应用中仅探讨了符合一定情境或运动员偏好的教练员领导行为,对情境、运动员特质、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教练员领导力影响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但不管怎样,西方教练员多维领导理论加深了对运动队中领导行为的认识,直接加快和促进了中国教练员领导行为研究。
2.3 快速发展期:教练员领导行为研究占据主导
21世纪初的10多年间,西方行为理论的结构、内容和测评方法成为我国评价、选拔、聘用教练员,甚至是判断优秀教练员的依据[38]。通过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长期深入调查,识别出了不同的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模式,证实了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与运动队关系密切[39-40],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3.1 教练员期望值的契合以及满意程度 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完成需要运动员的配合,只有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队伍发展。文献研究表明,当运动员对教练员的期望值、满意度以及喜好程度都比较高时,会提升运动员的个人认识和投入程度,对团队气氛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主要聚焦于3 类运动项目:代表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部分优势项目、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职业体育运动项目和以体教结合为主要形式的众多高校运动队。通过对部分优势项目调查研究,教练员实际的领导行为、感知到的领导行为和期望的执教行为与运动员所喜爱的领导行为之间存在关系,不同特征因素的运动员对教练员的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38-39]。一些研究者探寻职业球队中运动员特征与教练员行为的关系,发现运动员感知到的教练员领导行为与实际的教练员领导行为之间存在差异,在年龄、训练年限、场上位置、比赛成绩、队伍中的重要程度上呈现出认知差异性,建议对不同特征的运动员采取不同的领导行为来提高运动员对教练员的满意度[41-44]。高校运动队中教练员普遍对自己的领导行为评价过高,与运动员期望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专项、性别、训练年限以及取得不同成绩的运动员对教练员领导行为的满意度不高[45-52]。
2.3.2 运动队团队绩效的提升 在运动员竞技能力提升和优异竞技成绩实现的过程中,教练员会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组织、协调和激发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或比赛状态。优秀教练员往往比较善于提升运动队的团队绩效,优秀教练员善于运用不同的领导行为调动运动员积极的心理反应,促使其产生成功的绩效表现。成功的队伍中,团队绩效往往较高,能够对训练和比赛的满意度产生影响[53]。教练员的领导行为在民主、训练与指导、社会支持和奖励等4个维度与凝聚力呈正相关,能够促进运动队团队效能的提升,教练员的专制行为则起到抑制作用[54-55],换言之,如何选用恰当的教练员领导行为关系到运动队团队绩效的提升。部分学者进一步探讨了教练员领导行为与团队绩效的具体影响层面之间的关系,认为团队满意度、投入度和成绩认可度与教练员训练与指导行为正相关[56]。亦有学者认为将凝聚力作为中介变量,能够增加不同领导行为与团队绩效的解释[57]。
相关研究普遍证实了教练员领导行为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作用,但要充分考虑到适用范围。杨尚剑等就认为专制的领导行为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还不显著[58],可能是由于其调查对象为青少年运动员,而青少年通常会默于接受教练员的一些强制性教训手段。因此,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指导教练员的实践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一些项目的区别或年龄差异。
2.3.3 运动员自我效能的提高 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是在训练比赛中形成的自信心,是运动员对自身运动能力或水平的判断,自我效能的高低影响着运动员训练比赛的正常发挥。教练员的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自我效能产生的影响取决于运动员的感知,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会在训练与指导、民主、社会支持和奖赏等4个维度上预测运动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运动员的性格特征还会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59]。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与不同特征的运动员自我效能成正相关关系,异性教练员更能增强队员的自我效能[60]。
教练员对运动员自我效能促进的前提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之上,两者之间一旦形成了彼此信任的状态,不管训练环境发生如何变化或是比赛中出现何种突发情况,都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运动自信会作为显著的中介变量,调节教练员领导行为对比赛焦虑的影响[61]。因此,如何激发运动员积极性,提升运动员的自信心就成了教练员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有研究建议采用一定的教练员领导行为,将激励内化成为运动员的行为选择,构建恰当的激励氛围[62-63]。
2.3.4 运动消极因素的消解与转化 随着教练员领导行为与运动员心理行为活动正面强化研究的深入,如何消除运动员竞技比赛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开始引起学界关注,尤其是焦虑或比赛焦虑,这种状态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调节和身体控制。比赛焦虑不仅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某一次比赛成绩,甚至会缩短运动员的运动生涯,造成严重的后果[64]。运动员感知到的教练员领导行为会对自身竞赛焦虑的个人失败焦虑、运动自信、躯体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产生影响。在乒羽运动中民主型领导行为对运动员的竞赛焦虑存在正向关联作用,成就动机、自我取向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建议教练员的教学训练实践中应采取民主的方式缓解运动员的比赛焦虑[65]。此外,教练员领导行为选取不当还会造成运动队冲突现象的产生,当教练员采取专制的领导行为时团队冲突发生几率就增大,采取训练指导、民主、关怀或奖励等非专制领导行为时团队冲突就会减少[55]。
综上所述,教练员的领导行为影响着运动队的各个方面,教练员实际的领导行为与运动员感知到的或期望的领导行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队的团队绩效、运动员自我效能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给运动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教练员领导行为研究中始终强调教练员是领导力的唯一来源,教练员领导力的传达和实现依靠教练员的各种领导行为,当教练员的领导行为选择不当时,不仅无助于运动队的发展,还可能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2.4 协调发展期:中国特色教练员领导力研究凸显
此前,我国领导力研究主要借用西方研究范式和成果,探讨与领导力相关的一些变量间的关系,对西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并未有过多的考虑;我国研究者依照西方研究工具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与分析,始终未能脱离西方研究的文化背景,忽视了对本土领导现象的把握。随着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某些竞技项目的国际话语权稳步提高,我国一些优秀教练员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国,于是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练员领导力,认识其本质结构,提升我国教练员的领导能力就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2.4.1 教练员家长式领导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学者致力于探究不同类型的领导行为对运动员个体和团队的影响,发挥教练员领导行为中的民主、训练与指导、社会支持和奖励的作用,降低领导行为的专制行为,以此来达到提升有效领导的目标。有研究整合了5种不同的教练员领导行为,建议教练员应采取适度威严与专制,将这些措施作为改善专制行为的手段[54]。由于在运动队的具体实践中很难完全区分不同的领导行为,使得领导行为理论成果难以运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与西方不同,中国运动员长期和教练员在一起训练、比赛和生活,有着强烈的相互依赖、支持与信任的需求。这种在运动训练中产生的信任极其深厚,教练员任何角色扮演都会对运动员产生影响,探寻具备中国文化特点和人际交往习惯的本土教练员领导理论就显得尤为迫切,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的家长式领导成为一些学者研究的着手点。中国乒乓球队前总教练刘国梁通过调查研究,证实了教练员家长式领导对运动队团队和组织绩效的积极作用,认为践行仁慈和德行领导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66]。该研究在其他级别的运动队中同样得到验证。此外,家长式领导中的仁慈和德行领导还会对教练员的信任有正向作用[67],德行领导对运动员个人主动性有促进作用[68]。家长式领导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符合中国人的道德文化习惯,在个人的言行举止中都渗透着这种观念,教练员应该与“传道、授业、解惑”思想保持一致,体现教练员的主导地位。
2.4.2 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 2008年北京夏奥会后,教练员与运动员间关系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竞技表现、运动生涯以及个人生活等诸多领域产生影响。由于二者都有强烈的人际互动需求,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极易形成一定的二元关系,教练员领导力在二者的互动中被视为一种过程。但一直以来我国研究多集中在教练员身上,忽视了运动员的感受,也极少认识到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的复杂性和互动双向性,亟待建立一种平等、双向选择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69]。有研究借鉴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从人际关系视角对教练员与运动员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关系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点,二者关系的确立不能仅局限于西方研究涉及的亲近性、承诺性、互补性和拥有共同的取向,还应该保持沟通、公平等特征。我国体育管理和运行体制有别于西方国家,教练员与运动员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加强二者关系的本土化构建成为现实需要,如若从社会共生视角认识和优化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即可减少不和谐现象的出现。
对西方体育领域教练员领导力研究的梳理,可以窥见其研究历程和侧重点,从起初仅关注教练员的特质,重视认知和情感的作用,最后转向对教练员领导行为的推崇,逐渐展现出对教练员领导的作用的理性辨识。相较之下,我国教练员领导力的发展有些过于急切,从关注教练员的特质径自跨越到行为的研究,忽视了作为领导力传输重要渠道的认知和情感的作用。此外在教练员领导力的来源方面,也有一些现象值得反思。目前教练员领导力来源主要从教练员的影响力进行阐发,由于长期与运动员共处,使得运动队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被认为是教练员领导力的重要来源和构成要素。如何跳出既定的思维,从教练员以外的因素来考量领导力,如运动员、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以及所处的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3 我国教练员领导力研究的反思与探索
3.1 当前研究的主要成就与不足
3.1.1 研究成就 我国学者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经典领导理论,尝试与中国体育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升了体育教练员领导力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丰富了我国领导科学的应用范畴,契合新形势下体育组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就:1)研究范畴从无到有,渐进发生。我国教练员领导力研究总体呈现渐进式发展的态势,起初仅限于西方教练员领导理论及思想传播,随后引入西方教练员领导理论解释我国的体育运动项目,逐渐演化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练员领导力理论的构建;从较为宏观的领导理论过渡到团队组织层面影响的考察,进而对微观的个体行为层面展开探究,更加注重教练员和运动员心理行为活动的探讨。2)研究视角从静态转向动态,不断丰富。起初仅关注教练员的能力特质等静态属性,随着教练员领导行为研究的日益成熟,开始转向对动态现象的关注,考察不同的情境或环境下教练员和运动员间的关系,并增加了中介调节变量。3)研究工具日趋科学合理。通过积极引入国外运动心理学问卷或量表,进行跨文化检验,应用到中国体育运动中,测量和解释体育运动中的各种领导问题。
3.1.2 不足之处 尽管我国教练员领导力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我国教练员领导力仍然处于认识初期,过多地强调了西方领导理论的价值,忽略了基于中国本土文化构建的教练员领导力理论与实践内容。2)研究以横断面调查为主,难以体现应有的因果关系,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客观性。3)尽管教练员领导力研究逐渐从单一维度过渡到多维立体结构,但结构维度的理论依据尚弱,有待进一步探索和验证,以求能展现我国教练员领导力的全貌。
3.2 我国教练员领导力研究的新动向
西方发达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应用,尤其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体育也不例外。相比之下,我国在教练员领导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通过对比中西方领导理论发展脉络以及教练员领导力的研究历程,有以下启示:1)教练员领导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般领导理论的成熟与壮大,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教练员领导理论的发展应遵循领导理论发展的历史足迹,应依照领导理论研究的范式,紧紧围绕体育教练员的特点,探索更多教练员领导力来源路径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2)研究价值观念向价值中立转变。教练员领导力的作用发挥应该取决于对运动队的贡献,促进教练员、运动员以及运动队的进步,促进运动队竞技实力的提升,实现运动成绩的提高。3)研究应兼顾领导力实现的主客体与领导活动并重,不断融合,相互渗透。应从教练员以外的视角关注领导现象,重视运动员的认知和认同对领导力的构建。4)要认识到任何领导理论都会有其适用范围,有特定的逻辑体系和理论含义。领导理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理论同时存在,共同发挥作用,不能人为地割裂各种理论间的联系。
4 结语
随着体育强国战略、全民健身计划、体教融合和冬奥会举办等重大事件的深化推进,我国对各类教练员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不断提升教练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借鉴和吸收西方领导理论的精华、剖析教练员领导力的本质、拓宽教练员领导力的来源、夯实教练员领导力的影响机制、实现教练员有效领导理应成为教练员领导力研究的新动向。